养殖基地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敢于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敢于做一些领
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这是汝州生猪产业不断创新、不断迈向产业链高端的重要原因。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产业优、经济强,更是民生改善,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从过去中原内陆的“不起眼县城”,到如今国内屈指可数的生猪大市,畜牧业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畜牧业产值3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中国平均水平是28%),在全国屈指可数。汝州,以短短数年时间,用创新和实干书写了一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喜人答卷。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在这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攻坚战中,汝州市以高度的使命感投身恢复生猪生产,跑出了生猪恢复增长的“汝州速度”,打造了生猪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汝州样板”。汝州猪市逆袭引人注目,背后的“密码”耐人寻味。
1 跑出生猪产业“加速度”
这是一片畜牧企业争先投资兴业的热土,这是一片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短短一年时间,牧原集团、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禾丰牧业等国内多家知名农牧上市企业齐聚河南汝州,在这里大规模、高规格投资建厂。
现在的汝州已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市(县)、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开工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牵动着党中央和亿万人民的心。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生猪产业遭遇重创,产能大幅下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为此,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做出指示批示,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为快速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我市依托畜牧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抢抓政策机遇,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决策部署,通过外招内培、链条发展、数字赋能、创新创优等手段,着力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力争到2022年底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化集群,成为全国畜牧经济强县、全国猪肉品牌第一县、全国畜牧产业“硅谷”。
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像抓粮食安全一样抓生猪生产,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国家恢复生猪生产的重大机遇,以创建全国畜牧强市(县)为抓手,加快推进生猪产能恢复与高质量发展。围绕创建全国畜牧强市(县),我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畜牧产业专班,聘请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科学编制了《汝州市畜牧(生猪)产业“四张图谱”“四个拜访”专项研究》,精准绘制了畜牧产业链、畜牧重点科研院校和企业分布、畜牧产业生产工艺和核心技术、畜牧产业市场需求“四张图谱”,将饲料、兽药疫苗、屠宰加工、科研机构等17个领域作为重点,按图索骥招引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同时,市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北京、重庆、新疆等12个省(区、市)考察学习,拜访国内知名畜牧企业、科研院所等40余家,成功引进牧原、新希望、天康生物、重庆西证渝富等龙头企业8家。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我市提供土地保障、金融服务、保险托底政策,让企业在汝州安心投资发展,找到归属感和“家”的温暖。畜牧产业专班建立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每周定期召集畜牧、土地、环保、电力、水利等部门召开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取水、土地流转、手续审批等问题。建立项目审批服务机制,分管副市长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在项目选址、立项、环评等环节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建立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由县级领导任首席服务官,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畜牧局实行项目“一对一”分包联络,每周深入项目工地2次以上,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在临汝镇东营村,由新希望六和集团在这里投资建设的一座国际先进的生态智能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已部分投入使用。这是新希望六和集团在汝州建设的三个项目之一,可年出栏优质仔猪35万头。“汝州市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们在这里投资建厂增强了发展信心。”市全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集团在汝州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总经理王利平告诉记者。
在建养殖场
2 拧紧生猪产业“全链条”
生猪生产向上关系国家安全战略,向下紧连群众生活需求。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抓生猪生产对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而言,用地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第一障碍。在土地资源紧缺以及现行土地法律政策的要求之下,我市破解产业瓶颈,优化要素配置,保障项目“引得进、建得成、干得好”,全力解决龙头企业投资建厂解决用地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我市为“两山夹一川”天然屏障地形,耕地面积93.81万亩,林地面积19.46万亩,草地面积46.90万亩,其中虎狼爬岭区域未利用地面积广阔,适宜发展养殖业。据市畜牧局局长李天玺介绍:“政府通过对全市未利用地进行规划,将符合畜牧养殖条件的土地列出供给清单,由乡镇统一流转,目前已完成储备土地2万余亩,为企业未来发展备足了后劲。”
先进的生猪养殖车间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节约化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进牧原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采用楼房立体养殖模式,实现了生猪从单层养殖到楼房养殖,节省了大量土地资源,使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5倍以上。
作为传统的畜牧养殖大市(县),我市现有金汇农牧、汇捷农牧、康达禽业、亿鑫源牧业、瑞亚牧业等319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宏翔生物、路易德、济生康等5家饲料加工企业,三源肉类、呱呱鸭等4家屠宰企业,巨龙生物、仁华科技等2家兽药生产企业,产业链条完整,为大型养殖企业落地汝州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为确保大型养殖企业“引得来,能建成”,我市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加大金融支持、助推畜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破解企业后续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目前,已为牧原农牧、汇捷农牧等养殖企业协调解决贷款近4亿元。
在市场交易方面,我市积极与重庆(荣昌)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对接,成功争取在汝州设立河南省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生猪、白条及肉制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着力打造区域性生猪养殖、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建成运营后,年交易生猪将达1000万头,交易额超400亿元。
在交通物流方面,境内宁洛高速、二广高速、林桐高速穿境而过,有高速出入口6个,郑州国际机场、洛阳机场都在1小时交通圈内;同时,我市国家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大易物流平台运输业务已覆盖到河南、山东、安徽等20多个省,注册车辆近22万辆。强大的运输能力、便捷的交通网络、规范的运输模式,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运输保障。
在保险方面,除做好传统生猪死亡理赔保险外,联合中原农险、平安保险、南华期货,探索实施“保险+期货”、价格保险等新型保险模式保收益,促进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目前,牧原集团年出栏32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河南生猪交易市场、生猪大数据中心等已全面开工建设;天康生物年出栏80万头生猪项目、新希望六和年出栏100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已经部分建成投产。
养殖场
3 打造绿色畜牧“全覆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编制了《汝州市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将妥善解决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企业准入底线。要求企业在拟定投资发展规划时,必须纳入粪污资源化利用工艺,畜牧专班组织专家论证,实地查看、了解运转情况,严把准入关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坚决杜绝“以污染换发展”。
走进位于小屯镇的汝州综合体项目地,塔吊林立,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实现“饲料-生猪-屠宰加工”一体化全产业链体系,可年出栏、屠宰商品猪超220万头。项目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化养殖模式,引领汝州现代养猪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市围绕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严管理饲料前端、生产中端、粪污后端三个环节,确保生猪产业标准化发展。委托第三方对全市兽药、饲料生产企业随机抽样检测,对存在违规添加违禁药品、添加剂的企业一律关停整改并曝光。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整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生猪调出大县等政策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2%,已高标准规划建设洗消中心28家(建成16家,在建12家)。
为切实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严把安全关口等方面深耕细作。
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畜牧工作专班定期带队招商、定期分析研判、定期督导进度,确保项目“引得来,能落地”。建立多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在项目选址、水资源论证、环评办理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建立周例会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难题,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安全监管贯彻始终。强化日常监督,在支持本土兽药、饲料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严格生产规程,加强全过程监管,保障兽药、饲料市场安全。建立“红黑榜”单制度,安排专项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饲料、兽药生产企业随机抽样检测,从源头上保障安全。强化养殖业工业化思维,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智能化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运用,5G、智能机器人、自动饲喂、自动控温、自动分拣蛋品等设备普及率逐步提高。
质量品牌全面提升。按照管理先进、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的标准,自去年以来,新建38座养殖场,实现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全覆盖,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全面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洗消中心28家。整合政策资金6800余万元,支持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进畜牧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资源化利用率92%。引导畜牧企业创建无害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6家,培育本土优质品牌6家,产品销往郑州、洛阳、广东、福建等地,市场认可度高。
畜牧业是一门“技术活”,专业人才能干好专业事。为提升畜牧从业者整体专业素能,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畜牧产业技术交流和培训,已成功举办了7期生态畜牧业专家论坛,实现养殖企业培训全覆盖。开展“大场带小场”、技术人员分包规模场等活动,切实增强养殖新政策宣传和新技术推广水平。
总览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全局,在软环境与硬基础两个方面实现了优势叠加,通过招大引强,强化发展要素保障,高位推进生猪产业发展,极大加快了恢复生猪生产步伐,带动了汝州生猪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4 打造世界“畜牧食品谷”
11月13日,我市市长刘鹏应邀出席第十七届AWA大赢家海南国际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欢迎中国农牧企业捷足先登、抢占商机融入中国畜牧食品高地。他豪迈地表示,我们的使命: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打造汝州成为世界“畜牧食品谷”。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发展数字经济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答题”。今年以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技术发展,我市顺势而为,依托三项优势逐步激活生猪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潜能。一是大而强的产业优势。畜牧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产值常年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我市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着力促“大”转“强”,牧原集团、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等7家上市公司总投资152.9亿元,到2022年底畜牧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发展潜力巨大。二是精而尖的平台优势。我市与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重庆(荣昌)生猪市场以及智能养猪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河南省生猪交易平台、生猪大数据中心。以“猪联网”为核心,引入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集数字化养猪网络、线上化交易系统、便捷化金融资源为一体的“数据+交易+金融+服务”综合平台,让养猪变得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买全国、卖全国”。三是多而专的人才优势。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数据学院、西南大学、重庆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柔性引才引智,行业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群策群力、献智献策,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为政府决策、预测预警、产业转型、疫情防控、安全追溯等方面提供精准高效服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将无形的“数字”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
同时,我市以打造500亿元畜牧产业化集群为目标,以“1园5区2强(乡)镇1市场1中心”为抓手,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区域性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食品产业园,努力将汝州打造成全国畜牧经济强市(县)、国内重要的猪肉供应基地。
产业引导经济,产业带动经济,产业决定经济。目前,牧原集团年出栏420万头生猪、新希望六和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天康生物年出栏80万头生猪等全产业链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东方希望集团年出栏100万头生猪、正邦科技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河南生猪交易市场、河南生猪大数据中心等项目正稳步推进。如今,我市累计建成生猪养殖场(户)2782家,其中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66家,预计2021年底可实现年出栏生猪500万头、实现畜牧业综合产值380亿元;到2022年底,畜牧业综合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面对各种严峻挑战,我市生猪产业保持战略定力,克难攻坚,通过日复一日、厚积薄发的坚守,从疫病防治、品牌提升到项目建设、企业扩张,逆势跑出了发展“加速度”。未来,经历了从艰难孕育到百舸争流的蜕变过程,我市的生猪产业将“风景这边独好”。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