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的“青春堡垒”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2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23

驻村第一书记的“青春堡垒”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驻夏店镇河口村工作队查看花椒树长势

桑树坪驻村工作队工作场景

大峪镇刘何村扶贫车间加工艾草

 

蟒川镇娘庙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户养牛

桑树坪村驻村工作队工作场景

驻陵头镇朱沟村第一书记王红军走访村民

烂房子,蚊子蝇子比村里的人还多,上个厕所能咬一屁股疙瘩,潮第二天起来床单都是湿的……这是2016年9月,李来伟和4名同事沟村扶贫时的情景。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工作队只能借住在一处无子里。

“不仅住的条件差,而且人还难找,九百来口人,分散在沟沟岔岔的里,年轻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剩的都是老弱病残。全村14名党员,病的残的,真正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只有四五名,连个正常的民主生活会开始到村里,感觉四面黑,要啥没啥。”李来伟回忆说。

安顿下来,李来伟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立正常的党组织,把脱帜竖起来、堡垒建起来。

李来伟穿上平底鞋,一趟趟往村民家里跑,开着车一趟趟往镇里跑配了两名村干部、发展4名入党积极分子、两名预备党员。

有了组织,李来伟决心疯干一场。“那时候村里环境很差,群众喂大街小巷牛屎、羊屎蛋遍地,老百姓家里沫子粪草垫地,很多闲院子更恐怖片。改善环境,改变老百姓千百年来的落后生活习惯,已经势在必呢,就来了枕头。正好市里搞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趁着这股劲,我们开始理。”

他找物价办班子成员协商,所有干部职工每人包一户贫困户,隔三70户贫困户打扫卫生,每家还送一盆花,签订“生死协议”,要求他们一管好。慢慢的,老百姓开始变得齐整起来,蓬头垢面的少了,把垃圾送的多了。

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是第一步,最终是要实现贫困户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气大,睡一夜刚到焦村镇魏人居住的闲院10个自然村出去打工的,都开不了。刚贫攻坚的旗,最终给村里牲口的很多,是荒凉得像行。正瞌睡大搞环境治差五去帮助定把花儿管活到街上垃圾桶脱贫致富。为了这个事儿,李来伟越来越很少回到城里的家了。

他和队员们一道跑禹州,跑汝阳,跑孟州,找种植项目,找工业项目,白天跑项目,晚上开村组干部会,白天黑夜连轴转。

如今,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正在魏沟开花结果:2017年1月贫困户种植的105亩蟠桃,已经进入盛果期;3条通往自然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郭岭自然村170多口人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58户贫困户搬进了安置小区;13户村民变成了养蜂专业户,养殖蜜蜂200余箱;新村部落成投入使用;磨沟写生基地开门迎接全国知名画家;标准化蜜蜂养殖场即将投入使用……

“脚下黏有多少泥土,心底就沉淀多少真情”。

这是河南省信访局驻陵头镇朱沟村第一书记王红军写在驻村日记上的一句话。

驻村5年来,朱沟村的每一个变化,都深深镌刻在王红军的记忆深处。

2016年元旦,朱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工建设,设计面积1000平方米。紧接着,配套设施村部游园和朱沟大舞台也开工建设。

为了扩大游园面积,施工队填平了一个山沟,在下面铺设排水管道,该工程于2016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朱沟村“两委”会终于有了一个漂亮的家。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协调市财政资金对老207国道黄岭路口至朱沟村村部段全长2.7公里进行升级改造,铺设7米宽柏油路;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施道路提升项目,其中通村公路铺设2337米,户户通铺设5695平方米;利用2017年省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实施道路硬化项目,硬化长度1618.4米,面积4855.2平方米。

朱沟小学宿舍楼建设、场地硬化及围墙大门翻建,一个现代化的小学为朱沟村教育扶贫书写出新的篇章。

2018年,朱沟村安全饮水工程先后建设15处取水点,新打水源井6眼,建设高位水池2座、无塔供水器5座,铺设供水管网4207米。村民们从此吃上甘甜自来水。

2018年11月,17户贫困户82名村民从土坯房和老窑洞搬进了干净漂亮的安置小区。

人居环境越变越美的朱沟村,产业项目磅礴而动。

占地15亩的村级光伏扶贫发电站项目,于2017年12月底建成并网发电,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全村兜底户和易地搬迁户实现每户年受益3000元。

2018年利用省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购进年产1万吨的石磨面粉加工设备,与河南益农农资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占地20亩的朱沟村产业扶贫就业帮扶基地,其中食品加工厂、石磨面粉厂相继投入运营,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至少增收10万元,已安排30名以上贫困户就业。该项目全部投用后,可安排100余名村民就业。

汝州市煦锐洁净型煤配送中心年产10万吨民用洁净型煤,每年集体分红收入18万元,用于救助困难学生、群众大病救助、集体公益事业等。

推动成立花椒种植基地合作社,动员贫困户流转荒坡土地200余亩种植花椒,带动本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和土地流转受益。

为满足偏远自然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王红军协调平整土地、硬化场地、栽种花木、安装健身器材、购置讲习亭、制作宣传展板,在深山区新建300平方米综合广场。

脱贫攻坚的妙笔,在这里描绘出一幅多彩的新时代画卷。

100亩优质艾草今年喜获丰收,艾草基地旁就是贫困户焦军营的养殖场,而在村子东侧山坡上的扶贫加工车间里,15名贫困户正在忙碌地加工艾条,新修的柏油路大街、东主干道步道,都彰显着娘庙村摘掉穷帽子、走上富裕路的喜人变化。

娘庙村位于蟒川镇西部,全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务工为主,属深度贫困村。市煤矿安全监察局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把娘庙村当成自己的家,以真情真心凝聚人心,用党建引领扶贫,强化村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注重长、短增收结合,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村达到“一低六通四有”的贫困村退出标准,实现整村脱贫。

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万杰给记者算了一笔“变化账”:2017年,新修娘庙村道路2.08公里,实现了全村水泥道路全覆盖;2018年5月以来,投入65万元对娘庙村内主干道路进行了柏油覆盖,有效改善了全村村民的交通出行;现在正在建设东主干道步道、游园、墙体美化、花坛整修等全村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蟒川镇人居环境一流示范村;协调引进资金94.6万元,为娘庙村新增电力变压器4台,安设太阳能路灯70盏;安装有线电视户户通148户,实现了全村广播、手机信号全覆盖;建成700平方米文化广场、200平方米戏楼,安装体育器材16台(套),极大丰富了娘庙村村民的业余生活;投入35万元对102户贫困户实施“六改一增”;投入3.7万元完成娘庙村道路两侧绿化、行道树栽植、沿街两侧花池垒砌、垃圾集中收集桶设置等项目;建成60平方米爱心超市1个,商品种类达60余类。

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使过去的穷村摇身一变成为市级卫生村、二星级文明村、一星级农村居住环境示范村。

村容村貌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道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

依托硕平花海产业优势,累计流转娘庙村土地1200亩,全村每年受益47.3万元,其中贫困户土地459.4亩,112户贫困户年受益18万余元,安排就业岗位63个,52人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利用艾草扶贫车间项目拉动艾草种植,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增收。艾草扶贫加工车间已经投产,可吸纳贫困户30余人务工。流转土地100亩,建立艾草种植基地,实行村委管理,集体受益。项目实施后土地流转娘庙村村民年收入8万元,种植年收入27万元,贫困户务工收入5.2万元,直接脱贫115人。集体产业项目500KW光伏发电预计年创收54万元。

“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坚守脱贫攻坚一线,凝聚社会多方面力量,全力以赴做好娘庙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为娘庙村群众一同奔小康贡献力量。”张万杰说。

娘庙村的美丽变迁,是我市锻造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双强”堡垒的一个缩影。

第一书记的担当作为,离不开全市聚焦规范驻村队伍管理打响的一系列组合拳。将驻村帮扶工作作为党建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抓手,重抓重推,强力推进。严明工作纪律,强化责任追究,对驻村时间和请销假程序等作出进一步明确。压实派出单位和乡镇党委的管理责任,完善考勤、请销假、定期汇报、督查考评、激励奖惩等制度,确保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扎下根、沉下力、出实效……

有严管更有厚爱。为激发第一书记干事活力,市委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个倾斜”:“表先”倾斜,各单位在表彰先进、推选模范中要优先考虑有驻村工作经历的干部;“评优”倾斜,驻村第一书记年度考核实行集中考评,提高优秀等次比例;“使用”倾斜,要在优秀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中实行“单评单推、重培重用”,及时提拔重用优秀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树立在基层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锻炼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建立“两联两包两结对”机制(县级干部联乡包村到组,乡级干部联村包组到户,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村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夯实脱贫攻坚责任。通过“选、扶、考、奖、培”五步工作法,选优配强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对63个贫困村、42个1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2个经济空壳村选派驻村工作队,保持驻村帮扶工作力量不缩减。

“找准路子,才能开对方子。”我市积极作为,让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尽锐出兵,他们喷薄而出的创富激情如澎湃的春潮,给贫困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活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曲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舒展激昂,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回荡悠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