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异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1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19

做好异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曾几何时,搬出深山,住上新房,是很多大山人穷其一生难以实现的梦想。
  11月16日上午,寄料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安社区,初冬的暖阳静静地照在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米黄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楼房上,院内的常绿风景树依然一片葱绿,10余名村民坐在广场前的台阶上,悠闲地拉着家常。“去年6月,俺一家从磨石村搬到这儿,小区里啥都有,卫生室、超市,有水有电,出路又好,以前住的是老瓦房,出去大门就是坡路,雨雪天一不小心就摔那了。比比以前,现在的日子好成啥了,感谢党!”正在晒暖儿的磨石村易地搬迁已脱贫村民石能高兴地说道。
  这只是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给山区群众带来巨大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 寄料镇徐庄新村


  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有解思维,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蹚出了一条具有汝州特色的易地搬迁新路子。
  相关数据显示,我市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4个,8112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入住。为已入住的搬迁户每户每年发放光伏补贴3000元;2980名搬迁群众通过发展种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增收;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引导扶贫车间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带动3059名搬迁群众就业。
  尤其是近两年,我市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拆旧复垦复绿、社区规范管理、后续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上下足绣花功夫,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真正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


▲ 大峪镇下焦新村

 
  干群携手“挪穷窝”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扶贫办主任王长征说,要想确保搬迁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必须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关键环节协调解决、督办。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全市脱贫攻坚重要内容,制订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开展暗访督察,一月一通报一排名。严格落实汝州市易地搬迁工程主要领导分包负责制,紧盯重点工作任务,一周一督导一会商,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推进调度会,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市、乡镇、社区三级联动,认真开展工程质量排查、“回头看”、问卷调查等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房屋质量安全、基础设施配套、拆旧复垦复绿、社区规范管理、群众稳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逐一整改落实,定期回访察看,务求工作实效。
  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建新必须拆旧”的要求,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原居住旧房及时组织拆除,并实行复垦和生态修复。
  为了确保工作高质高效推进,我市主要围绕实际搬迁入住率、拆旧复垦率、设施配套率、稳定脱贫率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脱贫攻坚考核的重要依据,奖惩分明。
  4年多来,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勠力同心、合力攻坚,建成集中安置社区14个,8112名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搬进了“幸福窝”,踏上了“幸福路”。


▲来安社区脱贫户王洼斗在家里看书


  “内外兼修”打造“幸福窝”
  
  搬出来的群众,要想环境优、生活好,不但要各种配套设施跟得上,社区服务水平也要跟得上,正所谓“内外兼修”。
  初冬时节,走进大峪镇下焦新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个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社区显得格外静美。环形的平坦街道两旁,一边是具有徽派风格的民居,一边是青翠的绿地,村民们坐在门口悠闲地做着手工活。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随着舞曲跳起广场舞,引得游客也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拍抖音、快手的网红不断做出夸张的动作,欢乐祥和的生活图景真实而美好。
  作为汝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下焦新村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红叶山居、爱心生活超市、公厕等服务设施,全面实施了道路硬化、排供水、照明、绿化、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在安置点建设上,我市坚持按照“五个有”的建设标准,即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性文化场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一个集中安置点在确保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完善供气、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保障水平,使社区管理初步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按照“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的思路,在搬迁安置点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全市14个集中安置点社区建设基层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堡垒的作用,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在社区服务管理上,全市14个集中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联系电话、有保障经费,各安置点设立了户籍、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结合安置点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美丽社区创建,扎实做好垃圾净化、庭院美化、植被绿化、管理优化等工作。同时加强安置点治安管理,根据安置点规模设置警务室、执勤点,加强安置点治安综合防控。探索规范安置点物业管理,选聘信誉好、管理规范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服务。
  按照“五个有”要求,我市还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综合性文化场所,积极组建红歌队、篮球队、广场舞等文体活动队伍,“电影下乡”“文化下乡”“戏曲下乡”等活动,多方位、多渠道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


▲ 焦村镇槐园新村


  多业并举“奔富路”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不说,家里也照顾不住,现在下了班就可以回家,一个月可以挣四五千块钱,这比干啥都强,这个厂子真好!”11月13日上午,在陵头镇朱沟村石磨面粉厂上班的贫困村民高光明高兴地说。
  搬出来容易,稳定下来不容易,最关键的核心元素是产业和就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要有活干、有钱赚,才能稳脱贫。
  实施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公益性岗位开发、自主创业“四大举措”促贫困群众就业。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9435人已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其中,县外就业3230人,县内就业6205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通过实施奖补有效激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性,为贫困劳动力发放务工补贴和交通补贴544.55万元,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790.63元。举办招聘会、就业创业培训等,累计收集贫困人员岗位信息7174个,培训贫困劳动力1103人次,吸纳3129名贫困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地就近就业。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弱劳动力岗位,带动3076名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已入住的搬迁户每户每年发放光伏补贴3000元;2980名搬迁群众通过发展种养殖、旅游等特色产业增收;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引导扶贫车间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带动3059名搬迁群众就业。


▲ 科教园区安置点富民家园


  建成20个特色林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2589名贫困群众受益。选聘148名贫困群众为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发放工资53.28万元,人均年增收3600元。为全市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79户贫困户补贴资金17833.75元。开展帮扶单位向贫困村送果树活动,累计向贫困村捐赠果树4.5万余棵。
  建立健全金融扶贫“四大体系”,建成市乡村金融服务阵地454个,全市贫困户评级授信6952户、全市边缘户评级授信715户。贫困户小额信贷累计贷款1826户,累计户贷率为27.36%。
  投资1.63亿元建成61个村级光伏电站,2018年底全部并网发电。实现63个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贫困户10户以上36个非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3026户贫困户年收入3000元。2020年实现收益857.24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407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1722个,带动建档立卡兜底贫困户和已搬迁贫困户增收280.65万元。
  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累计为贫困群众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403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放低保救助资金3047.2万元。实施困难人员临时救助,发放临时救助资金40.6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62.82万元;发放孤儿基本生活养育费62.82万元;发放老年人高龄补贴245.33万元。加大残疾救助力度,为102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免费办理残疾证,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适配辅具1575件,无障碍改造754户。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93.75万元;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95.72万元。
  如今,走进汝州市的各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一排排美丽气派的楼房,一张张明亮灿烂的笑脸,一幅幅和谐美好的图景,无声诉说着易地扶贫搬迁带给贫困群众的无尽幸福。
  美好的生活仍在拔节生长,这里的群众在他们崭新的家园里,勤奋上进、康宁向善,一个更加美丽的明天正朝他们姗姗走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