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托起幸福“小康梦”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1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17

产业扶贫:托起幸福“小康梦”

关键字:小康,幸福,扶贫,产业
郭营战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超强鞋业扶贫基地

       “车头”带动乡村振兴有希望

群山环抱的农家院里,一个个蜂箱整齐排列;乡村美术馆里,数位画家正在专心创作;古色古香的豆腐加工作坊里,浸泡的豆子散发出淡淡的豆香;村民圈养的肉牛,一边吃草一边悠闲地发出哞哞的叫声……如今,走进汝州市焦村镇魏沟村,都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

汝州市聚焦精准帮扶,强化帮扶力量,实现所有建档立卡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帮扶全覆盖,配齐配强第一书记拉动村子发展。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帮扶下,一个个接地气的扶贫产业项目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让它成为汝州市乡村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

“在改变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最主要的是用接地气的各种产业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转变他们落后的思想意识。”驻村第一书记、市物价办副主任李来伟对此深有感触。

用扶贫产业推动贫困户高质量脱贫,用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李来伟,这位平顶山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的脱贫实践感悟,正是汝州市用产业扶贫撑起贫困户幸福“小康梦”的生动实践。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脱贫攻坚的基石。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中最难的要数“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产业方向如何定?项目建设如何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怎么落实?这些都关系到产业扶贫的实际效果。汝州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蚕桑、蜜蜂、肉兔等“短平快”产业,持续发展花椒、果树、核桃中长期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出了一条符合汝州实际的产业脱贫之路。

“归雁”引领贫困户搭上“脱贫快车”

汝州市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形成了“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返乡入乡创业热潮,为汝州市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王寨乡大剌湾村唐向雷的超强鞋业扶贫车间是汝州市产业扶贫的示范。2012年,原籍洛阳的唐向雷在偃师市制鞋总厂打工时认识了一同打工的张红霞。共同的志向让两个年轻人走在了一起,很快他们回到张红霞的家乡大剌湾村,创办鞋厂,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2017年,驻村工作队看到他的厂子天天都是红红火火,和他一商量,利用扶贫专项资金为他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又为他协调贷款100余万元,购买了先进的缝纫设备。2018年1月,唐向雷的小鞋厂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扶贫车间。

如今,唐向雷的鞋厂已经发展成为注册资金600万元的中小企业,车间内每天都有60多名村民务工,另有10余名村民将鞋花鞋带领回家加工。随着生产量的不断扩大,唐向雷还拓展了电商销售渠道,并从简单模仿转向品牌制造,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价值,为贫困户带来更多财富。

唐向雷的鞋厂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正是汝州市精准施策,搭建返乡入乡创业“四大平台”的一个缩影。

搭建政务服、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平台,成立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综合服务中心,整合46个市直委局1121项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办理,推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行“多证合一”,简化办理手续,为外出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贴身式、保姆式服务。市财政列支3000万元设立返乡入乡创业扶持基金,累计提供资金支持3.8亿元。同时,设立企业续贷过桥资金池,先后为70多家创业企业提供周转资金30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近1亿元,让想创业的人能创业、会创业的人创大业。在城区北部建成占地5000亩的科教园区,组建汝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机绣纺织、汝瓷研发、汽车维修等实训基地,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免费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4.8万人,为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针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中有知识储备、有专业技能、有创业意愿的群体,建成3.6万平方米的电商大厦,以及63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项目策划、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等服务。同时,为返乡入乡创业的小微企业免费提供“拎包式”入驻办公场所,减少创业成本,先后引进大易物流、腾讯大豫网等8家创业服务团队,成功孵化企业97家,带动600多人返乡入乡创业。

由市属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投资,先后建成71栋4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聚焦解决返乡入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场地问题和资金、运输等难题,研究制定创业发展扶持政策,实行租金、搬迁费用、用电、厂房、设备、贷款、物流等返乡入乡创业“七优惠”。围绕拉长机绣产业链条,每年举办专题招商推介会,先后引进创意设计、服装服饰、原料供应等上下游配套企业12家,并积极与平顶山三梭尼龙公司合作,依托其印染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水溶、定型等服务。加强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海外电商平台,拓展机绣产品销售渠道。

精准带动,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多点开花。将机绣纺织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将机绣纺织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8000余名汝州籍人员在外地从事汽车零部件组装的优势,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11栋2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投用,引回知名企业2家,带回产业工人300余人。投资7亿元规划建设29.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生物科技产业园,以巨龙生物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即将入驻园区,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利用汝瓷、温泉、风穴寺国有林场等自然人文资源,规划建设汝瓷小镇、温泉小镇、森林康养小镇,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围绕汝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20亿元建设汝瓷小镇,目前已入驻汝瓷企业100多家;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平顶山学院等十几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吸引200余名大学生入驻创业。温泉小镇以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为主,先后引进蓝城集团、新昌集团、乐华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带动2600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入乡创业。

筑美巢,引金凤。汝州市先后吸引3.8万名在外人员回乡发展,设立市场主体超过2.6万家,实现了机绣纺织、装备制造等新兴主导产业的“无中生有”;累计开发各类就业岗位超过万个,各类贫困人员在产业园里实现稳定就业,不出汝州就能摆脱贫困。

扶贫车间拓宽群众致富路

“光陵头镇就有3个加工点,南阳的朋友那里也为我代加工,随着疫情出现转机,国外的订单开始多起来,一个订单就是好几万只,我每天就是忙着接单、组织集装箱发货。”11月16日上午,刚刚回到陵头镇沙古堆村扶贫车间内的生产基地,朱帅奇又开始忙碌起来。

2012年11月,一直在外打工的朱帅奇利用自己家的新房建起了自己的球类加工厂。从18台机器起步,经过3年的发展,朱帅奇带领乡亲们生产的足球,以过硬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

到2015年,朱帅奇成立了河南健达体育实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自己的“锦肯帝”“J I N KENDI”商标。2019年底,他的部分生产车间搬进了沙古堆村西南侧的扶贫车间。目前,他的公司可生产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球类产品,年产量达100万只,产品以出口创汇为主,远销非洲、欧美、中东等地。

致富不忘乡邻。朱帅奇的公司全部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并优先安排贫困村民就业。目前,公司下属的各个生产基地可安排160余名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村民58名,月工资1800元至3500元。

2019年以来,汝州市紧紧围绕“六稳”“六保”艰巨任务,不等不靠,发挥扶贫车间行业管理部门优势,创新开辟企业团购、集中展销、夜市地摊、网络直播等销售新途径,拓宽全市17家扶贫车间致富门路。

发动重点企业团购扶贫车间产品。11月4日,首届煜达阀门公司采购扶贫车间产品移交仪式在该公司办公楼前举行,活动现场对王寨大剌湾村扶贫车间超强鞋业精心制作的70余双劳保用鞋,进行了订购。目前,亿兴钢构公司团购夏店镇河口扶贫车间汝坤公司工作服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100套工作服订单已达成初步意向。

引导车间企业参与各类展销活动。通过市工信局引导,米庙于窑扶贫车间信富服饰、王寨大剌湾扶贫车间超强鞋业、陵头沙古堆扶贫车间健达体育公司等产企业,积极参与到河南省产业转移助力脱贫攻坚现场会、平顶山市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汝州市阿里巴巴数字化夜市等大型展销活动中。其中,汝州阿里巴巴数字化夜市摊位中有12个扶贫车间摊位,仅信富服饰公司每天就增加了2000余元的销售额。

带动车间引进网络直播销售新模式。网络直播是扶贫车间最新尝试的线上销售方式,各级领导、网红、销售能手齐上阵,在直播中宣传车间里的好产品,拓宽线上销售的新渠道。市扶贫办、市工信局等相关领导多次到扶贫车间开展直播销售,打响汝州扶贫车间直播销售“第一枪”。邀请网红进车间,在网红“大流量”的带动下,扶贫车间的产品正在网上越来越受欢迎。2019年以来,全市扶贫车间共吸纳务工人数566人,其中贫困户244人,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扶贫车间正在成为贫困村民的致富家园。

 

贫困村村民在汝北食品厂工作

米庙镇于窑村扶贫车间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从主导产业到“短平快”产业到中长期产业,汝州市正在精心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格局。

加大产业投入力度,2020年投入6400万元实施56个产业扶贫项目,占全市扶贫项目总资金的61.81%,主要用于实施贫困户自主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奖补、村集体发展主导产业扶持和设施农业发展等项目。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每年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引导发展花椒、蚕桑种植,蜜蜂、肉兔养殖,服装、鞋类加工,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等五大主导产业。目前,引导贫困户发展优质花生、红薯、中草药等“短平快”种植产业1.6万亩,带贫4538户,肉兔等特色养殖带贫1208户年均增收6000元;发展花椒、蚕桑等长期稳定种植产业4.5万余亩,花椒带贫2964户年均收益3000元,蚕桑带贫564户年均收益8000元。

积极落实产业奖补政策,以奖代补,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连续四年对贫困户和带贫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发展奖补。2020年对贫困户发展优质油菜、花生、红薯、中草药、特色林果和畜禽等种养殖项目,按照收益额的10%至30%分类进行扶持,引导贫困群众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汝州市累计投入产业奖补资金1910.44万元,引导5800余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实现户均年产业增收6000元。按照人均4000元的标准,对带动贫困户务工10人以上且人均年收入大于1万元的3家企业带动的48名贫困户奖补19.2万元。

进一步完善带贫机制。通过金融贷款支持、带贫主体奖补扶持等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累计建成农业、林业、畜牧、加工业、旅游、电商等产业扶贫基地91个,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订单发展等模式带动贫困户2300余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培育扶贫龙头企业31家,累计带动4196户贫困户增收。

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鼓励发展花椒、养蜂、蚕桑等主导产业,通过“集体+企业(大户)+租赁(合作)”等模式,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收,实现34个贫困村花椒种植产业全覆盖,22个贫困村养蜂产业全覆盖,11个贫困村发展蚕桑产业全覆盖。

投资建设扶贫车间17个,引进服装、鞋类、花椒、红薯、金银花等加工项目,带动务工534人,其中贫困户208人,实现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

如今,特色产业正在成为汝州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金钥匙”,在每一个偏僻的山村,特色产业替代了传统种植,绿水青山替代了荒山荒滩,乡村美术馆替代了荒僻贫困山村……特色产业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托起了富民的“小康梦”。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