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浩然之气润田园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70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11-04

孟浩然:浩然之气润田园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个人的旅行,漂泊了一程又一程,从韶华年茂,到眉宇沧桑……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宽阔自己的心境,忘掉各种不顺心,迎接各种新开心,在行走的路上,追逐新的世界,遇上最真实的自己。

孟浩然的《行至汝坟》一诗,分明表达了在畅游汝州的秀美山川风景的濡染下,那无比欢愉的心境。

唐代著名的旅游达人孟浩然,是一个骨灰级驴友、背包客,传闻其大半辈子都在旅游中度过。他是大唐第一个倾力专攻山水诗的诗人,他爱写“山水田园诗”“旅行诗”来记录自己游玩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的点点滴滴,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

他的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对于他来说,一个人的旅行,可以走过一季又一季,从春暖花开到夏蝉鸣叫,从秋风萧瑟到雪花纷飞……

孟浩然·《行至汝坟》

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

与现代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驴友”不同,他是一个真正骑驴旅行的“驴友”。

骑驴踏雪寻梅,是孟浩然最为经典的形象。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夜航船》里为他画过像:“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与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时心神暗淡和感伤的心境不同,孟浩然骑驴吟汝州,分明是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心花怒发的,诗中所用的“曳曳”“明明”两个叠词,让人充分感受到他当时的喜悦心情。

他来的时候,是一个冬天。诗中云“行乏憩予驾”,知自远而至;云“依然”,则于汝坟非初经,乃返乡途中又见也;既然“方罢雪”,可知这首诗与《南阳北阻雪》为先后之作。

走累了,就歇歇,对于一位真正的“驴友”来说,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心境。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侃侃叙来,似说家常,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放飞自我的洒脱不羁。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这是一位资深“驴友”,二十来岁就离开家乡,到处游山玩水。离家时他跟家里人说去寻找当官的门路,实际上,他是利用家里给的有限川资,去旅游了。他的旅游之路,跟我们现在的“驴友”,是完全不一样的,到一个地方,看着风景好就住上一年。哪像现在,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一天开出一千多公里,到了景点一万多步的狂走,第二天继续赶路,周而复始。

孟老夫子却不同,他走一步看一路,看好风景的同时,结交各路挚友,尝尝当地好吃的,深入了解风土人情,跟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是多么雅致的旅游意境啊。

“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是孟诗的景,“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是孟诗的意,自然就是最好的归宿。

这首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让人感到了大自然的亲切,无论仕途理想离自己有多远,无论亲朋故友在不在身边,无论前途是否畅达,只要“聊题一时兴”,不就是上天对自己最好的恩赐么?

这首诗也表达了孟浩然欢快的心情。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毕竟在洛阳结交了一群朋友,并且常常欢饮达旦,也真是人间乐事。走到汝州时,孟浩然觉得舟车劳顿,便决定在汝州歇息两日。

孟浩然本是寄情山水之人,既然到了汝州,总要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便打发书童去了解这里有什么地方值得一看。不一会儿,书童回来报称,汝州有中原一带最好的温泉,当地人泡温泉已经成了习惯。孟浩然一听,非常感兴趣,立即和书童一起,前往汝州温泉一探究竟。

果然泡汤者众多。他宽衣解带,进入一个温泉池中,转头问身边一位老者,这温泉都有哪些好处。老者看着他,笑道,一看你就是途经此地的外地人。我们这里的温泉不仅对颈肩腰腿痛、风湿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而且开国以来多位皇上都来过这里。老者来了兴致,和孟浩然说起武则天“流杯亭侍宴”的故事。他猛然想起,原来早先就听说过的武后效仿王羲之“曲水流觞”一事,说的就是这儿啊。

孟浩然心情大悦,想着人间愁烦本已许多,何必为了自己没考中进士而心感不快呢,不如在这温泉之中多泡上半日,让烦恼都随这氤氲之气飘飘远去吧。

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若岁月静好,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就多些历练。命运给予的,无论好坏多少,皆需坦然面对,因为,瑕疵偶现才算真实,遗憾丛生才叫生活……

此后,孟浩然返回乡里,也不再求取功名,而是安安心心地做他的田园散人了。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唐朝是诗歌爆炸的时代,一个个诗人像是流星雨一样,坠落在唐朝的大地上。

其中最耀眼的,肯定是李白和杜甫。

“诗仙”李白气骨很傲,能让他看得上的,那绝对是万中挑一。

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让那个时代的许多诗人,都把孟浩然当成了精神偶像。

据说,小时候的孟浩然,是个乖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典型的“三好学生”。好到什么程度呢?据《新唐书·孟浩然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少年的孟浩然讲义气,乐于助人。

“吾善养浩然之气”。他老爹认定自个儿就是孟老夫子的后代,不同于一般人。所以,儿子必须得向孟老夫子看齐。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阳西南的“涧南园”。此时正值武则天篡唐改周之际,外面的世界一片喧嚣。老孟家是亚圣孟子之后,胸中自有气象。虽然“结庐在人境”,却自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孟家老屋背后,是一片桃园,落英缤纷,花香满径。孟浩然年少无事,就跑来这里读书。也是在这里,未及弱冠之年的孟浩然,信手写下了《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毛头小子孟浩然,就这样成了襄阳城的闪耀之星。

孟老爷子甭提有多高兴了,想着光耀门楣这下算是有指望了,便打发他早日去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706年,孟浩然参加襄阳县试。诗赋、试策、帖经三场下来,孟浩然一气呵成。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荣膺襄阳全县高考状元。

眼瞅着下一步就是襄州府试,一家老小都备好了题名宴,孟浩然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拒绝参加府试。

理由很愤青:皇室混乱、朝廷腐败、纲纪不振。少年热血的孟浩然,任性一时爽,却把孟老爷子气吐了血。家庭会议开一开,三姑六婆劝一劝。可不管怎么样,都拉不回这头倔牛。

孟浩然与家族的关系,就此闹僵,孟老爷子看见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年少轻狂的孟浩然一气之下干脆离家出走,就跑到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只是,少年孟浩然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拒绝参加府试的决定,这次任性的离家出走,将成为他一辈子无缘仕途的先兆,将成为他与父亲终生未能和解的遗憾。

倒是那份随性洒脱的性格,在此时的少年孟浩然身上就已露出端倪。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

而在孟浩然的诗中,与汝州还有一段公案,从唐至今让人议论风发,闳言崇议。

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生活的反映。《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一诗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首先描述其病愈后闻山寺午钟而外出闲游,沿途优美的景致,龙泉精舍的清幽,及对山寺生活的向往,后用东晋慧远大师虎溪典故,将日暮辞归的情事叙述得十分精妙。

亭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谷转松翠密。旁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关于诗中所描述的为何地之龙泉寺,各地记载及说法不一,现有“庐山说”“襄阳说”“汝州说”“汝州东龙泉寺说”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以“龙泉”而命名的寺庙全国何止百座,而孟浩然的生平资料又仅记其大略,因此为后人留下无尽谜团。

关于“汝州说”。清顺治《河南通志》、清康熙《河南通志》均未有提及,见于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寺观汝州部分,“龙泉寺,有四,一在州城东北二十五里,唐太定癸卯年创建。一在鲁山县东南六十里,元至正乙卯年创建。一在郏县城南二十里。一在宝丰县城西一十三里。”雍正《河南通志》八十卷本,为雍正八年,田文镜等修,孙灏等纂,内容比之顺治时的五十卷本,有所增加,然而趋向繁琐芜杂,此书于雍正八年初刻,到雍正十三年又加以修订重刻,遂为定本,后收入《四库全书》。

关于“汝州东龙泉寺说”。明正德《汝州志》、明万历《汝州志》均未有收录,见于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笔者才疏学浅,阅书最少,有人认为“汝州东龙泉寺说”毫无依据,纵有沧海桑田之说,然而就现今龙泉寺的地理现状看来,与孟浩然所描述的诗意差之千里,故此说不足为取。另孟浩然诗作虽在其病逝不久,即有王士源收录整理成集,然唐本早已亡佚,至明代刊行的诸《孟浩然集》,就多存在“互有字异者,有句异者,有前后倒置者,有通篇不同者”等问题。

尽管众说纷纭,但孟浩然与汝州渊源匪浅,倒是无可争议。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中国的古诗词中,流传得最广的,除了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相思》,还有就是孟浩然的《春晓》了。这三首五绝,语言浅白,看一遍就能读懂记诵,韵味悠长,值得反复品读,所以自然传诵极广。

有说这首诗是写喜春惜春的,前两句喜春,后两句转而惜春,可是,这些都是解诗的套话,看到鸟啼、花落,便是春天;前两句情感积极,便是喜春;后两情感消极,便是惜春了。

这是解诗的文字,不是解诗的情感。

孟浩然的诗歌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诗。与那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一样,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感意之境。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局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一个诗人的内心活动,是敏感而复杂的,读诗,只有代入诗人那一刻的内心活动,才能感受到诗人的迷人情感。

这些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做想做的事,走想走的路,那是青春;做不想做的事,走不想走的路,才叫生活。都说四十不惑,是成是败,都作最后一搏吧。

40岁前夕,孟浩然回到妻儿所在的郢城家中。开元十六年(728年)冬,四十岁的孟浩然再次离开襄阳,前往京都,准备赴考。

此时,李隆基已带领文武百官从洛阳回到了长安。

长安比洛阳还要繁华,在这里,孟浩然遇到了他最为欣赏的朋友———比他小11岁的王维。之后,王维带着孟浩然参加秘书省的一次诗会,很快就验证了孟浩然的才华。一句纯天然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立刻让他名满京师。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因为压力太大,结果科举落第了。他从三十岁开始准备科举,一直考到四十岁落第。不过,他没有抱怨,他已经努力过了,这就完全够了。至于结果,那并不是他追求的东西。

他南下吴越,继续游山玩水,山水佳作一篇篇出炉,传遍了大唐各处,那属于他独特味道的山水诗,是整个诗坛的绝品。

孟浩然的诗独成一格,肆意潇洒尽在字行之间,这和他洒脱的性格有关。他的生活没有像杜甫那样苛责用力,不是也过得相当不错。他经历人生的坎坷,也看淡了功名利禄,最终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充满敬仰地说,“老孟啊,你是我最爱的人。你就像一座高山,我只能在山脚下仰望你……”眼睛长在天灵盖上的李白,为啥如此喜爱大自己12岁的孟浩然?

因为,在李白认识的人中,孟浩然算是最看得顺眼的一位。他们身上都有一股仙气和豪爽之气。

李白走后,七绝圣手王昌龄来了。这时候孟浩然后背长了一个疮,医生说不能喝酒。

可是,好友相聚,怎么能不喝?就连死,他也很是洒脱。

公元738年,51岁的孟浩然因为好友王昌龄路过家乡,于是设宴款待。宴席上,他不顾背生毒疮,医生千叮万嘱要忌口的禁忌,开怀畅饮大吃生鲜,导致毒疮复发,撒手人寰。

公元740年,孟浩然卒,时年52岁。

这种戏剧性的结局,更体现了他风轻云淡不被尘世所扰的个性。他的一生虽未入阁拜相,但却活出了自我,活得自由自在。

就这样,他活脱脱把自己活成了最野的一首田园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