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标附近有一位卖鞋垫的老人,尽管她的鞋垫手工制作,图案精美,但她的生意并不好。前些时,每有人要买鞋垫,一问没有二维码可扫,只能遗憾而去。
看到影响生意,老人无奈只好托人制作了一个二维码摆在摊上。但是,每有顾客询问,她仍是怯怯懦懦地问能不能付现钱。现在的年轻人,谁出门还带现钱?所以,她的生意仍不见好转。
后来有人问,既然有二维码,为啥不让顾客扫码付款,她含泪道出实情。原来,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这个二维码的主人是其儿子的,顾客扫码支付后,收款人是其儿子。收款后,儿子或者把钱据为己有,或者多收少出,让辛辛苦苦的老人望钱兴叹。
还有一位老人到郑州看病,一大早赶去没挂上号,一直等到下午依然无果。后来听人说,后面几天还有专家号,但窗口不能预约挂号。他向导医求助,听完老人诉求后,导医耐心地告诉老人,这些自助机只能扫码支付,连银行卡都不能刷,问老人的微信或支付宝里有没有钱?没想到老人反问:啥是微信支付宝?最后在医院保安的指引下,他拄着雨伞问了七八个人,才找到门诊办公室。随后,老人沮丧地说:我要强了一辈子,什么事都自己干,老了连看个病都不会了。
时代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如今的“无现金社会”,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人们尽享移动支付带来的空前便利,但信息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因商家拒收现金而带来的问题早已引发广泛关注,以上事件只是一个缩影。
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加持,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极其便利,然而这种便利却将不会操作电子系统、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人隔离在互联网之外,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遭遇了边缘化。这意味着老人与外部世界联结没有那么高效、顺畅,意味着与时代“脱节”,新生事物理解和接受程度“慢了一拍”的老人,必定要承受着“文化差距”带来的尴尬与纠结。
导航出行、网络转账、电子挂号……年轻人轻而易举做到的生活小事,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却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信息时代,请等等“掉队”的老人,移动支付别让老人变成“数字弃民”,这已不再是耸人听闻或杞人忧天的“鸡汤文”,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这些老人们所遇到的尴尬和无奈,恰恰印证了人们的担忧:部分老人已悄然被时代落下。
实际上,让老人跟上时代的发展,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并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家庭、社区、社会组织都可以做到。不论是家庭给予关爱,还是社区设置专门的培训班,抑或老年大学、托老机构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只有“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才能切实地帮助他们,让老人们更好地融入互联网时代。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需要等一等那些“慢了一拍”的老年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让老人们跟上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