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带着诗来的。他觉得,修辞胜过颜色。
他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是与欧阳修、苏东坡是同时代的人。碰巧的是,他和苏东坡都经过欧阳修的提携;碰巧的是,他和苏东坡与汝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为碰巧的是,欧阳修对他二人都有过客观而又中肯的评价。
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评价最出名也最经典的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对苏东坡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
而他很早就有诗名,又比欧阳修大几岁,欧阳修对他很是尊重,称赞他:“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甚至始终称他为“诗老”,以表示对他的钦慕之情。
他叫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
历来名人之士都喜欢吟哦中原大地,汝州地处中原,当然也是众多诗人吟哦的对象。
梅尧臣在行走汝州的过程中,他写下了《汝州》《汝州等慈寺阁望嵩岳》《汝州后池听水》《汝州王制待以长篇劝予复饮酒因谢之》及《三月十四日汝州梦》等诸多诗篇。能专门以汝州为题连篇累牍赋之诗句者,在历代诗人中寡见鲜闻。
行吟汝州大地,梅尧臣的《三月十四日汝州梦》传唱至今,直让人心心念念,念兹在兹。
一
我归十九年,饮不负升斗。昨夕梦见之,谓须多置酒。虽慰魂来言,定不复入口。俟当返吾庐,且为贮甖缶。梦寐何敢欺,从笑愚所守。
———《三月十四日汝州梦》
梅尧臣写诗,很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还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他的这首诗,就被后人誉为是这一标准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宋史·列传·卷二百零二》记载“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欧阳修比梅尧臣小5岁,两人关系是诗友,经常唱诗互答,欧阳修觉得自己水平为下。后来,二人还一起编撰《新唐书》。
欧阳修,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宋代有6人,除了他之外的其余几人,要么是他的朋友,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受他的提携,欧阳修可谓名副其实的北宋文坛泰斗了。
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有多著名呢,梅尧臣是被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级的人物。十分巧合的是,欧阳修和梅尧臣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友情之深厚,足可以和唐代的白居易和元稹相媲美了。
欧阳修和梅尧臣同在朝廷为官,他们的初次相识是在洛阳,欧阳修曾用“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的诗句来描写结识梅尧臣的快乐。无独有偶,梅尧臣也用“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来叙述两人的相识,所谓“心有灵犀”应该就是这样了。
欧阳修和梅尧臣后来离开京城担任地方官时,两人常常借助书信,用诗词问候对方。下雨了,梅尧臣会写出有关“雨”的诗句寄给欧阳修;秋天到了,欧阳修也会摘下几片枫叶夹在信里寄给梅尧臣;梅尧臣看到哪里的美景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欧阳修;欧阳修遇到什么新奇的事情也总是最先想到梅尧臣……两个人互相分享着诗词的美好,友谊也如经年老酒一般,愈陈愈香。
话说有一天,梅尧臣收到远在他乡的欧阳修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新作了一首名叫《庐山高》的诗,想请梅尧臣品评一下。可是欧阳修这一次太粗心了,写的诗并没有附在信里一起寄过来。梅尧臣翻遍信封都没有找到,这下可急坏了,在心里暗暗埋怨欧阳修。
正着急的时候,他的一个名叫郭功父的好朋友来拜访他。这个郭功父可是欧阳修的超级粉丝,极其喜欢欧阳修的诗。每每欧阳修有新作问世,他总是想尽办法都要尽快读到欧阳修的新诗。对郭功父很了解的梅尧臣,刚刚请朋友落座,就急不可待地问朋友知不知道欧阳修的新诗《庐山高》?郭功父自信地告诉梅尧臣,自己不仅知道,而且还能背下来,说着就流利地把《庐山高》背了出来。
听完郭功父的背诵,梅尧臣忍不住击掌赞叹:“真是好诗啊,好诗!”欧阳修的两个超级大粉丝,就这样凑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品诗,好不快活。
欧阳修时刻不忘梅尧臣,梅尧臣又何尝不是这样,甚至连做梦,都是梦到和欧阳修重逢。他的那首《梦后寄欧阳永叔》的诗,就记下了梦中和欧阳修重逢的情景。
欧阳修和梅尧臣,一个官高爵显,一个仕途失意,但地位上的差距拉不开两双志同道合的手。欧阳修在他晚年写的《六一诗话》里边,只要有对诗人、诗句的品评,几乎都要提到“圣俞”,由此可见他对梅尧臣的念念不忘了。
梅尧臣不仅与欧阳修惺惺相惜,对苏轼也伯乐一顾,有知遇之恩。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梅尧臣担任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之语,他阅卷后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询问道:“这出自何书?”梅尧臣说:“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认为只是众人偶尔忘记了出处,但也颇惊苏轼之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等到揭榜时,欧阳修见到苏轼的姓名,开始时对梅尧臣说:“他所写的一定有依据,遗憾我们这些人不能记得了。”
等到苏轼拜访感谢欧阳修时,欧阳修询问其试卷内容出处,苏轼说出了与梅尧臣相同的回答:“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赏识其豪迈,感叹不已。
二
汝河曾是女娲所居之地,汝河即因女娲得名。
《山海经》中所说的女几部落也源于此。古籍《世本·氏姓篇》说:“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
梅尧臣不仅吟哦汝州、汝州梦,而且,也看到了汝河这条流淌着诗意的河流,因为最早《诗经·汝坟》曾吟咏:“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有《汝坟》作为开篇,汝河再也不缺诗意,隔着一千多年时光,那时朗朗上口的诗句,到宋代已经显得艰涩了许多。但梅尧臣自有名篇《汝坟贫女》出手,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
他在诗作中抒写对国事的关心。他写道:“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首诗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此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汝坟贫女》《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他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
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
他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练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画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陆游则比梅尧臣小123岁,曾经给梅尧臣的文集作序,对梅尧臣的诗作,推崇备至。
三
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在安徽宣城南郊溪上村一个普通的小官僚家庭,其父梅让,官至太子中舍人,官微俸薄,只得勉强维持一家生计,幼时的梅尧臣,生活甚是穷苦。
可到底是官宦家庭,梅尧臣从小便受到了父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将读书习文当作是首要大事,十来岁便能出口成章,在当地亦是小有名气的才子,16岁时参加乡试未取。
有才的人不一定都能考上进士,梅尧臣应试未中实属正常,正如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说:帝制时代考科举,原是十考九不取的。屡考不取,才是正常现象;考取了才是反常和意外。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在科举门前徘徊,有的人甚至耗费半生精力,中唐刘长卿用了12年才考中进士,晚唐罗隐连考十余次才得取,一试未中,还可考第二次,但无奈的是,家境贫困,无力继续攻读,梅尧臣只得作罢,另寻他路。
叔父梅询,当时辗转各地为官,得此机会,梅尧臣随叔父宦游,到过湖北襄阳,江苏苏州,安徽池州等地。十余年的游历时光,大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此时北宋诗坛,盛行西昆体诗风,所谓的西昆体其实就是晚唐五代诗风的一种延续,或者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单纯模仿,华丽的辞藻、艳丽的诗风,却唯独没有丰富而充实的思想内容。一味地“历览遗编、研味前作”,却脱离了社会现实。
二十多岁的梅尧臣,对写诗已经独有见地,他提出了“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现实主义创作作风,反对没有真实情感的无病呻吟,也反对脱离现实而作出的世人警语。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这句话是对梅尧臣诗风改革价值的一种概括,那就是,古朴而淡雅。
这样与世不同的诗风本会在“存同伐异”大环境下,逐渐衰落,不被提及,可碰巧,当时正是诗文革新的关键时候,彼时诗坛,需要梅尧臣。
游历13年后,他以恩荫补任太庙斋郎,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
30岁时,他遇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贵人,钱惟演。钱惟演,当时任西京留守,热衷西昆诗派,且颇有建树,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西昆诗派巨子的府中,孕育了一群诗文革新的先驱者,而这钱惟演也向来大度,善识英才,欧阳修就曾在钱惟演的幕府担任留守推官,对于他来说,得到钱惟演的赏识对他最大的帮助便在于他可以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欧阳修、尹洙、范仲淹等等,而这些人在洛阳也形成了一个圈子,即“洛下才子”。
这段时光,或许是梅尧臣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逍遥日子,一众才子经常相约出门,游山玩水,诗酒趁年华,梅尧臣在此时的诗,也多见山水自然的闲淡之美。而在风格上,像极了禅宗大师青原行曾提出过的参禅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水便写山水。
而与欧阳修的交游,也在这一时期。
欧阳修带领这一群才子,逐渐成为北宋诗文革新的主要力量,而梅尧臣,也在一众才子的帮助和影响下,诗风渐渐成熟转变,成为这场革新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梅尧臣的诗名渐渐盛起,在宫中,甚至有人高价买诗,而梅尧臣也因此赚了些酒钱。不止在朝廷中名声很大,甚至在偏远的蛮荒之地也受到了那里人的喜爱。可即便如此,朝廷却始终没有把他当成干才,数年之间,他先后在洛阳、江西、浙江、陕西等多地任职,历任县令、监税、监仓等职,一干就是30年。像他这样文名显赫,又经过多地任职、多岗位锻炼的,老在区区末吏的岗位上徘徊不前,沉沦下僚未得高升,颇为少见。
常年困于州县的穷苦,梅尧臣也没有了当年的幸福与平适,而是充满了忧伤与无奈。
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开始转变成关心社会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其风格也类似修禅三境界中的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想到了国家的兴亡,看水想到了百姓的贫苦。
纵然为官数十载,却一直是功不成名不就,未得功名,则难展抱负,进士落第或是梅尧臣平生所憾。
直到1051年,接近50岁的梅尧臣在好友的帮衬下,得宋仁宗召试,被赐同进士出身。
第二年,梅尧臣上任监永济仓一职,不料该年梅嫡母束氏去世,梅尧臣不得不南归守制3年。
五十而知天命,此时的梅尧臣,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总结思考,想到自己碌碌半生,他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佛山佛寺当中,与禅僧唱和,与禅师论经。而这一时期,他一心追求诗风的平淡。但他的这个平淡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种平淡不是指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指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
此时的梅诗,在古淡之中掺杂着苍老遒劲的禅意。生与死,已然看的淡泊。
而此时之诗风,也正应了修禅三境界中的最后一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他返璞归真,诗中的山水则是眼中的山水。
梅尧臣的最后几年是在京城度过,1056年,翰林学士赵概、欧阳修等人上疏举荐梅尧臣。次年,他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充任《唐书》编修官及国子监直讲。同年,欧阳修等权知贡举,他充任点检试卷官。
1060年,汴京爆发疫病,他不幸感染,不久逝于汴京,享年59岁。
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纵观梅尧臣一生,不免唏嘘,本是诗名盖世的才子,却一生为仕途所累。
回过头来再看梅尧臣写诗的三层境界,其实亦是人生的三种境界。青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后的无奈苍凉,直至晚年古淡平和,诗风转变亦体现人生际遇之变化,也是人生态度之变化。欧阳修用“穷而后工”概括梅尧臣,可若非时运不济,谁又愿意穷苦一生?
不过话又说回来,诗人不达或许也并非坏事,仕途坎坷、生活艰辛又何尝不是梅诗最深层次的底色。
《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中有记载: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
短短一句话,足可印证梅尧臣在诗坛的绝对地位。
在宋一朝,文人骚客频出,读书人都以入仕为官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便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成了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在那时,一个才子,尤其是天下公认的才子,如果没能进馆入阁,那是要被惋惜和讥笑的,梅尧臣就是如此。
在宋仁宗时期,一场诗文革新运动在宋朝文坛掀起了莫大的风浪,毫无疑问,这场运动在当时是成功的,而此时革新运动的“统帅”就是一代文宗欧阳修。但是,革新运动的成功自然不只是一个人的功劳,有统帅自然就有将领。欧阳修曾评价他,言语之间莫不是惋惜非常: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奉其为“宋诗第一人”。
碌碌半生,才得到一个正职,然而这个员外郎仍旧只是个上不了台面的散官闲职,离进馆入阁的人生理想还差着很远。更让人遗憾的是,他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没几天便溘然长逝了,民间极具声望,却在庙堂之上未得到相应的尊重,其坎坷命运令时人唏嘘不已。有同僚甚至替他抱屈:赢得儿童叫夫子,可怜名位祗都官。
梅尧臣墓位于宣州市郊双山羊麓。他为官清廉,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嘉祐七年卒于京师汴京,次年归葬于此。有墓碑、墓祠,欧阳修为之作墓志铭。后世谒墓祭奠者不绝,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文开祥知宁国俯(府治宣州),特往祭梅墓,并以梅氏墓为题作诗。今墓冢已修复,并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将复原。
梅尧臣认为,写儿女风月、烟云形象、奇葩异草、工于对偶,不是诗歌,只能算是一种曲艺,同于博弈与弹词。诗歌要远追《诗经》与《离骚》,褒贬善恶,如圆镜照尽世间的美与丑。梅尧臣把诗歌当作历史来写,这或许是他中年之后风雨磨砺所得的创作动机与笔耕所指。
诗意盎然的汝州大地,悠久的历史和淳朴民风,也影响到汝州籍诗人与流寓汝州的诗人以写实为主的风格特征。他们倾向于选取广阔的社会内容入诗,展现更为深远的人生意境。
梅尧臣,以他的清丽,以他的新语,以他的感人,甚至以他的“倔强”,为汝州留下了不朽而动人的诗篇。比如这首《汝州》:主人少听我,为言风土殊。美哉面有颡,生此颈若壶。噫号无冬夏,岁祷无嗟吁。只怜郡池上,不异山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