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作为汝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它是伴随着汝州文化发展的铿锵进程而诞生的。汝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在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施釉,逐步形成了区别于陶的瓷。从目前已发现的实物考证,汝瓷作为青瓷的一种,肇始于唐朝中期,盛于宋朝。汝窑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温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20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1 汝瓷文化的发展历史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南区从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得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2 汝瓷的艺术之美与汝州精神不谋而合
汝瓷高雅素净的艺术特征,带给人们一种温文尔雅、洁身自好、清廉刚正的人生感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内涵不谋而合。
“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婉世称宝。”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胎质细润,釉质浑厚,清澈温润,和谐完美。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还有冰裂片,鱼鳞片,柳条片等,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窑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汝瓷不但形式美,意蕴更美。
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釉色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汝瓷的平淡、素洁绝非只是一种物性,同时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她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汝瓷经历了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得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汝瓷的精美,不仅表现在用釉上,还体现在造型上,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典美的浓缩式展示,处处透出中国人的含蓄美。
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天生丽质,出淤泥而不染,其自生或栽培在池塘或水田内,花有深红、浅红、粉红、淡黄、纯白等多种颜色,有凌波仙子之雅号。因此我国古代文人对她喜爱有加,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与修行、道家修真养性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莲之美丽在于它的高洁和给予,北宋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写的《爱莲说》流传千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以莲花喻君子,志行高洁。
同在北宋,诞生了冠绝瓷器种类的汝窑。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
皇宫寄托在汝窑身上审美情趣和当时文人中弥散的莲花文化相碰撞,便产生了流传千古的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由北宋汝窑烧制瓷器,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本是当时的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该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其实,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寓意廉洁,广为当时各类器物所采用。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如今,这件汝窑器物藏身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平常人想一睹风采,只能是难上加难。
现今世人爱汝窑,品味汝窑之余,莫要忘记了它那莲花的形状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一口精气神。懂得了精神的价值,即使没有拥有这件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你也会脑海里装着无价的财富。
当前,汝州正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挑战期,要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就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平顶山市委决策部署上来,把准越来越严的大趋势、越来越严的高标准,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汝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汝瓷烧造技艺的恢复诠释着汝州精神
汝瓷烧造技艺的恢复历程,是“汝州精神”的生动诠释。
北宋末年,汝瓷烧造技艺随着金兵的入侵,大批汝瓷烧造工匠纷纷逃亡,一部分工匠随着南宋小朝廷南迁,因为烧造汝瓷的原料已非来自汝州,所以汝瓷烧造技艺最终湮没于历史的瓦砾之中。
明清两朝,仿制汝窑多由御窑厂承担,明代仿宋官窑器以宣德官窑瓷器成就最高。其次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尤以雍正仿品成就最高,但均达不到宋代汝窑的艺术水准。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临汝县汝瓷厂成立了专门的汝瓷试验小组。1963年,汝瓷豆绿釉获得成功。1983年,汝瓷天蓝釉获得成功。1988年,汝瓷天青釉获得成功。之后汝瓷月白釉等釉色相继成功研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汝州市的汝瓷生产厂家已有150多家,从业人数4000多人。汝州市正在创建山水宜居绿城、汝瓷文化名城、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汝瓷已经成为汝州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崇文尚德、实诚谦和、开明担当、求实创新,是从100万年前的汝州先辈一路走来而凝聚起来的“汝州精神”内涵。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深厚支撑。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同时也是推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汝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文明孕育了一种恒久弥深的拓荒图存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祖先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为我们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汝州人传承着这种精神,弘扬先贤伟业,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辉煌业绩。近几年来,我们以跨越发展为己任,注重精神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弘扬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抗非”精神、“创建”精神、“志愿者”精神、“双超”精神、“抗疫”精神、高质量发展精神、“跨越”精神、“宜居名城”精神等等。正是依靠了这些精神力量的强势推动,进而内化成全市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使得汝州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又一个既快又好的精彩时期,迈上了高起点推进新跨越的崭新阶段。未来几年将是汝州实现全面跨越、全面腾飞、全面小康、区域性副中心城市的黄金期。顺应时代的要求,汝州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城市精神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证。
弘扬新时期“汝州精神”,是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城市精神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品质的凝结。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历史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进而提升城市精神的内在品质。同时,新时代的城市精神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超越,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弘扬新时期“汝州精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历史文化传统、城市精神品格不断丰富、完善、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传承历史、观照现实、引领未来的过程。一直以来,汝州人民身上具有许多堪称优秀的素质,其中开明开放、厚德崇善、诚信有礼、勤学敬业、团结互助等一些特有品行,已经融入我们这座城市的血脉,这是我们借以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基础。
弘扬新时期“汝州精神”,是实现全面跨越的迫切需要。城市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既是城市发展的稳固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就会趋于平庸。放眼世界和周边一些城市,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越来越与这个城市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差密切相联。新的“十四五”期间,汝州将努力成为中原的标志性城市、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实现这样的目标,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紧紧把握,又面临着大量的实践难题需要我们一一破解,更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越是发展要求高,越是发展难度大,就越需要有一股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就越需要有一种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就越需要通过弘扬崇高精神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推动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新时期“汝州精神”,才能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务实的作风,鼓足干劲,凝聚合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弘扬新时期汝州精神,是提升市民素质、构建和谐汝州的重要途径。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城市精神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凝聚起全体市民的共同意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全体市民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市民的思想修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等在精神感召中得到提升,从而不断打造与社会和谐相匹配的社会人文基础和精神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努力把弘扬“汝州精神”的过程,变为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市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过程;变为在全社会铸造崇高的精神支柱,全方位提升市民素质的过程;变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创业创新创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使“汝州精神”真正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特定精神标识,成为高扬于汝州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和谐奋进的号角,为汝州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