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楼市最近开盘,需要吗?喂,您好,需要买房吗?喂,需要装修吗?……相信广大群众都有此种遭遇,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手机会被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所充斥。
这几年,我们开始不断接到骚扰电话、短信、邮件。令人诧然的是,这些不知“何方神圣”的人物不仅知道我们的姓名、电话、住址,还有父母、子女的个人信息,甚至连住房面积也了如指掌。一时间,我们成了无处可逃的“透明人”,且还没地方说理。
在互联网消费时代,个人信息的利用价值很高,基于个人信息可以构建出一系列生态体系,比如社交体系、金融体系、职业体系、教育体系等等,这里边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正是因为我们的信息有利可图,才让那些不良“信息掮客”趋之如鹜。
我们的个人信息为何被堂而皇之地摆上“货架”公开出售?公众无奈而愤怒地发问。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让“信息掮客”现出原形并受到应有的惩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央视报道,个人信息汇聚在一起,能帮助商家预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针对性地推销商品。所以,就有人打起我们个人信息的歪主意,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贩卖个人信息,从中牟利。
据了解,我们个人信息的泄露大致有以下4种途径:搜取———有些企业的办事人员,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所以不乏有朋友登门造访,请求“拷贝”个人信息一用。套取———目前街头巷街常见的问卷调查,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另外还以赠送礼品为幌子,来套取受众填写个人信息。盗取———这种方式,网上最常见。在申请邮箱、注册进入聊天室时等填写的个人信息,有可能会被网上高手“盗取”。买取———人们在买车、购房、看病、投保、办银行卡、上学、求职等时候,都会根据需要填写自己较为详细的个人信息资料。而上述单位直接接触个人信息的工作人员有可能“变卖”个人信息。
现实生活中,虽然目前我国对此行为是否违法的界定比较模糊,所幸的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不断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相关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在擦亮自己眼睛的同时也发出呼吁:抓住源头,狠打严管,让这些“出卖”我们的人早日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