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融媒体中心通讯员刘孟博 陈素贞
钟楼
半扎山陕会馆
纸坊镇车渠村汤王庙戏楼
一、汝南街道虎头村延寿寺戏楼
延寿寺戏楼位于汝南街道虎头村延寿寺南。戏楼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6.81米,台口高2.91米,台基现高0.8米,前台进深3.36米,后台进深2.53米。
延寿寺名“延寿”二字,意取寿人、寿世之意。寺建自何时,已无从考证,寺中仅存的清雍正元年《重建延寿寺碑记》称其“创自古昔,灵佑如新,后遭明□兵火,仅存□□□□殿等”(□为遗失字迹,下同)。由此可知,延寿寺明代已有,然明清两代地方志书均未做收录。
延寿寺自明末经历战乱之后,古寺残破,殿宇风雨飘摇,好善之人目睹心伤,然而社会初定,百姓生活尚不宽裕,苦无余资以修缮。至康熙三十二年,社会承平,百姓生活得到改善,方有孙之俊、郭士奇等首倡义举,各里闻风好义之人亦各捐钱物,使得大殿得以重修。
此后虎头马氏先人马士奇感殿宇虽宏,“然神像未及设而塑焉,其何以致妥侑而承□□哉”!乃自捐白银十两四钱五分,并募化于四方善信,金塑观音圣像及韦吕二将,工成后于雍正元年十一月冬至后二十六日,立碑以纪念重修殿宇及金塑圣像之事。
戏楼就位于延寿寺路南,坐南面北,正对延寿寺,传言为本村刘家独资修建,每年四月初六庙会及节庆,均在此演戏酬神。现戏楼前建有民宅,古戏楼失去了演出作用。
在延寿寺戏楼的东西两壁上,至今仍保存有古代戏班,在此演出期间的题记,可辨识的大致有五六处,如:“连升班,清同治八年四月初五日,宝丰北英里丁府所记”“八月廿七日,在此一乐也,英里丁府”“光绪廿年四月初四,大二黄长班□,巴叶连升班”“临汝东卅五里杨寨,第八区公所,公请叶县城水□多一班”“伊邑大二黄同乐班河南湖北老小先生在此一乐”等,这些题记对河南戏曲发展史,延寿寺庙会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纸坊镇留王店村陆公祠戏楼
陆公祠又称“隍庙”“城隍庙”,坐落于纸坊镇留王店中大街以北、留王集场之中,坐北朝南,为一进院结构,占地面积约2亩。
戏楼就在陆公祠的对面。面阔3间、进深1间,为二层结构,典型的山门戏楼,即上层演出,下层过人,外观是巍峨高耸的山门,背面为宽敞气派的戏台。
陆公祠戏楼创建于何时不得而知,走访村中老人得知:戏楼原来台基过高,不利于观众看戏,曾大规模重修过一次,现存戏楼重修于清光绪十九年,除文革期间将木雕及瓦饰毁坏外,保存基本完好。
戏楼第一层面阔7.3米、进深7.7米、高2.2米,中间一间辟有大门,门高1.83米、宽1.4米,大门上方镶有石匾,上书“隍庙”二字。第二层房屋面北而建,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高约6米,脊饰五脊六兽,墙体生熟相间。
前檐设4柱,下垫鼓形莲花纹柱石,山墙两侧各1柱,下部为六棱形石柱,上部为木柱。4柱间3根檐枋,木雕花纹已残缺,仅依稀可辨。内部设两根木柱,下垫石墩,与外檐中部的两根木柱,共同撑起两挂大梁,现脊檩下仍字迹清晰,书有“大清光绪一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留王店立大吉大利”字样。
陆公祠建于明代,历史建筑规模不详,至解放初,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戏楼)3间、拜殿3间、大殿3间,无东西配殿及院墙。
留王集起始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至2012年前每逢集日,陆公祠内及四周空地便为集市,周边村民前来贸易者络绎不绝。每逢节日,戏楼上常有大戏演出,四邻五乡都会扶老携幼前来观看。
三、纸坊镇东赵落赵南村火神庙戏楼
东赵落火神庙戏楼,位于纸坊镇东赵落赵南村。戏楼建于清嘉庆八年,坐南面北,砖木结构硬山顶,除略显陈旧外,整体保存完好。
经过测量,戏楼台基现高1.43米,面阔6.34米,台口宽3.37米,前台进深3.34米,后台进深2.6米,脊檩正中墨书记年尚可辨识,为“皇清嘉庆癸亥二月二十五日赵落寨合村人氏建”。
东赵落为赵东、赵西、赵南、赵北4个行政村的合称,统称“东赵落”“赵落街”,古称“赵落镇”。东赵落昔时为汝东重镇,人文历史厚重,历代连接许昌与洛阳的“官道”,皆从东赵落经过,得交通之便,自古商贾云集、人文荟萃。
东赵落火神庙,位于南寨门内,据村中老人回忆,历史上规模不小,庙内主建筑有戏楼、拜殿、火神殿、天爷楼等建筑,解放后庙内殿宇被毁,仅存的古戏楼曾被作为教室使用。
四、纸坊镇车渠村汤王庙戏楼
于民国二十二年重修的汤王庙戏楼,位于纸坊镇车渠村汤王庙内。
戏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硬山顶。其面阔6.5米,台口高2.6米,前台进深3.5米,后台进深2.6米,脊檩正中墨书文字为“大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仲冬合村重修”。
车渠村,又称车渠铺或二十里铺,俗称“车里店”,历代连接许昌与洛阳的“官道”皆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明清时期车渠村内店铺林立,行商坐贾,络绎不绝。
车渠村汤王庙,又名神清宫,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九古迹记载,“神清宫,一在赵落里车渠店,明隆庆四年建,有碑记”。
据老年人回忆,解放前汤王庙占地面积约有10亩,庙内有汤王殿、三官殿、奶奶殿、关公殿、牛王殿、戏楼等建筑,牛王殿旁曾悬挂洪钟1口,声彻10里。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汤王庙作为后方医院,住进很多伤员。医院搬走后,汤王庙改为车渠小学。
旧时每年二月十五庙会及节庆,汤王庙戏楼均会举行演戏酬神活动。约1952年前后,曲剧创始人之一,有“曲子状元”之称的刘保才,曾在车渠村教戏,村剧团也常在此演出,演出的剧目有《二进宫》《对花庭》《铡太师》《刘全进瓜》《天河记》《庄子点话》《宋江杀闫婆惜》等。
五、纸坊镇泉李村观音堂戏楼
泉李观音堂戏楼,位于纸坊镇泉李村。戏楼坐北朝南,面阔5.4米,进深5.25米,平面接近正方形,相较周边其他古戏楼,形制略小。
泉李观音堂戏楼,修于清乾隆六年,是汝州地区已知古戏楼中为数不多有明确创修纪年的一座。《泉李家祠创修观音堂前戏楼碑记》中,对泉李观音堂戏楼创建经始及起因有简略说明,惜原碑下落不明,仅存文本于《临汝县戏曲志》中。
碑中记载:清初泉李村中有范氏家祠一座,祠堂之侧为观音堂,“堂北数武,有隙地焉。春秋报赛,于兹歌舞,乃对越之地也。旧无戏楼,每岁当报赛之期演戏,苦搭台之烦。村中范子士先等,言念及此,不胜慨然。于是会众捐资首事,兴工营建戏楼一所。”
随着时光迁移,碑文提到的范氏家祠及观音堂陆续被毁,仅余的古戏楼也挪作他用,自泉李小学迁出后,长期空置而无人修缮。
六、小屯镇周庄村戏楼
周庄戏楼,位于小屯镇周庄村。戏楼面阔6.42米,台口高2.89米,台基高1.73米,前台进深3.12米,后台进深2.9米。
周庄戏楼坐落于村子的南寨门外,坐南面北,与之对应的是南寨门内的火神庙,相距仅百米,二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今人已难以厘清。
火神庙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六人物义士记载:“周贵宗,监生,住周家庄。好善乐施,以本庄街道狭隘,凡商农车辆过此,多阻。乾隆七年,贵宗捐宅基余地,改成大道,以便往来。又施地一区,创建火帝行宫、拜殿三楹。”
周庄戏楼最近的一次重修为1953年,当时组织者动员村民,每一亩稻田捐稻草一捆,集中卖掉后,用以戏楼的修葺。据村中老年人讲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周玉珍曾在周庄戏楼登台献艺。
七、蟒川镇半扎山陕会馆戏楼
半扎山陕会馆戏楼,位于蟒川镇半扎村的关帝庙内。戏楼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为典型的山门戏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
戏楼一层台基由青石条、青砖砌成,南北长9米,东西宽8.4米,高2.8米,中间辟一拱券门洞作为帝庙的大门,拱券外沿为半弧形红砂岩,门洞上方镶嵌有长方形石匾一方,镌“关帝庙”三字。
第二层演出部分,面阔8.2米,台口2.7米,前台进深3.4米,后台进深3.3米。戏楼前檐有4根方形抹棱石柱,下垫莲瓣纹方形束腰柱础石,柱高3.2米,宽0.3米,厚0.24米。石柱正面分别刻有2幅行书戏曲对联,中间一联为:“盛衰一局棋自古常如汉魏,邪正千秋价于今试看刘曹。”两侧对联为:“当年那事非真演出忠奸昭日月,此地何言是假看来赏罚似春秋。”
戏楼前檐柱上阑额枋和平板枋均有3层透雕,图案为二龙戏珠、花鸟、游龙花卉等,技艺精湛,形态逼真。
半扎山陕会馆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由屯留(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区)东南四十里许上寒村商人王復云首倡义举,继之者乃曲沃东南二十里东闫村(今山西曲沃县北董乡)商人董德兴,汝州地方士绅魏佩、魏绣等修建。因主要供奉武圣关羽,故又被当地人称为“山陕庙”“关帝庙”。
嘉庆十五年,山陕会馆年久失修,行途经此者,触目兴怀,谋为修理,于是各捐资财进行修缮,此次重修经理其事者有贺守信、山西平阳府襄陵县太学生乔霖等。
民国二十一年,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戴民权回乡探亲,看到本村学校校址狭窄、房屋破烂、校具短缺时,识字不多的他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决心在家乡办一所像样的学校。于是,他慷慨捐资3000大洋,委托王瑞亭将山陕会馆内东西配殿、廊房,新建为教室20多间,并添桌凳,购图书。学校首批招收学生80名,聘请教师10多位,设置一至六年级六个班级。
国民政府为表彰戴民权捐资办校,遂将临汝县县立半扎中心完全小学,改为临汝县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该学校直到1944年日寇驻兵山陕
会馆而停办。
八、蟒川镇唐沟祖师庙戏楼
祖师庙戏楼,位于蟒川镇唐沟村。戏楼坐东面西,砖木硬山顶结构,面阔6.82米,台口高2.6米,台基高1.52米,前台进深4.13米,后台进深2.32米。
戏楼西面为祖师庙,祖师庙创建时间不详,走访故老而知,祖师庙历史上占地面积约有15亩,有庙产30多亩,民国时期庙中有房屋20多间,分别为山门、祖师殿、拜殿、火神殿、奶奶殿,第四区(蟒川镇)第九保(唐沟村)保公所办公室,唐沟小学教室等建筑。
祖师庙旧时绿荫满院,古木参天,较大的古树有一搂多粗的柏树5棵,六搂粗的黄连树1棵,山门前两侧一搂多粗的大皂角树各1棵,通过古树的分布与长势分析,祖师庙的肇建当不会晚于明代。
祖师庙的古刹会期为农历七月十五,百姓俗称“秋报会”,届时早秋丰收在望,在庙前戏楼演戏3天,用以酬谢神灵的护佑。
九、临汝镇关庙村西湾观音堂戏楼
西湾观音堂戏楼,位于临汝镇连珠山下关庙村西湾自然村的观音堂内。该戏楼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坐北面南,面阔6.86米,台口高3.3米,台基高1.7米,总进深4.9米。
通过现存的乾隆三十二年张施仁撰《鳌头西湾重修观音堂记》、光绪三十一年冯运九撰《剙建陪庭拜殿暨叠址铺路碑记》可知,观音堂肇建自明代,明末毁于兵火。清初冯氏家族成员在观音堂东开矿采煤,获利甚丰,于是撤旧建新,对观音堂进行重修。
至光绪二十三年,“报赛之余,父老往往以之为憾者,则陪庭宜修,拜殿宜创也。”遂捐已资,募众善,鸠工庀材,创修拜殿三楹。然而连年凶荒,无力兴工,直至光绪三十一年,方才工程告竣。期间共花费白银18两5钱,铜钱3700文,使用车工134个,每工300文,使用人工212个,每工100文。
碑刻关于戏楼的修建时间不详,推测应建于清后期。
十、焦村镇北张村家乐戏楼
北张村家乐戏楼,位于焦村镇北张村。北张村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是一处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北张村张氏家族,相传为明初移民,现今所能追溯者,仅清初张慎修一支。张慎修曾任浙江宁波府经历,生四子,分别为汉章、元章、俊章和锦章,其中元章之子松茂,即大名鼎鼎的张进士。
进士府建筑群坐北向南,为并排而建的四处院落,约占北张村老寨的四分之一,是张汉章、张元章、张俊章后代的聚居地。
张锦章,乳名张四鸿,相传在四兄弟中,最为富有,其为人处事虽放荡不羁,但侍母极孝。张母焦氏,晚年酷爱当时在地方广泛流行的越调戏,为满足母亲这一嗜好,家中常年供有越调剧团两班,并为焦氏建有戏楼一座,供其足不出户便可看戏消遣。
南楼院,为村人对张锦章宅院的俗称,即传说中为张母焦氏修建戏楼的地方。坐北向南,一进院,共有门楼1间、倒座南屋(戏楼)3间、东楼5间、西楼5间、堂楼5间。
如今的南楼院,仅剩倒座南屋仍保存完好,该建筑比进士府大客厅小,但结构基本相似,前檐同样为精美的木质镂雕构件,分别为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喜鹊报春等。经过测量,倒座房总面阔为11.26米,总进深为5.06米,中间一间的面阔为4.73米,脊檩下的墨书纪年为嘉庆二十四年。
河南大学彭恒礼教授在对南楼院倒座南屋进行细致考察后,认为该建筑有别于普通的民居倒座房,虽仍为厅堂的结构设计,然而整个建筑北面整体无墙,通过柱间榫卯孔洞分析,当时应有木制隔扇门存在,可随时摘下进行家庭演出,因此该建筑或许是河南地区目前仅见的“家乐戏楼”。
十一、纸坊镇中岳庙戏楼
中岳庙戏楼位于纸坊镇中王村中岳庙内的拜殿对面,坐南面北,砖木硬山顶结构。
中岳庙俗称“中王庙”,村以庙名,故称中王。中岳庙建于何代已不可知,仅以明万历重修残碑推测,应不晚于明中前期,且当时已有一定规模。民国时期社会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中岳庙的发展也进入低谷。解放后庙产充公,1958年中岳庙为纸坊公社文工团驻地,半年后县剧团将优秀演员调走,文工团解散,庙中为中王小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岳庙为汝东地区首座恢复香火的庙宇,此后经历届庙管会的经营,现今的中岳庙已远超历史规模。
解放后戏楼曾被改造为教室长期使用,加之山门西移至今址,为达到贯通效果,在戏楼南侧墙壁上开设门窗,使得戏楼原貌尽失。
彭恒礼在对该戏楼的考察中认为,这座古建筑北侧无墙,且设有台口,有别于普通建筑,然而后期改动较大,暂定其为疑似戏楼。
十二、市区钟楼
钟楼坐北朝南,南北长25米,东西宽18米,总面积450平方米。楼身建于3米高的砖砌平台之上,系重檐六角攒尖式建筑。
钟楼明以前历史不详,此后的明清两代曾屡经迁移,明正统初年,知州沈贵迁钟楼于子城南门。明正德元年,知州王雄、同知徐衍、同知张邦瑞、判官高举等,迁钟楼于东城楼侧城墙之上。明崇祯十四年,流寇破城,四大城楼尽毁,州同胡向极予以重修,而钟楼是否被毁,不得而知。
清代对钟楼的最早记录为,康熙二十五年知州罗大美重修钟楼,雍正元年,知州章世麟整修汝州东南城墙时,迁钟楼于旧州署前,即今日位置,以其旧址建文峰塔一座。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九古迹记载:“钟楼,明嘉靖年建于东南城上,旋圮。雍正二年,州守章世麟改建于旧州署前,即今吏目署也。钟铸于宋靖康二年。”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钟楼内悬挂的大铁钟被毁,所幸建筑未遭到破坏。1981年,临汝县人民政府拨款对钟楼进行修缮。1983年5月25日,钟楼被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市区很多年长者回忆,钟楼一层的楼门开在背面,原本是敞开的,两根明柱装有头上尾下的木雕飞龙,左右两侧沿台基建有可供上下的台阶,台阶外砖砌护栏,平时可做戏楼演出,或群众集会时官员讲话之用,解放后曾在这里多次举办批斗会。1983年城关工商所将钟楼占用,作为办公室使用。
2017年,市委市政府对钟楼进行保护性抢修,并新铸铜钟一口悬挂楼内,约重4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