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受到尊重,享受到尊严;让每一个流浪未成年人进站如家,享受到家的温暖;帮助寻亲人员找到家的归宿,这是咱救助站的职责,作为咱个人这都是日常工作真没啥可宣传的。”说这话时,那憨厚的脸上,绽放着骄傲的笑容,虽有些腼腆,但不失军人特有的阳刚之气。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市救助管站副站长王会杰。
部队生涯十二载、抗洪抢险献大爱
王会杰,1993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驻豫某部坦克团战士,在长达12年的部队生活中,因个人工作突出,先后入党,选派学习驾驶技术,改转志愿兵,调任运输连任驾驶员。1998年随部队在湖北公安县参加了抗洪抢险。“回顾那12年的军旅生活,最令我难忘的是参与1998年的抗洪抢险任务,它让我真正体会到,抗洪抢险时战友们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解救出受困群众时的喜悦。虽然已过去十几年,但无论我走多远,那种‘抢险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为我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说此话时王会杰满脸骄傲。
退伍不褪色、爱岗守业不言苦
2007年,王会杰服役期满转业,被安置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市救助管理站作为市级民政部门的二级机构,承担着全市流浪乞讨人员及流浪儿童的管理救助工作。救助站工作在外人看来,无非是接站送人、发钱找人,非常简单。
其实,做好救助工作并不那么容易。这是高危职业,受助人员类别复杂,长期流浪让他们满身污浊,蓬头垢面,刺鼻难闻,身患各种疾病,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暴力倾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看起来平平常常,一旦面临严峻考验,他的心里会升腾出一种伟大力量,这便是人类之美。”在这样的环境里,王会杰顶风雪、冒酷暑,与朝霞为伍、以星辰为伴,13年来奔波在救助路上,从无怨言。
“回顾过去这十几年的救助之路,让我心中感慨万千,喜忧参半,家人对我所干工作的不理解,朋友们嘲笑过,但是当看到救助对象找到归宿时,我的心情开朗好多。确实我也知道这种工作不好干,没人想干,但没人干哪能行?现在正值创文的攻坚阶段,如流浪乞讨人员满街跑,影响市容,那咱不就拖全市的后腿了吗?咱好歹在部队受教育十几年,这点觉悟是有的。”对于这份工作,他谦虚地说。
今年,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市救助管理站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要求,积极行动,成立了以王会杰为临时负责人的劝返处置小组,进驻火车站。在为期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期间,因乞讨救助劝返发生的事不计其数,其中一次让人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那是3月5日上午10时许,王会杰在火车站执勤时,接市车站疫情防控工作组通知,一名疑似精神智障的女子,在车站候车室不戴口罩,大喊大闹影响车站正常秩序,王会杰立即前往询问,该女子情绪暴躁极不配合,拒不佩戴口罩,拒绝提供任何身份信息,还对他进行辱骂、人身攻击,趁他不注意还抢夺了手机,摔落在地。后经群众报警,才得以处置。后经多方查证,此人系鲁山籍人员,患有精神疾病,此次自行从北京回鲁山,汝州站下车后发现无前往鲁山县的车次,遂产生不满而导致精神病复发。最后,待救助人情绪稳定后,王会杰及时请示领导,又与有关部门协调,于当天14:00将受助人安全护送回家。鲁山当地救助部门及家属对我市疫情送站的善举表示了由衷感谢。
努力做好“寻亲”路
2019年5月28日,是我市救助站值得骄傲的日子,一名走失30多年的煤山街道葛庄村女子程某,经过我市救助站与重庆市黔江站共同努力,借助新闻媒体、信息查询、入户求证,最终寻亲成功,安全回家,这也让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在她有生之年,再次见到了阔别30年、日夜思念的女儿,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虽然救助站工作辛苦点,但看到此情此景,我深受感动,不觉眼睛也湿湿的,感觉干我们救助这一行也挺有成就感的……”王会杰心有感慨。
融媒体中心通讯员马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