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朱帅奇都开着车穿梭于各个加工基地,车子穿行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对于他来说,却是一段快乐的旅行。
“光陵头镇就有3个加工点,南阳的朋友那里也为我代加工,随着疫情出现转机,国外的订单开始多起来,一个订单就是好几万只,我每天就是忙着接单子、组织集装箱发货。”7月9日上午,刚刚回到陵头镇沙古堆村扶贫车间内的生产基地,朱帅奇又开始忙着接待一批来直播的网红主播,“今年想把国内市场也做起来。”
做了12年“球”技工,他决定回乡创业
“我不能打工一辈子,我要自己当老板”。这是在广东、浙江做了12年打工仔后的朱帅奇,最终从内心喊出的一句话。
朱帅奇是陵头镇叶寨村朱坪自然村人,2000年,19岁的他背起行囊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聪明勤奋的他先后在广东、浙江省等地的一些小型出口创汇球类加工厂做技工、产品质检员,后来到一家大型球类产品出口企业做管理人员。“虽然工资还可以,但在外干了12年,家里的老人孩子都照顾不到,有时候闲了就反思自己,挣钱是为了什么,我也不能打工一辈子。”
2012年,经过一番思索后,朱帅奇决定回到家乡创办自己的球类生产企业。“很多事情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当时家里的房子刚刚分两期建好,打工挣的钱几乎花光了,建厂子的10几万元大部分都是借的。”朱帅奇说。当年11月,经过紧张筹备,朱帅奇利用新房建起了自己的球类加工厂。由于资金不足,再加上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刚开始纯粹是照搬当初在外打工时的小作坊发展模式。
除了周转资金困难,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村民培养成熟练的技术工人。每个足球做起来要经过8道工序,仅电动缝纫机上就有平机、高机、小口机等3道工序,还有手缝等工序,作为出口创汇产品,质量标准很高,不能有半点的马虎。这些技术要求对于很多只会干体力活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当初一些来看稀奇的村民,干了一两个月后就打了退堂鼓,导致几年内工人队伍一直不稳定,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产量。
“除了这些,厂子位于深山区,村民们都住在沟沟岔岔,一遇到雨雪天气,大部分工人都不能及时赶来上班,对生产影响最大。产品做好后要装集装箱,但大的货车根本开不到村里,需要我用小型货车把产品拉到镇里,再装到集装箱里,增加了生产成本。”朱帅奇说。
年产100万只球类产品,安排160名村民就业
从18台机器起步,10余名村民上班,经过3年的发展,朱帅奇带领乡亲们生产的足球,以过硬的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
2015年,朱帅奇成立了河南健达体育实业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自己的“锦肯帝”“JINKENDI”商标。2019年底,他的部分生产车间搬进了沙古堆村西南侧的扶贫车间。随着国外市场的不断开拓,除了大山深处的2个加工基地外,他还在陵头镇镇区设了一个加工基地,另外在南阳还有一个代加工基地。目前,公司可生产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等球类产品,年产量达到100万只,产品以出口创汇为主,远销非洲、欧美、中东等地。
致富不忘乡邻。从穷山沟走出去又回乡创业的朱帅奇,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农民的儿子,也深知山区农民就业的不易,他的公司全部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并优先安排贫困村民就业。目前,公司下属的各个生产基地可安排160名村民务工,其中贫困村民58名,月工资1800元至3500元。“从开始建厂就来了,现在一个月能拿到2600元左右的工资,中午回家吃饭,挣的钱净落,工资也发得很及时,干着真的不赖!”正在车间里给足球充气的沙古堆村8组贫困村民朱安说道。
因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事业中的突出贡献,朱帅奇的公司先后被评为河南省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汝州市扶贫龙头企业。“公司今年计划在巩固国外市场的基础上,致力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做得越大,就可以安排更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朱帅奇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言语中也透出满满的乡亲情。
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