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看汝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2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13

乘风破浪看汝州

———我市上半年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湾民俗村入村小景

 

6月2日,2020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名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举办。中国城市品牌评价项目组、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社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及相关标准,发布传播热度指数排名前100名单。在全国293座地级市、387座县级市中,我市位列全国城市传播百强榜(县级市)第47位。

女娲故地,汝瓷之都,曲剧故里,宜居新城,努力与跨越,不馁与坚信,今日的汝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社会发展:以成就见英雄

室内多维度复合型特效演艺和室外实景演出演艺,人工海啸造浪,30000平方米的热带雨林恒温馆,欢乐不夜城,丛林式木屋酒店集群……这些听起来都很“嗨”的大型游乐项目落户汝州,7月7日上午,总投资120亿元的乐华城一期项目在汝州市温泉镇正式开工,预计明年投入运营。

这只是我市知势而为、逆势而上、应势而行的一个缩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常态的状况下,汝州的经济发展如何?请看答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工复产复市扎实推进,生产需求继续改善,积极变化累积增多,经济运行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势头,1-5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季度回暖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积极变化。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6%,增幅较1-4月回升2.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68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0.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7%,较1-4月提高15.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8.73万平方米,下降54.1%;商品房销售额9.29亿元,下降45.5%,降幅分别比1-4月收窄2.8和1.2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47亿元,同比下降12.4%,降幅比1-4月收窄3.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2.94亿元,下降2.7%,降幅比1-4月收窄7.0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商品类值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消费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和日用品类分别增长10.6%、26.9%、18.5%和10.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28亿元,同比下降4.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50亿元,下降1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1-4月回升13个百分点。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5.9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住户存款285.20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5.79亿元,增长8.5%,其中住户贷款91.7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84.07亿元。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0%,涨幅较1-4月回落0.4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2.9%,衣着下降1.1%,居住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1.0%,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1.9%,医疗保健上涨2.3%,其它用品和服务上涨11.9%。5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较4月份相对稳定,环比下降1.0%。

全域旅游:我是全能选手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现状,坚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突出发展主体融合、旅游业态融合、区域协作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半城煤灰半城土”资源型城市到“宜居宜游宜业”旅游型城市的转变。2019年,我市共接待游客48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9.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26.45%。今年5月,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被通报表扬。

坚持发展主体融合,强化文旅发展支撑。以党建统领为根本,高位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成立以市委书记为书记、市长为副书记的全域旅游临时党委,市、乡、村三级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体系。高标准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印发《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并依托规划和方案建立全域旅游项目库,真正做到以规划储备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为应对旅游业受疫情的影响冲击,对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30%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加强金融扶持,通过提供防疫专项贷款、续贷、展期、调整还款等服务,缓解中小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坚持旅游业态融合,创新文旅发展业态。发展“文化+旅游”。把文化元素融入文旅景区,提炼精选汝瓷、曲剧等一批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景观塑造和设施建设,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内涵。支持文旅企业把文化元素融入文旅产品,在传统汝瓷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茶具、餐具、酒具等实用器,增强文旅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工业+旅游”。依托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以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以及发展历史为内容,打造集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产业园区,丰富优化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教育+旅游”。建设弘宝汝瓷文化园、九峰山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发展“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建成硕平花海、华予生态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69个,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9家,带动汝州16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000多人脱贫。

坚持区域协作融合,发展城乡全域旅游。加强景城融合。按照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新区,城市中央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郊野公园等6个总面积近3万亩的公园免费对群众开放,形成了贯穿中心城区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加强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水系建设工程等,为文旅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设特色小镇。围绕汝瓷文化产业发展,采取PPP模式,投资20亿元建设汝瓷小镇,吸引80余家入驻创业,汝瓷小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温泉小镇以培育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为主,先后引进新昌集团等12家大型企业,带动2600余人务工,成功创建全国十佳生态文化旅游乡镇、中国最美乡镇等。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打造临汝镇郝寨村、陵头镇王湾民俗村等旅游村庄,发展农事体验、农业休闲、农家餐饮等业态,实现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目前,汝州已创建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3家、旅游观光示范园区3家、创客园区1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8家。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通过打造联合旅游线路、制定门票折扣、以奖代补等市场营销政策,构建市场共建、品牌共育、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智慧景区。打造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和监控指挥中心,对景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强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目前已实现重点景区免费W i-Fi、4G信号、视频监控、网上支付及语音讲解全覆盖。推行智慧服务。加强汝州旅游网、河南旅游资讯网运营维护,开发汝州旅游APP及微信小程序,开通汝州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宣传推介旅游景区、旅游文化,定期推出旅游攻略。拓展平台中心功能,开通自助查询、在线购票、语音解说、网上投诉等功能,研发AR智慧旅游纪念品,为游客提供“指尖上的便利”。建设智慧平台。建设全市旅游信息系统,将旅游酒店、企业、商店、旅行社等联结起来,形成联网、联购、联销一体化服务机制。依托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完善旅行社资质业务、团队业务、导游业务等管理服务功能,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监督管理。

特色民宿:让品质来说话

7月2日,在陵头镇王湾民俗村窑洞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快施工。不远处的田间,十几名工人在加紧平整土地、栽种花苗。“我们6点半就开始到田间栽花苗了,工人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今天来干活的有80人左右。”村民王军一边栽花苗一边说。

近年来,我市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产品亮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建设效果”的思路,统筹考虑各类村庄的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人文等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建设了东、西两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重点打造提升26个精品村,目前已初见成效。陵头镇的王湾民俗村和临汝镇的凉水泉农乐园均在今年“五一”开门迎客,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我市结合《汝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汝州市旅游扶贫村总体规划》,让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结合,对全市16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进行专业规划。引导贫困户利用自家房屋、土地等资源开办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农庄,或经营乡村民宿客栈等,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支持贫困户从事种植、养殖和手工艺制作,销售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实现创收增值。2019年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带动贫困村11个,带动贫困人口140人;培育10家旅游扶贫基地,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户8家。

让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硕平花海、龙山花海、华予生态园等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森林旅游,建成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紫云山等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景区5个。围绕特色林果种植,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初步形成焦村的蟠桃、桑葚,温泉的蓝莓,庙下的草莓等特色采摘业。同时,我市积极挖掘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民宿,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

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将围绕花椒、桑蚕、食用菌、甘薯、蔬菜、富硒、生猪养殖等七大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品牌,稳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以规模化养殖和特色种植为龙头,围绕“三个一批”(壮大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物流体系、销售体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及美丽产业,打造汝州乡村旅游品牌。在整治“空心村”“多宅户”上下功夫,清理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推进“一宅变多园(馆)”,把农村闲置土地盘活、集中整治,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编制行政村村庄布局规划,制作“两图一表一说明”。统筹推进农村“五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实现乡村美丽。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六化”(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求,全力做好植树造林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建设上下功夫,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向示范带倾斜,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以精品示范带26个示范村为带动,深入挖掘沿线村庄地方特色和优质资源,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特色创文:把难点变亮点

行走在雨后的幸福巷,让人感觉格外的清新自然。粉墙黛瓦,干净平整的柏油路,各个街口整洁有序,每走几步就有一个景观小品,更为这个小区平添了一抹生机盎然。

“以前这条路很不好走,原本不宽的街道两旁停满了小汽车,有时连找个错车的地方都很难。如今大可不必考虑这些问题了,市里对这条路进行了重新修缮、对两旁的民房墙体统一粉刷装饰,规划了统一的停车位、建了停车场,还加大了环境卫生的清理力度。”谈起幸福巷的变化,在此居住多年的黄女士脸上挂满了笑容。

“创建人民满意的城市,让城市颜值进一步提升。”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民”的总体思路,紧盯交通出行、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市民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力办成了一批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城市的环境面貌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给全市人民带来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之所望,政之所施。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事改起,利用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房、楼前院内空地、违法建设拆除后收储的土地,新建公厕125座、停车场43个,实现了城区主干道每500米有一座公厕的目标;在市区主次干道做到停车位应划尽划,新增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1701个,缓解了城区如厕难、停车难的问题。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有效治理城市“牛皮癣”,在全市共设置便民广告信息栏2934个,为小广告提供“容身之处”;实行“门前五包”工作制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劝阻、制止户外张贴、喷涂、刻画小广告行为,清理门前小广告,近年来仅清除小广告就达15万余处;同时,还重拳出击治理“五乱”违法行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坚决依法立案查处,截至目前,共立案查处各类非法小广告案件299件,罚款134832元。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城区63个街头游园建成投用,城市中央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广成路郊野公园等4个城区公园对群众开放,连接城区北部龙山森林公园、龙山花海,形成了贯穿中心城区的生态轴、景观轴和发展轴,目前,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6.71%,全市的环境面貌较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改观。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城区道路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构建大交通、畅通微循环为核心,大力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工程,新打通断头路5条,完成13条道路大修、6条次干道畅通工程建设,改建城市道路51.2公里,进一步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同时,我市还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在老城区稳步推行免费公交,开通了夜间公交和旅游公交,购置投用新能源公交车153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先后建成了16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和180公里的健康步道。

田园牧歌:这是个加分项

“继3月份牧原集团投资30多亿元的2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开工建设后,近日,我们又与牧原集团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屯镇再投资30多亿元,建设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4月16日,汝州市畜牧局局长李天玺说。

作为生猪调出大县,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龙头带动、品牌培育”高质量发展理念,引进了牧原股份、新希望、天康生物、禾丰牧业等多家国内畜牧业龙头企业投资建厂,目前投资总额已超过50亿元。同时,我市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积极培育本土畜牧企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华扬农牧、汇捷集团、金汇农牧3家本土企业分别投资3亿多元、2亿多元、1亿多元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为让来汝考察的畜牧业企业落户,我市成立工作专班,由专人负责接待每一家来汝考察企业,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同时,市畜牧局主动与金融部门对接,协商制定优惠政策,发放授信贷款,解决企业资金难题。疫情期间,为解决养殖企业发展困境,市畜牧局克服困难,为养殖企业办理50余张汝州市通行证、190余张平顶山市通行证、6张河南省通行证,以满足养殖企业生产需求。

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我市积极培育中小养殖企业,从养殖企业中选择具有丰富养殖经验和市场对接经验的年轻人作为养殖明白人,建立养殖工作群,由养殖明白人为养殖场(户)提供养殖技术、企业管理、市场销售指导。按区域划分,推行大厂带小厂模式,从管理、防疫、销售等方面帮扶中小养殖企业发展。同时,畜牧部门实施分包责任制,技术人员下沉到养殖场(户)进行技术指导,并邀请专家开设畜牧养殖专家论坛,提升中小养殖企业主现代生态养殖理念与技术。

据介绍,今年年底前,牧原、新希望等企业新建项目将陆续投产,预计今年我市畜牧产值突破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2021年生猪产能将超700万头。下一步,我市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食品产业园、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和畜牧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争取到2022年实现“千亿级”畜牧产业发展目标。

如今,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为中心,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正在汝州大地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相信,这支“绿色牧歌”会越唱越嘹亮。

烟火夜市:那就是个“王炸”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6月19日,阿里巴巴携手汝州,全国首家1688便民夜市———汝州1688便民夜市盛装开市,让我市重拾市井“烟火味”,让广大市民重新找到归属感,借力城市繁华释放个人潜能。

为畅通商户进货渠道,我市积极联系阿里巴巴,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商贸平台和团队优势,通过与我市夜市管理数字化合作共建,为厂家和我市商家之间“牵线搭桥”。为支持我市夜市经济,阿里巴巴特别为我市商户开通了专属通道,本地夜市掌柜可申请阿里巴巴特殊采购认证,享受我市便民夜市掌柜专享采购站的优惠商品采购权益、免息赊购服务、实时网络热销产品信息和经营指导等特权,助力我市小微商家,激活“夜市经济”。

“找钉子”合理引导化解大矛盾。———我市洗耳河沿河观光公园自建成后,就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首选地,特别是洗耳河餐饮夜市正式投用后,每天晚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然而,每到夏夜,一些流动商贩就“打游击式”占据洗耳河各个路口,乱停乱放、堵塞交通、无证经营等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最难管的地方,就是最需要设摊的地方。”———本着“设摊便民”的原则,梳理全市“难管”区域6处,经多次实地调研,听取商户群众意见,最终选定我市1688便民夜市建于朝阳路与向阳路段的沿河路,设南区夜市点和北区夜市点。首期开业的南区夜市设摊位500余个,二期将为北区夜市点增设摊位300余个,可解决1000-1600余人就业。届时,与全市最大餐饮夜市———洗耳河餐饮夜市交相呼应,将成为购物、餐饮、游玩一站式服务中心。

“便民不扰民、开放不放任。”———我市1688便民夜市将施行最严格、最细化的百分考核管理标准,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摊位统一设置,要求有序摆放、规范经营,严禁高音宣传、随意破坏公共设施等情况出现,一经发现,扣除相应积分,积分扣除完毕者,一律自动退市处理。

同时,市城市管理局还将对夜市区域改造提升,及时组织清运垃圾,确保公共环境清洁美丽,并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监管,全力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

现在的汝州,充满希望与活力,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处处蕴藏着无限商机。汝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这片蓝海中“乘风破浪”,激发新动能、跑出新速度、拼出新格局。

火爆的1688便民夜市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