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庙常楼———古民居聚集地公益广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2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7-08

米庙常楼———古民居聚集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融媒体中心通讯员陈素贞

一排排古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

常楼位于汝州市米庙镇东4公里处。从外观上看,它和其它村庄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当你走进村巷细细浏览,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村中竟然保留有清代建造的两层小楼20余座,且大都精美异常。

村中现有人口1200余口,其中大部分为常姓。据说最早的常姓老祖宗(后世人尊称为“常阁老”),是在明末清初时,从洪洞县迁移过来的。当年,他带着三个儿子建立、建信、建义,一路奔波,辗转千里,最后在这个小村子落下了脚。

当时的村子,因已有曲姓人在此居住,故而被唤作“曲家堂”。如今的寨子西北角,还有一个“曲家堂”小庙。后来,随着常家族人辛勤耕耘,勤俭持家,人丁逐渐兴旺,慢慢繁衍成一个大家族,久而久之,曲家堂就成了“常家楼”。

村子北高南低,整体属于缓型坡地,且地下黄土层深厚。为了居住方便,抵御寒风,早期的村民大都是利用村北较高的地势,就地挖出一条长约四五十米的深沟,然后在沟的两侧掏出窑洞居住。这种方式形似黄土高坡上的地坑院,却在结构上又有所不同。

据村民讲,当时的地坑院住有十几户人家,每个院子里都有一个专门往下渗水的渗水坑。地坑院的北头,安放着石磨、石碾、石臼等当时生活所必须的一些工具。

奢侈一点的人家,挖出来的窑洞非常讲究,有的是洞连洞,前后可达三进。有的则向两侧伸展,中间是客厅,两边分别是卧室。还有的两家窑洞相连,从这一家还可串门到另外一家。

当时村子人少地多,土地肥沃,村民们便在村南种庄稼,在村北坡地上种棉花,这样既保证了生活所需,也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棉花的种植,给常楼村民带来了比较丰厚的收入。生活好转后,稍富裕一些的村民便逐渐搬出地坑院,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南面盖起了房屋。

村中最早盖楼的人是谁,现在已经无法考究。从目前村中保留下来的20余座小楼来看,1919年村民常天聪建的宅子相对来说应该算是比较精美的了。

这座两层高的土楼,院中全部用青砖铺地。这些青砖较之现在的砖块,质量要好得多。以至于百年之后的今天,轻轻拨开荒草,那些青砖的花纹都还清晰可见。

常楼的楼大都是两层,一般为三间一组,也有单独一间或者是五间相连。均采用木构架作为房屋的承重结构。这样的木构架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上常用的方法。由于整个房屋是由木质的梁柱做支撑,并且是先架梁后砌墙,四角柱、山墙柱与屋架组成了一个类似于框架结构的模式。再加上墙体是用砖石或者是土坯垒起来的,两者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独立。

因此,即便是遇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外力的时候,各个有榫卯连接起来的木构件,均富有一定的韧性,其受到的外力逐步被分散开去,即便是墙倒了,房子的整个框架也不一定有事。这也就是令我们啧啧称奇的“墙倒屋不塌”现象。

常楼的楼,其墙体的基础部分,也就是屋基部分,以及四角墙柱,大都用青砖铺就,前后墙体则用土坯垒成。楼顶的大梁上,一般都会写上建房的日期以及房主的名字、泥瓦木匠的名字等。房顶四周有五脊六兽,屋角有精美的砖雕。大梁多为榆木、柏木或用桐木檩、桐木椽子等。房顶青瓦下则用万字砖铺就,屋檐下的瓦当有蝙蝠、圆钉、兽形笑脸等图案。

门的上方有窗户两扇,窗洞很小,有方形或圆形。两层楼之间有木板相隔,二楼大都被当作了储藏室,一层则为人们生活起居之地。客厅和两侧的卧室之间,用木格栅隔开,木格栅下部为实木,上部或为窗棂样式,或雕刻上各色图案作装饰。条件好一些的,还在进门处竖立了木质门楼,上面花纹繁杂,内容丰富。雕刻的内容有“八仙过海”,或者是“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也有以“孝义”为主题的雕刻。

村中楼房虽多,但比较出名的要数被村民称之为“花门楼”“东楼院”以及“西楼院”的三处院落了。其中,要数“花门楼”建造的最为精美。

“花门楼”在村子正中间,因其上房以前曾做过花房而得名。门楼则是建在院门口的一座木质牌楼,其样式和砖雕、木雕、石雕等,均属上乘,在整个汝州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花门楼”的院子是一座以砖石土坯混建的三间二层建筑式楼房,原有东西厦房。其特点是三间四挂梁,屋顶有五脊六兽,墙体上还镶嵌着精美的砖雕木雕,内部有全实木的楼梯和楼板。

现在的花门楼东北还有一座花楼(也叫“新楼”),规模比这个还要大,雕刻也更加精细,只可惜后来被毁掉了。

“西楼院”和“东楼院”的建筑与“花门楼”大同小异,只是少了院子前面那精美的门楼。在“花门楼”后面,还有东西相向的4座楼房,现在3处已经坍塌,只剩余1座保存基本完好。目前,村子里像这样的两层楼房,还有将近20余处。有的尚可居住,有的则已经坍塌。

在当时,这些精美的小楼,集居住和储藏于一体,既美观又实用,吸引了不少村民纷纷仿效。渐渐地,村中凡是有宅基地的农户,几乎家家有房,户户有楼。

为维护村子的安全,他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不忘安全防备。村人利用水井、红薯窖等,挖出了数条四通八达的地道。为方便在危急时刻逃生,这些地道一般都有两到三个出口。

今年70岁的村民常平均夫妇说,他们小的时候,都曾经在地道里面玩耍,从他家门前的地道里,可以走到另外一家人家的红薯窖里,有的甚至还可以通到寨墙外的枯井中。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社会动荡不安,捻军和土匪趟将肆虐中原,此时,单纯依靠这些地道已经无法保护自家财产和村民的安全了。于是,村中较为富裕的18户村民,几经相商,决定出资修建村寨。

由于常楼的东西各有一条天然的宽阔深沟,如同一条天然屏障。他们就利用这些地理优势,东西以两道壕沟为界,在村南和村北的土层上就地开挖壕沟,用挖出来的土方修建了南北寨墙,再将东西壕沟边上继续堆填土方,与南北寨墙相连,形成了一道壕沟加土寨的双重保护圈。

从前些年遗留下来的寨基测量得知:寨子的东西宽约530米左右,南北宽约550米左右,基本上呈正方形。由于东西两边是深沟,所以,寨子只在南北各开一座寨门。南寨门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相对来说大一些。它宽约3米多,寨门为五指厚的木质寨门,上面用铁条和铁钉包裹。寨门上方有一间寨门楼,平时作瞭望哨用。

北寨门和南寨门结构相似,只不过门洞稍窄一些。寨墙下宽上窄,分内墙和外墙两部分,上半部宽约3米,下面的宽度可达10米左右。外墙是从内墙上垒至人体胸部高度时,开始砌筑垛口。垛口成凹凸形。垛口上砌有一个小方洞,即瞭望洞。瞭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瞭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

在寨基部分,每隔一段,还挖出一个往里凹陷、可藏一到两个人的藏兵洞。寨墙上面放置有铁制的“抬枪”,为了增加杀伤力,里面不但装有火药,还装有碎铁块和碎石块等。平时村民轮流值更,守护着家园的安全。

有一年,汝河南趟将刘黑七到米庙一带抢劫,将绑来的村民们带到了离常楼三里外的黄庄。他们听说常楼楼多、富户多,就密谋着要过来绑票,想借此获得更大的财富。常楼人探听到了消息,危急时刻,决定先发制人。他们将抬枪对准黄庄位置,直接拉动了枪栓。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一颗炮弹飞射而出,将三里开外黄庄一棵大皂角树碗口粗细的枝干给炸断了,吓得那些趟将连连惊呼,从此再也不敢进常楼一步了。

后来,村中有一个贪图小财的人,收了趟将们的贿赂,他趁着值更的时候,偷偷打开寨门,将趟将放了进来,措手不及的人们,来不及反抗,被趟将抓走了很多。趟将将这些无辜的村民绑缚到深山,要求其家人拿赎金来赎人,虽然后来没有人员伤亡,但很多村民的家财几乎被土匪们搜刮殆尽了。再后来,村中掌事人常金堂设计将此人活捉,按照族中规定,将此人处死。

解放初期,常楼寨墙一直保存得比较好。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村中人口越来越多,原有的房舍已经无法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大队开始将宅基地往寨墙外面打,这样一来,原有的封闭式村子就有些变化了,人们或是挖土盖房,或是将寨墙土用作垫地,渐渐地寨墙越来越低,到如今只剩下村北十几米长的黄土残垣了。

村中常姓大都为同一宗族,其祖坟在村子北面的一片杨树林里面,村民称之为“杨树坟”。当时林子中有三棵粗大的杨树,几个人合抱不住。这几棵树由于本身地处北面高坡之上,再加上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已经成了当时村子的标记,据说从汝州城里往北眺望,还能够看见此树。

坟地里曾有高大的石碑几十座,但现已大多被毁,只有两块清代石碑还保存在村民家中,虽字迹模糊,但依稀可以看出“常家楼”“嘉庆六年”等字样。

解放前夕,常楼还是革命武装力量在汝州的主要活动根据地。1944年10月初,豫西沦陷期间,中共地下党员吴凤翔(又名吴秉一),带领“豫西抗日剿匪军”,就在常楼一带活动。11月苏坟寺战斗受挫后,吴凤翔和陈天祥带200余人的“豫西抗日剿匪军”直属队,移驻到常楼,在这里站稳脚后,于1944年12月15日,设计击毙伪团长王化鹏,缴获枪械80余支。

1945年1月31日,吴凤翔从常楼带着18名随从回吴村探亲时,遭遇伪军千余人包围,吴凤翔借助寨子击退敌军,回到常楼。随后,这支队伍与八路军皮徐支队密切联系、协同作战,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进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的常楼,让人忧喜参半。新农村建设、道路拓宽硬化,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富足安定。

然而,回首过去,那些曾经繁华一世的建筑,如今大都破败不堪,或已坍塌,成为一堆废墟;或被野藤缠绕,飘摇于风雨之中。精美的花楼落满尘埃,华丽的砖雕上,布满了苔藓……

也许,清代建筑在中原并不少见,但像常楼这般几十座集中在一起的,也实属不多。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保护,为我们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