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我市温泉镇特色农业展示大厅内,来自朱寨村的香菇、陈寨村的糯米酒、邓禹村的樱桃及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品尝,“这里的蓝莓真好吃,比超市里的新鲜多了,并且周边的环境还很美,空闲时段带领全家老小来这里不仅能体验采摘的乐趣,还可以尽情欣赏涧山口水库的宜人景色,领略温泉古镇蜕变发展的惊人气魄……这个周末我还要带亲朋好友来温泉这里转转。”来自汝州市区的陈花对各种特色农产品赞叹不已。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有力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生态宜居:骑岭乡富民家园社区院内干净整洁
1、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我市稳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已完成5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15万亩。同时还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玉米和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以上。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17万吨,蔬菜产量30万吨。优质小麦、花生、果蔬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2019年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6个,新增规模化绿色畜牧养殖场16家,新推荐大峪镇“汝良”杏、庙下镇“迎风岭”粟等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累计培育“三品一标”企业168家196个产品。
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44家,培育省级产业化集群和省级产业化联合体各3家,培育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00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规划建设了花椒、桑蚕、食用菌、甘薯、蔬菜、富硒种植、生猪养殖等七大产业基地。目前,东部以纸坊镇为主辐射周边乡镇,发展高效蔬菜种植13万亩。西部依托庙下、陵头、夏店“三粉”产业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甘薯产业,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级财政奖补资金3000万元,规划建设种薯研发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品种展示田、高产示范田、种薯储藏窖等项目。依托温泉镇优质水资源和香菇种植传统优势,建设康养基地和香菇种植基地。南部已初步形成了以硕平花海、华予生态园、九峰山景区为基础的休闲观光产业带。同时,引进牧原集团,在小屯、王寨、杨楼等乡镇投资30亿元,计划建设养殖场15个;投资50亿元,计划建设年出栏210万头生猪养殖综合体项目,力争将该地区打造成生态绿色养殖区域。目前,北部形成以大峪花椒种植(1.5万亩)、焦村的软籽石榴(3500亩)、桑蚕种养(1万亩)为主的优质林果基地,焦村镇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得财政奖补资金1300万元。

地方特色:焦村镇桑蚕基地游客采摘桑葚
2、以农民增收为方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我们朱寨村自从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集体经济发展迅猛,去年村集体收益30万元,今年保底收益能达到80万元。”朱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朱学卫兴奋地对众人说。只见他身后的香菇大棚里,一排排香菇种植架上摆满了菌棒,一朵朵香菇肥肥嫩嫩、长势喜人,菇农们穿梭于各个大棚间采摘香菇,脸上透着丰收的喜悦。
我市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为重点,着力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目前,已完成459个行政村(社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查集体资产48.07亿元、集体土地224.09万亩。
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资金、土地、技术服务、人才保障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试点先行的方式,采取自主经营、入股经营、集体资源资产发包转租等模式,积极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目前,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287个,10万元以上的有152个,50万元以上的有30个。
我市坚持科学筛选、强化监管、分类推进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2019年共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15个,并重点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村8个项目),今年将谋划实施59个项目(组织部12个、扶贫办47个),支持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花椒种植、蜜蜂养殖、设施农业、农业机械购置等项目,实现乡村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如焦村镇槐树村利用扶贫资金,发展光伏发电、樱桃采摘等项目,每年可以创收40万元。

农民增收:王寨乡因地制宜发展鞋类加工项目,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
3、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以前垃圾随地都是,苍蝇满天飞,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都回来了。”纸坊镇石桥村六组村民陈路明说起村里实行垃圾分类之后的变化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市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从2016年开始实施全域市场化卫生保洁服务,并率先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兑换试点,设立乡级垃圾兑换中心15个,村级兑换站点382个,建成阳光堆肥房1座,第一批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累计创建省级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377个,“千万工程”示范村12个,成功申报全国美丽宜居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9个,创建绿色村庄63个、美丽庭院1.86万户。
针对农村“厕所革命”,在推进试点村、试点镇改厕工作基础上,按照整村推进要求,先后完成户厕改造5.02万户,55个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0%以上。实施全域国土绿化工程,2019年完成营造林1.28万亩,超额完成省定造林绿化目标,并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市和省级森林城市。
针对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农村河湖清洁和“清四乱”行动,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成功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同时积极推进北汝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申报工作。针对打赢环境污染攻坚战方面,做好全时段秸秆禁烧工作,我市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被省和平顶山市禁烧办评为先进单位,并作典型发言。

地方特色:王湾民俗村乡村旅游人气旺
4、以地方特色为引领,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6月30日上午,在陵头镇王湾民俗村窑洞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加快施工。不远处的田间,十几名工人在加紧平整土地、栽种花苗,这是王湾民俗村提升改造花海工程施工现场。“我们早上6点半就开始到田间栽花苗了,工人都是附近村庄的村民,今天来干活的有80人左右。”村民王军一边栽花苗一边对众人说。
近年来,我市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突出产业特色、打造产品亮点、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建设效果”的思路,统筹考虑各类村庄的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人文等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在全市谋划了东、西2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重点打造提升26个精品村,目前已初见成效。陵头镇的“王湾民俗村”和临汝镇的“凉水泉农乐园”均在“五一”开门迎客,累计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我市结合《汝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汝州市旅游扶贫村总体规划》,让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结合,对全市16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因地制宜进行专业规划。引导贫困户利用自家房屋、土地等资源开办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农庄,或经营乡村民宿客栈等,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支持贫困户从事种植、养殖和手工艺制作,销售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实现创收增值。2019年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带动贫困村11个,带动贫困人口140人;培育10家旅游扶贫基地,申报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户8家。
让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硕平花海、龙山花海、华予生态园等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森林旅游,建成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紫云山等以森林为依托的旅游景区5个。围绕特色林果种植,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初步形成焦村的蟠桃、桑葚,温泉的蓝莓,庙下的草莓等特色采摘业。同时,我市积极挖掘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民宿,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
下一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将围绕花椒、桑蚕、食用菌、甘薯、蔬菜、富硒、生猪养殖等七大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优势品牌,稳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以规模化养殖和特色种植为龙头,围绕壮大一批、培育一批、引进一批“三个一批”,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物流体系、销售体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及美丽产业,打造汝州乡村旅游品牌。在整治“空心村”“多宅户”上下功夫,清理农村“一户多宅”和“空心村”,推进“一宅变多园(馆)”,把农村闲置土地盘活、集中整治,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编制行政村村庄布局规划,制作“两图一表一说明”。统筹推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五化”,实现乡村美丽。在生态建设上下功夫,按照“六化”(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求,全力做好植树造林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在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带建设上下功夫,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向示范带倾斜,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以精品示范带26个示范村为带动,深入挖掘沿线村庄地方特色和优质资源,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汝州正大踏步地前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道路越走越宽阔。未来,汝州家园美、产业强、百姓富,日子越过越幸福……

产业兴旺:大峪镇优质核桃获好评

产业兴旺:高标准机械化为田地喷洒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