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唐诗里的汝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1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6-23

行走在唐诗里的汝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自古以来就是郡州治所,汝文化的发祥地,明代成直隶州,是河南“八府一州”中唯一长达400多年不变的直隶州,管辖汝阳、宝丰、郏县、鲁山以及平顶山市区大部分区域,更是汝河流域中心城市。“诗圣”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就是南阳到洛阳的宛洛古道,而汝州是宛洛古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必经之地。

行走在这条路上,汝州还有一些动人的诗句,散落在泛黄的历史书页间。

唐朝诗坛,一圣二仙。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他们在汝州都留有动人的诗句。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代悲白头翁》是汝州本土诗人刘希夷的代表作,通过对自然轮回交替的变化,领悟出年华的转瞬即逝,深藏着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将红颜少年与白头翁进行对比,给人强烈的青春感叹。他的诗歌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都在意境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让生命意识与诗情画意结合,为盛唐诗歌的玲珑美,奠定了基础。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

《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其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慨。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但也表明其诗一语成“诗谶”。

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诗仙”李白的诗句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巧,充满浪漫主义,立意清晰。他与汝州结缘匪浅,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他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在26岁至35岁的10年间曾两次来到汝州。他20岁开始游历蜀中名胜,眼界逐渐开阔。26岁“仗剑去国,辞亲山川”,顺江东下,“南泛洞庭,北临汝海”。汝海者,即古时流经汝州的一段汝水,以水名地,代指汝州。唐代汝州辖七县:梁、郏城、鲁山、叶县、襄城、龙兴、临汝,州治在梁县(今汝州市)。梁县有一座龙兴阁,此阁高峻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远近知名。登上此阁可以远眺伏牛群山,近观汝水碧波。李白偕从弟兴致盎然地游览龙兴阁,写下《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

游汝州之后,李白南返江夏,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与致仕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寻求入仕之途。他给前荆州长史韩朝宗和安州裴长史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李白从安陆出发,经襄阳、方城,第二次来到汝州。在汝州少事逗留,旋即奔赴洛阳。“朝发汝海东,暮临龙门中”,就是最好的证明。

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叛军史思明攻陷汝州,汝州刺史贾至逃往襄阳。贾至与大诗人杜甫相交甚厚,在他赴任汝州时,“诗圣”杜甫曾赠贾五言律诗一首:《送贾阁老出汝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1400余首,有《杜少陵集》。

白居易·《和刘汝州酬侍中见寄长句因书集贤坊胜事戏而问之》

洛川汝海封畿接,履道集贤来往频。

一复时程虽不远,百馀步地更相亲。

朱门陪宴多投辖,青眼留欢任吐茵。

闻道郡斋还有酒,花前月下对何人。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诗神”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白居易写下的三首与汝州有关的诗,就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卒,终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的伟大贡献,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3600多首。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为社会的政治教育服务,“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使之成为改造社会、陶冶人的精神面貌的武器。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劳苦人民说话;他提倡继承《诗经》的风雅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经验;他批评了自六朝以来诗歌创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阐明了诗歌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的进步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和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的文学作品亦充分反映了他的文学创作理论。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谏,有刚正不阿的操行,创作技巧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加以艺术刻画,使作品的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形象鲜明突出。他作品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准确,普通老百姓读得通,听得懂。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称赞说:“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因而他的作品得到广泛流传。至于他的名篇诗句,更是远传日本、朝鲜等国。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这首《江陵使至汝州》,是唐朝诗人王建所作。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贫困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时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这首纪行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离王建的家乡颍川很近。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

单从写景角度说,诗人用洗练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能给人以美感和新鲜感。人们甚至还可以从“数峰青似染”想象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好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出诗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即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山头汝州了。这样一个山头,对盼归心切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但是,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从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孟郊·《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

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既登飞云舫,愿奏清风琴。高岸立旗戟,潜蛟失浮沉。威棱护斯浸,魍魉逃所侵。山态变初霁,水声流新音。耳目极眺听,潺湲与嶔岑。谁言柳太守,空有白蘋吟。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汝州南潭雨后潭水深,“碧沙”映“青天”;远山“变初霁”,近水“流新音”;极目山“嶔岑(高峻)”,静听水“潺湲”的绝美景色。在此美景之中,孟郊烦闷消尽,登上潭中高楼,沐浴清风,弹琴赋诗,畅叙内心激动的心情。作者运用“碧沙”“青天”“清风”“初霁”“新音”等词汇,表明这首诗是对为官清明的陆长源及其吏治之下汝州呈现崭新面貌的“赞美诗”。但从“烦襟”“潜蛟”“魍魉”及“白苹吟”词语仍不难看出孟郊内心不泯的惆怅和哀怨。

孟郊(751年-815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在汝州期间,孟郊写下了许多描写汝州风情的诗作。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他因两次落第后失去入仕信心,其母亲鼓励他再赴长安赶考。贞元十年(794年),44岁的孟郊由洞庭湖回到老家汝州,准备应试。到汝州时,孟郊给时任汝州刺史陆长源赠《鸦路溪行呈陆中丞》诗一首,陆长源随在南潭设宴招待,孟郊又写下《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表达敬意。后二人结友,常伴郊游、饮宴、和诗。三年后,孟郊赴长安考试,一举中第。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艺术上擅长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辞藻,语言上明白淡素,精思苦练,力避平庸浅易,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李益·《上汝州城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

李益(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享年80余岁,是唐代最长寿的诗人之一。他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这一天的黄昏,他登上汝州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

这首诗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就时局变化而言,三十年来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变化是如此之大。

他旧地重游,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哪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

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初逢贞元尚文主,云阙天池共翔舞。

相看却数六朝臣,屈指如今无四五。

夷门天下之咽喉,昔时往往生疮疣。

联翩旧相来镇压,四海吐纳皆通流。

久别凡经几多事,何由说得平生意。

千思万虑尽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贵。

世间何事最殷勤,白头将相逢故人。

功成名遂会归老,请向东山为近邻。

在唐朝,汝州与苏州、同州一样,是正宗的重镇“上州”;唐朝诗人刘禹锡则是汝州刺史、一方诸侯。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唐朝永贞年间一场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其精妙短文《陋室铭》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也充分显示出他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大家云集,诗意盎然

除了上述大家,还有许棠(生卒年不详,字文化,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的《汝州郡楼望嵩山》《失题》(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第二首)。

还有李频(818年-876年,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葬于永乐,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有《送姚郜先辈赴汝州辟》。

还有许浑的《酬钱汝州》。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还有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棠、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有《云台编》的《题汝州从事厅》。

还有薛能(817年-880年),字太拙,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人。晚唐大臣,著有《塞上蒙汝州任中丞寄书》。

还有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著有《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

……

有唐一朝,诸多诗人在历史的深处走向汝州,留下深深浅浅的诗行,为汝州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梦里寻她千百度,纵是痴情已枉然。也许只有在诗路间行走,走进那苍凉浪漫的历史时空,才能与这些名闻遐迩、名闻中外、名闻天下的诗人相遇,才能觅得到这一份旷古幽思和回味,感受一番行走在唐朝那诗路深深的浪漫意境。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