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绘出群众幸福新生活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60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6-09

纸坊镇石桥村

“三美”绘出群众幸福新生活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 张亚萍 实习记者 陈欣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游客拍摄石桥村的来历

 

初夏的汝州大地,气温骤升,高温如同被禁锢了许久的小孩儿一样,想要跑出来撒个欢,瞬间把人都带进了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可是,来到纸坊镇石桥村,却让人情不自禁放慢脚步,来享受这里诗意的生活。

环境美 “美”到百姓心窝里

“回到我们石桥,我都不想走了,你瞅瞅以前门口都是垃圾坑,现在像花园一样,你说这眼气人不?啥时候我们那里也能建成这就好了。”在石桥村,凡是已经出嫁的闺女,都有这样的感受。

近年来,纸坊镇石桥村超前谋划,不等不靠、主动探索,反复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长期有效”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之路,使整个村庄旧貌换新颜,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的街道不见了,村庄净了、绿了、亮了、美了,村民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石桥村立足自身实际,回应群众期待,科学施策,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将户厕改造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户厕改造稳步推进。昔日脏乱陈旧的小村庄,摇身成为“绿、洁、畅、亮、美”的宜居家园。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打造的好环境,以前吃完饭不想出门,现在没事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和邻居们在满园花香的游园内聊天、跳舞,俺现在的生活不比城里差!”石桥村舞蹈队队员石艳兴奋劲儿溢于言表。

村民正在剥玉米


生活美 让群众越过越幸福

在石桥村的街道上转悠,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指示墙,在其中一面墙上“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几个字格外醒目,下面6个六边形玻璃窗内摆放着的塑料瓶、灯泡、干菜叶等垃圾,直观地展示着几类需要收集的常见垃圾。墙面中心悬挂着一绿一灰两个垃圾桶,绿色的上面印着“可腐烂”的字样,灰色的印着“不可腐烂”的字样,村民看一眼就能明白各类垃圾该怎么扔。

自2017年起,石桥村两委干部就意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经过充分调查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为让村民改变以往乱丢垃圾的习惯,知道垃圾怎么分类并且主动去分类,村干部可是想了不少办法。

“像指示墙上的垃圾桶在石桥村共有596个,村里298户村民,按照每户一个可腐烂垃圾分类桶、一个不可腐烂垃圾分类桶的标准配发。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桶,家里的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都有了去处。”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陈万杰介绍说,刚开始让群众将垃圾分类的时候大家都接受不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从小孩子培养习惯做起,通过学校让家里的孩子拿宣传册回来教家长咋分类,村里发了垃圾桶又建了垃圾兑换点,现在孩子们也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不能乱丢了。

垃圾分好类了,该怎么处理?为缓解终端处理压力,石桥村投资建设了垃圾阳光堆肥房,垃圾在阳光堆肥房经过数十天的发酵后就变成了有机肥。同时,村民还可以将塑料瓶、电池、废旧节能灯之类的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拿到村里的垃圾兑换点,兑换垃圾袋、跳绳、球拍、作业本等。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让石桥村的环境变美了、变得整洁了,也让人们在此生活得越来越顺心,连很多已经住在市区多年的村民都不时要回来看看、散散心。

小院人家长廊


规划美 让乡愁深深植入记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孩提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中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

为在环境大幅改善的进程中留住乡愁,石桥村利用4个空心院落整治而成的乡愁园,主要收集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用过的犁耙、油灯、织布机、黑白电视机等老农具、老物件,让群众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纪念。现在石桥村民俗园已与市区几所小学建立实践基地,每逢节假日带领孩子们到这里游玩,让学生从小不忘历史传统,传承民俗文化。

目前,石桥村利用21个空心院整治成3个乡愁园、5个街头游园,每隔100米或200米,就有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到傍晚,群众在这里唱歌、下棋、跳舞,这里俨然已经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环境美了人心暖,暖则顺,顺则齐。如今的石桥村,很少能看到村民吵架拌嘴的事情发生,白天,他们下田劳作,晚饭后纷纷来到乡愁园娱乐。路宽了,心阔了,水清了,人静了,现在的石桥村处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祥美的画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