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7岁,从18岁开始种菜,这样算起来今年是我种菜的整第四十个年头。我觉得想做好一件事贵在坚持,只要下足功夫,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5月14日,在纸坊镇赵庄村的鹏友家庭农场,说起自己多年来种植大棚蔬菜的经验,李万敏侃侃而谈。
走进李万敏的一座蔬菜大棚,地面散发出热烘烘的气息,一人多高的蔬菜架上,盛结着大大小小的番茄。“这个棚里的番茄刚摘过,架子上剩下的都是还没长成的。像这个长相不好的应该提前把它除掉,不然会影响其他番茄的个头。”谈话间,李万敏也不忘俯下身子做农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李万敏的种植生意冲击很大,仅芹菜一项他就损失了近30万元,随着疫情逐渐趋于稳定,李万敏对今后的蔬菜价格还是充满信心。
18岁创业 发展大棚蔬菜110多亩
1963年,李万敏出生在纸坊镇赵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当时的农村致富途径不多,没有很多就业岗位,而当地水土肥沃是种植瓜果蔬菜的有利条件,因此刚满18岁的李万敏就和周边种植蔬菜的年长者学习,逐步开始了自己的蔬菜种植之路。
刚开始时,李万敏先在自家地里种,多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其实种菜跟大多数行业一样,都有行情好和行情差的时候,这些年我从失败中起来,起来后再失败,失败后再一步步走出困境。”李万敏说,他这几年就是在赔钱和赚钱之间寻找经验,无非就是找对了路,今后少走弯路。
如今,李万敏在本村先后流转土地110亩,建设蔬菜大棚70多个,长期使用工人10多名,农忙时需要40多人。目前他的大棚里已种满了豆角、黄瓜、番茄、辣椒、韭菜等。2019年全年,李万敏的蔬菜大棚为他带来了100多万元的毛收入。
凡事亲力亲为 牢牢掌握种植技术
“我是又当兵、又当帅,还得管技术和联系销售,基本上种菜的各个环节都得参与其中。”李万敏说,自己种菜不像其他规模化种植的人,别人是当老板,他是做农民,凡事都亲力亲为,在他身上看不出一点年收入百万元的老板气息。
李万敏说,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深入实际地干、不一遍遍地摸索是得不到经验的;而想做成生意肯定要把最精、最好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不走弯路。
几年来,李万敏跑遍了全国各地,买回他所知道的700多个辣椒品种,并且还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辣椒品种,每年辣椒成熟季,李万敏蔬菜大棚里各色各样的辣椒挂满枝头,粗长的、细长的、又弯又长的;红的、青的、黄的,吸引周边客商纷纷过来观赏购买。同时,通过多年精心培育出的韭菜不管从抗病、色泽,或是口感上,比当地其他家的韭菜都好吃。
千锤百炼 争做百姓放心的食材
李万敏说,自己种植蔬菜的40年来,收获很多,不过也经受了几次巨大损失。20年前的一个5月,他30多亩的蔬菜大棚里种满豆角、辣椒等作物,由于天气炎热,大棚里的温度过高,他组织人员将所有大棚的塑料布都扯了下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刚刚忙完手中的活,休息了还不过十几分钟,天空就下起了冰雹,30多亩的蔬菜全部被砸毁,直接造成了3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第二年冬季,西北风呼呼地刮了几天,李万敏的蔬菜大棚在狂风中刮跑了一大半,30多亩蔬菜基本都是七扭八歪的,有些甚至还被连根拔起,基本毁于一旦。
“我这些年共经受了三次‘灭顶之灾’,每次都是一步步重新爬起来。”李万敏说。几年来,得益于钻研经营,他生产出的蔬菜口碑和质量在周边城市名列前茅,而他的大部分蔬菜都销往了洛阳、平顶山等地,尤其是我市的各大超市,货架上都有他家的蔬菜。
现在,李万敏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和口感,这些年,他也在潜心研究这些技术,如今,他也能做到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来种蔬菜。谈及下一步打算,他思路清晰地说,第一要成立自己的公司,包装产品,主打有机蔬菜;其次要带动周边群众加入到自己的公司,壮大纸坊蔬菜的品牌和影响力,增加种植蔬菜的效益;最后还要再流转100多亩土地,全部蔬菜大棚实现机械化种植,因为这几年他投入最多的就是人工工资。
“你再给我们说说你种的菜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还为啥能把菜都种这么好?”当记者问李万敏这些问题时,他乐呵呵地说:“都是这40年来摸索出来的土经验,想说的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你啥时候有空咱俩坐一起详细聊。”面对记者的采访,李万敏脸上再次露出了诚挚的笑容。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
通讯员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