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我与汝州有个约定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4-24

刘禹锡:我与汝州有个约定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刘禹锡塑像

在唐朝,汝州、苏州和同州一样,是正宗的重镇“上州”;唐朝诗人刘禹锡,则是正宗的汝州刺史、一方诸侯。

屡遭贬谪,桀骜不屈,自命清高是有的,但要他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他未必会同意。他的用世之心很强,隐逸之道,只会和他的理想追求相背离。真正的刘禹锡很有豪气,在他身上,书生意气不是没有,但他一息尚存,奋斗不已,微笑着面对生活。

与汝州前生有约的刘禹锡,其真实的一生,其实是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他在汝州,留下经久不衰的传说。

刘禹锡在望嵩楼

公元835年一个暮夏的夜晚,汝州州衙内西北角的望嵩楼上,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

窗外,凉风习习,暮夏汝州的夜晚星火点点,不时从学宫方向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抚琴声,檐下偶尔有几声归宿倦鸟的啁啾。

面对座前的丰盛酒宴,汝州刺史刘禹锡却毫无胃口,他强颜欢笑,坐立不安,不时流露出尴尬畏惧之意。且不时用手帕揩着额头的汗珠,以掩饰自己的失态。

说点什么好呢?他暗自斟酌。他知道自己曾得罪过这位贵客———当朝宰相牛僧孺。他不愿多说什么,但面对远道而来的上司,除了不得不安排酒宴款待之外,他实在不知该应酬些什么。

酒宴之上,美酒佳肴,轻歌曼舞,规格自然很高。宾主之间相互客套,应酬答对,看似气氛融洽,但实际呢———刘禹锡自己很清楚,他只有硬着头皮寒暄着,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身为当朝一品宰相、又是名扬天下的《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孺表现得很大度。他知道面前这位刘诗人为何忐忑,但是他又为诗人的不安举动暗自发笑:何必呢,事情早已过去多年,自己只是路过汝州,明天还要早行呢,你道歉和惭愧的意思也有了,我又何必为难你呢?

想到这里,他端起酒杯示意刘禹锡,双方一饮而尽。刘禹锡喝得很惶恐,牛僧孺饮得很畅快。

窗外,被灯火映红的夜空群星闪烁。看样子,明天是个好天气。

三十年前,牛僧孺还是个文学青年。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会已经成名的刘禹锡。刘禹锡当着客人的面,拿出名士的派头,很不客气地将他批白了一顿。牛僧孺当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很窝火,恨恨而去。

想起这些往事,牛僧孺仍耿耿于怀,二人不冷不热地喝了几杯,在场的众人见气氛尴尬,纷纷找理由向上司敬酒。牛僧孺脸红耳热,他知道酒上头了,趁此发泄是最佳时机,敲打敲打诗人,自己也好一吐怨气。

“拿笔来!”他往事萦怀,心情激荡。仆人连忙为他捧上笔墨纸砚。

他即兴赋《席上赠汝州刘中丞》一诗,牛僧孺让人撤掉酒席,奋笔疾书,写下了七律《席上赠刘梦得》(见《全唐诗》),其中有这样两句: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重提自己当年被刘禹锡“飞笔涂窜其文”的不快往事,以表达自己对当年之事的不满之情。

度尽劫波的刘禹锡无意反唇相讥,在和下的《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见《全唐诗》)一诗中,他刻意放低身段,以平淡的语调强化他与对方今日的尊卑之分。全诗如下: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馀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者笑语频。犹有当时旧冠剑,待公三日指埃尘。

诗中虽然满怀歉意,但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故意呈现的弱者之姿中潜匿着真正的强者之风。特别是后两句,意思是我已做好了罢官的准备,等你休息“三日”后将我像尘埃一样轻轻拂去。因为唐朝旧例,宰相任职后要歇假三日,然后升堂理事,晋黜百官。

牛僧儒看罢刘禹锡的诗,知道这个性情倔强的人已经认错服输了,便也适可而止。遂即宽宏大量地说:“三日之事我不能做,也不敢做呀!”随即顺手端起身边的一杯酒,一饮而尽,他微笑着长啸一声,啸声从望嵩楼内传遍全城。刘禹锡受到感染,也随着和啸而起,那啸声突然解开了二人心中的结怨,刹那间超越了名利和物情,化为永恒的友谊。

二人携手来到屋外,一阵凉风迎面扑来,吹醒了几分酒意。该分手了,他们知道以后的路还很长,要相互搀扶下去,友谊会永远陪伴他们。

刘禹锡在汝州

以上这则关于诗人刘禹锡的、发生在汝州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据《汝州市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七月十四,刘禹锡出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

刘禹锡一生先后主政六个州郡,即连州、夔州、和州及苏州、汝州、同州。苏州、汝州、同州在唐代均属地位相对重要、条件相对优越的“上州”,与诗人视为“谪居”之地的连州、夔州、和州不可同日而语。但诗人在汝、同二州生活的时间很短:在汝州只有一年多,同州还不到一年。在血流成河的“甘露之变”使得政局更加险恶的背景下,因对国家及个人前途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终于痛下决心辞去实职,返回洛阳闲居。

“九陌逢君又别离,行云别鹤本无期。望嵩楼上忽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时。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东道诸侯皆故人,留连必是多情处。”

刘禹锡在汝州任职期间,多次在望嵩楼上宴客赋诗,他的《送寥参谋东游》一诗,就是作于汝州望嵩楼。他还经常与闲居在洛阳香山的白居易唱和诗词。宰相李德裕也曾来汝州访问刘禹锡,“盘桓数日后离去。”(见《汝州市志》)

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同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汝州离洛阳较近,刘禹锡到达汝州后有一种“近乡为贵”的感觉。他在汝州任刺史一年多的时间,生活较为安定,公务也不太繁忙。当时,白居易正在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闲官,裴度任东都留守,刘禹锡与白居易、裴度的唱和较多。

这一年的十一月,兵部尚书李德裕检校右仆射,充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李德裕由长安赴任,途经汝州,与刘禹锡相会。禹锡有《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诗“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可见两人的感情十分融洽。

当时,裴度仍在洛阳,新加中书令衔。刘禹锡从汝州赴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途经洛阳,与裴度、白居易、李绅相会。刘禹锡《两如何诗谢裴令公赠别二首》第二首云:“一东一西别,别何如?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表明他自己还想经受一次政治烈火的熔炼,再次表达了希望裴度出山之意。但是,富于政治经验的裴度已预感到朝廷可能会发生祸乱,宦情已经淡薄,所以裴度在裴、白,李、刘四人的《刘二十八自汝赴左冯途经洛中相见联句》中,对刘禹锡的热情泼了点冷水:“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唯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刘禹锡于大和九年十二月抵达同州,同州连续四年遭受到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刘禹锡到任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救灾上。《谢恩赐粟麦表》云:“伏奉今月一日制书,以臣当州连年歉旱,特放开成元年夏青苗钱,并赐斛斗六万石。”(《刘禹锡集》卷十六《汝州谢上表》)。

刘禹锡与刘仙姑庙

在汝州市陵头镇有一座山,名叫庇山,最高峰约490米。在山南边,是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脊,有三个山头,其中一座山头上建有一座五层古塔,塔下因有一座刘仙姑庙,便名声斐然。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塔耸立在西峰峰顶,由于山峰陡峭突出,塔又依势而建,因此显得格外伟岸。在古塔下,有近些年恢复重建的房子,红砖青瓦,有的还用上了水泥预制板。房子里面,无一例外地供奉着刘仙姑的塑像。

但是,刘仙姑是谁?她为什么那么神通广大?为什么会受到当地群众的顶礼膜拜?

塔西的房子前面,廊下立着几通石碑,其中的一通石碑上的碑文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原来,刘仙姑就是刘禹锡的女儿。

据碑文记载,刘仙姑原名刘秀英,别名聪慧,俗名仙姑,生于818年。834年随父从苏州至汝州。刘禹锡在汝州任职期间,适逢汝州大旱,数年不雨,刘禹锡即于此山峰顶设坛祭天祈雨,由于祈雨不至,自己堆薪欲自焚以表心迹。其女救父心切,推开父亲,扑向火海,此举感动上苍,细雨三天,大旱解除。乡人为了纪念仙姑义烈之举,捐款捐物建塔修祠,每逢清明前往祭奠者数以万人,香火极盛,至今仍不绝如缕。

刘禹锡任汝州刺史时,汝州是否有大旱,史书并无记载,而关于其女刘仙姑的传说,更是汝州人民对这位大诗人及其女儿的敬仰而抒发的一种美好愿望。不过,刘禹锡在出任汝州刺史之前任苏州刺史时,在当地遇到了一场大火灾,刘在那里察视灾情,赈恤灾民,带领百姓恢复生产,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情,被当地人怀念,把他与曾作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和白居易一起,称为“三贤”,还建了一座“三贤堂”岁时致祭。

由此可见,常怀悲天悯人情怀的大诗人,在汝州做过为百姓祈雨等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极有可能的。

刘禹锡与《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洛阳才子刘禹锡这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让人读后为之击掌的《陋室铭》,被人们赞誉为古今绝唱之作。但在文章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从小聪明过人,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层领导人物。但因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今和县)做通判。按规定,他这个京城的官儿,应住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却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刘禹锡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将刘禹锡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说我看你还乐不乐?通过这次折腾,刘禹锡的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河边杨柳依依,煞是好看。刘禹锡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很是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

和州知事见刘禹锡仍很高兴,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说你刘禹锡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你哭去吧。

谁知刘禹锡住进小屋后,依然笑口常开,兴趣不减,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面对睿哲坚强的刘禹锡,和州知事这个心怀叵测的老儿,真的没辙了。

精妙短文《陋室铭》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

难怪有后人评价,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刘禹锡的为民情怀

汝州的地理位置靠近东都洛阳,这让刘禹锡不无欣慰。以至于他在《汝州谢上表》中就直陈此番移任之乐:“忽降新恩,近乡为贵。”所以,他在汝州履新后,是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刘禹锡擅于写诗,诗风朴实流畅,其诗作受到当时的众多诗人及民众的喜爱,其与白居易的交情甚笃。今存诗八百余首,内容丰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击社会现实的作品,一部分是咏史、怀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风情、民间景况的作品,还有一些描绘山川风光的作品。由于他重视友情,与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他所作多首《柳枝词》《竹枝词》《杨柳枝词》融入民歌特色,广为传唱。他在汝州任刺史期间,与白居易、裴度的唱和较多。

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兵部尚书李德裕检校右仆射,充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李德裕由长安赴任,途经汝州,与刘禹锡相会。刘禹锡有《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诗,题下注:“奉送至临泉驿,书札见徵拙诗,时在汝州。”诗中云:“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观其语气,便知他们两人的感情非常融洽。

此年刘禹锡仍为汝州刺史,令狐楚为吏部尚书、太常卿。令狐楚虽与刘禹锡唱和频繁,但从未加以提拔,刘诗流露出对令狐楚不满,因他仍有到朝廷去发挥政治才干的愿望。

大和九年九月,白居易除同州刺史,辞疾不拜。十月,朝廷改授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刘禹锡移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等使。刘禹锡赴同州,实际上是代替白居易的。

当时,裴度仍在洛阳,新加中书令衔。刘禹锡从汝州赴同州,途经洛阳,与裴度、白居易、李绅相会。刘禹锡到任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救灾上。

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诗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这就是刘禹锡,中唐时期一位文骨铮铮的大诗人,他屡遭贬谪,桀骜不屈,一息尚存,奋斗不已,始终以微笑面对着生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