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元走向文明的小山村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7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4-23

王湾民俗村

从宋元走向文明的小山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通讯员于乐乐

“初心”石

入村小景

古朴的“敲钟”方式

休闲石桌

村内路边提示牌

古村巷道

村内公厕

脚踩“忐忑路”,走出精彩人生

古窑洞改建的现代化宾馆

小溪流水人家,门前老树新芽。位于汝州市北15公里陵头镇段子铺村的王湾民俗村,是一个古村落,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建筑和基本架构保存完好。典型的民居,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多为土坯墙体,斜顶瓦房的独特建筑形式,它融汇了北方民居的硬朗和南方民居的灵秀。

王湾自然村历史悠久,这里曾是古代汝州通往北上的必经之地,据出土的碑文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这里历史记忆丰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留存着黄巢、李自成藏兵洞,抗日战场、日寇山寨,58年大炼钢铁公分墙;这里山川秀美,属嵩山余脉,周围耸立着红龙山、珍珠山(龟背山)、青龙山、紫金山等秀丽山川。

来到王湾民俗村,“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九个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制作的红底黄字的标语最先映入眼帘,据了解,这九个大字使用巨型废旧汽车轮胎为底板制作成圆形悬挂在山体间,这是在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都要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

走进王湾民俗村,记忆从红色“初心”石开始。据村里的老人们叙述,记忆中这个石头一直都在河道里静静地“躺着”,也是老一辈村民从小玩到大的石头,现在有很多老人都已经不在了,但石头依然完好。为了让它继续传承记忆,村里将这块原石运到了王湾民俗村口,并邀请我市著名书法家贾伟题了“初心”二字。用这个有记忆的原石作为“初心”石有三层意思,一是告诉人们不忘党的初心使命,二是老一辈人们怀念儿时的记忆,三是告诉游人在这个三岔路口不忘来时的“路”。

王湾民俗村自然环境优美,古村落的建筑和基本架构保存完好,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打磨,村子在原有历史记忆的基础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小路用鹅卵石铺设,路边放上了温馨提示,走在村子幽静不平的石头路上,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游人:放缓脚步,享受慢生活,脚踩坎坷路,走出精彩人生。抬头看,土坯墙、青瓦房、老窑洞、石磨坊,让人忘记城市的喧嚣,得到山水间的宁静。这里的房屋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房屋和周围山水自然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作为乡村旅游建设试点,王湾民俗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得到了综合整治。如今,这里既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又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王湾民俗村还把创新创意融入修建过程,修旧如旧增辉传统村落,开发了品类丰富、层次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为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了新模式,开启了新思路。这里将打造吃、住、游一站式服务,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悠然自乐的乡村时光,还可以体验追忆儿时的美好岁月。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王湾村突出民俗文化,各项建筑设施都是就地取材,将鹅卵石、瓦瓮等老物件收集起来,精心打造成一道道风景。该村充分利用村子的古宅、古道、古村、古树、旧瓦片、石磨碾盘等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遵循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原则,保留这里独有的前院后窑特色,精心装修窑洞,着重改造成吃、住、游一体的民俗院落。

同时,王湾民俗村还精心整合民间资源,保留原汁原味,重建乡土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突出“前院后窑”独有特色,集中连片发展窑洞民宿产业,积极打造集餐饮、住宿、垂钓、野外自助烧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窑洞、山寨、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综合经济体。突出古村落,整修古韵墙院,铺设人工水系,修复古茶马道,建设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仿古一条街,着力打造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目前,王湾民俗村已与汝州鑫瑞实业签订框架协议,投资800万元,改建提升老旧宅院,改扩建窑洞,新建仿古建筑,建设观景台等基础配套设施,现已修复民俗窑洞20余孔,恢复农耕文化墙5000余平方米,垒砌仿古墙5公里。实现了村民与企业共同开发保护,经营分红,乡愁文化、民俗文化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这里,有说不尽的美丽传说,道不完的历史沧桑;这里,竹廊如画,山水如诗,民宿如梦;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