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赋杏花纷飞燕归来在汝州遇见苏东坡创造幸福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5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3-30

在汝州遇见苏东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晓伟

公元2020年的春月,我在中原小城汝州那沧桑古朴的中大街溜达,没有刻意和矫情,只为遇见苏东坡。这一年,他983岁。

对于汝州来说,苏东坡来过。这就够了。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活标本。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每一个中国文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

扩而大之,放开来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境遇里,与他相遇。

在历史的尘埃中,我在汝州五次与他相遇。他,已根植在汝州人的心里。

他像一颗种子,落到哪里都会发芽。

初来仍是少年

公元1037年1月8日,是苏东坡的诞辰,983年后的今天,汝州人依然怀念这位旷古奇才。

第一次与他在汝州相遇,是在1057年的3月。这是个宋朝的春天,也像今天一样,春风迎面,花香四溢。

这一天,他平生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眉州,自阆中上终南山,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这一年,他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葱岁月。

离开眉山沿江而下的时候,初出茅庐的他看着两岸的景色,触发了心中的诗意,写下了一首《江上看山》的诗:“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非常大白话,“槎牙”是参差不齐的意思,“变态”就是变化的状态,写的景色流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他早期的诗歌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境界不算太高,缺了一些人生况味。后来他去凤翔开始做官,诗中的人生沉淀才一点点显现出来。

有时候太喜欢一个人,就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在这浮世之中,我想,静下心和他聊聊天,总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尽管苏东坡是日后的大师,我是俗人,但我想他一定不会拒绝,并且会微笑以对。

随后,在1059年的5月和11月、1064年的12月,苏东坡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又由凤翔回汴京,三次在汝州与他匆匆相遇。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风格独具。这就是我遇见的苏东坡。

再来一蓑烟雨

我曾与他彻夜长谈。

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创造许多饮食精品,亦好游于山林。

他太出众、太优秀,所以在官场上得罪了许多人。他们中有至高无上的神宗皇帝,有一代名相王安石,有著名的科学家沈括……“乌台诗案”后,他得到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本州安置,却受当地官员监视。说白了,也就是监视居住。然而,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经此一役,他变得心灰意冷,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随后,他先后到汝州、杭州任职。在杭州,他率众疏浚西湖,开除葑田,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并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在汝州,我告诉他,如今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已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随后,也就是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他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的儋州(今海南儋县)。这在当时,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倒是随遇而安,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歇一会儿,硬是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在这里办起了学堂,介学风,也许是他名头响亮,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追至儋州学习。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在他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他还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在汝州,我又告诉他,如今当地人一直把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这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具体印证。正因为他多次遭贬,才能有机会游历名山大川,才能发挥他的才智和幽默,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流放途中,他仍能潇洒面对,不失本色。

那些天,我一直沉酣在一种与他相知的幻觉里,山程水驿,夜露霜晨,每时每地,都仿佛感觉到他如影随形般伴随在我的左右前后,而且不时地发出高亢动人的啸吟。

当我徜徉在林荫花径,面对着月夜画色,“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油然而生;当我徘徊在闹市里,“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的诗行便回荡在耳际,使我同他一样跃动着颤动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甘美无比的享受。

他温和、率直、天真、洒脱、成熟等等,在他的性格中,连他的缺点都让人觉得亲切,尽管历史的年轮已走过了近千年,但他的这些特点,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归来寂寞沙洲

苏东坡终于回到汝州了,那是因为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尽管屡遭贬谪,他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他是达观平实的,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宋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听说到汝州任职,他非常高兴。接到任命后,他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一路游玩,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

尽管他很真诚,但这一次,他失约了。因为他厌倦了官场生活,申请辞职,乞望归于田园,终老常州。

真正与他在汝州深交,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

那一年,他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迁,费用浩大,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

在汝州,他住了十多天。弟弟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汝州郏城小峨眉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

这时苏轼已届58岁,官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眉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又多散居在郏县、汝南、颖昌、斜川(许昌苏桥)一带,为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

徽宗即位后,他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次年,他的儿子苏过遵嘱将他的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安葬,享年65岁。宋高宗即位后,他被追赠为太师,谥为“文忠”。

在汝州遇见苏东坡,“一曲《大江东去》,成就了千古绝响;一阕《江城子》,让人梦里也断肠。羁旅匆匆,写下你千年的惆怅,小峨眉山,成了你梦中的故乡。”

说不完的苏东坡,看不尽的苏东坡,或许,感慨和领悟已是多余,我只有静静去读他的文字,超越时空的藩篱,感受人世的沧桑。或许,等我掩卷沉思,眺望初春三月的烟雨,蓦然发现,其实,已是无风见风,落雨无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