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天天乐连载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25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0-01-15

过年天天乐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着说着,这年就到了。认真地过年,我们比干什么都认真。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过罢二十三,过年的程序已经全面启动。姥姥会给外孙唱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歌谣一代传了一代。

终于有几天时间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不用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吃请穿,怎么舒坦怎么来。这日子,啧啧,想想都是醉了。

前奏曲

蒸馍,是春节的特定仪式。

至于过年馒头蒸的多,那是因为,过去从初一到初五大家都忌讳开火,就算开火也要避开蒸、炒,因为蒸与争、炒与吵、烙与落谐音,人们怕不吉利,所以,年前就蒸好够全家人过年吃的馒头。

小时候,家家户户蒸馍需要一天的时间,从豆馅儿到糖包,还有菜包、油卷,枣花馍,样数很齐全,一锅接着一锅,蒸出一锅就拾出晾在一个巨大的簸箩里。等最后一锅馍蒸出来,天也就黑净了。刚蒸出的馍是最好吃的,又虚又软口齿生香。

当然,如今的人们不用像以前那么辛苦了。普通三口之家,两锅馍已经蒸的哪儿都有了。保鲜的办法更是简单,塞进冰箱冷冻即可。早晚要吃,拿出来放微波炉里加热一下,热腾腾的如同刚出锅的时候,分分钟便可以端上餐桌。

蒸馍过后,开始“支锅”。

“支锅”可能是中原地区的专用词。一般情况下,只有过年才“支锅”,而且,通常安排在蒸馍之后,提前炸上一些酥肉,丸子,灌肠,油炸豆腐等之类的食品。

小时候,孩子们最巴望的就是“支锅”这一天了。他们像花蝴蝶般在院里穿梭,隔一会儿就要到厨房门口观望一会儿,一边闻着煎油的香味,一边撅着小嘴不停地咽着口水。每当有大人叫,喊着孩子过来,往那张小麻雀般大张着的嘴里塞上一块儿炸好的食品时,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中国人对节日很是讲究,特定的节日有特定的饮食习俗。比如元宵节要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端午节要吃粽子,腊八要喝腊八粥,而春节,一定要吃饺子。

很多人喜欢吃饺子,但是说老实话,很多人却讨厌包饺子。因为这是一项庞大的琐碎工程,和面,盘馅儿,包。先把面和好醒好,搓成条儿,切成块儿,然后在案板上摁成坨儿,最后用小擀杖擀成中间厚边沿薄的片儿。一天下来,浑身哪儿哪儿都疼。尤其是腰,要折了的感觉,左手僵硬,用来擀饺子皮儿的右手手掌,被小擀杖硌得生疼。

大人们顾不上累,乐呵呵地包着饺子,一边在灯下包饺子,一边往饺子里包上几个硬币,据说,谁吃到包着钱的饺子,谁整整一年都是最有福的。于是,所有小孩都会惦记着那几个包钱的饺子而拼命吃啊吃,因为吃不到包钱饺子而和哥哥姐姐们斗气吵嘴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如今,饺子对孩子大人都不稀罕了。即使春节大人们依旧按照传统习惯包几个硬币在饺子里,但是没有人在意能不能吃到包钱饺子。孩子们的态度更是淡然,吃到了就吃到了,没吃到也无所谓。时代的变迁和成长的力量,大概是谁也无法阻止的吧。

熬夜曲

美好的时光是从守夜开始的,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铺垫。

敲黑板:哪位没有守过夜,请举手。

守夜是过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约定俗成地要求孩子们晚上不能早睡,得熬年,或者叫守岁。这其中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一般在大年二十八,各家各户都要将买回来的春联一一打开,贴春联。小孩子们打下手,负责给春联的背面抹浆糊。大人则站在凳子上把春联往墙上贴的时候,孩子们还负责在远处照量贴得端不端正、正中不正中。贴完了春联,大人们还喜欢让孩子把春联大声地读出来。许多刚上学的孩子,每次不是把上下联念颠倒了,就是把其中某个字给念错了。大人们因为心情好,也从不批评,而是耐心地纠正。这么忙活一圈,天就擦黑了。

接下来两天,蒸馍、支锅、洗涤,各种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中紧张进行着。

年夜饭的饺子下肚,守岁也就拉开了序幕。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花生、瓜子、糖果、水果端上来,一家人一边吃着,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有时候,邻居也会过来串门儿。大人们常常说谁也不准睡,一定要熬到鸡叫头遍。但实际上,除了大人,孩子们谁也等不到鸡叫就困得不行了,一个个被打发睡去。

作为除夕之夜的传统守岁节目,电视上的春晚好不好看不重要,由它兀自闹着,有个动静便是。待那零点钟声敲响,各家各户的鞭炮,如同比赛似的此起彼伏,一直得闹腾到天明才渐渐消停下来。城里乡下,才又重新陷入到了新旧交替的静寂之中,等那东方新年的红日破晓而出。

记得小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别说是电视机,就是半导体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吃完了饺子,孩子们会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缠着给他们讲故事。那故事无非是《鸡毛信》、《英雄小八路》什么的,实在没有故事了,大人们就轮流出谜语让小孩子猜,谁猜到了,就拿出获得一块糖作为嘉奖。那场面很温馨,笑声充斥着温暖的大年夜。

那时刻,孩子们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分享。还记得,每到岁尾,母亲们总是能给孩子们们预备好一件新衣服,那衣服在今天看来切实其实算不上漂亮,因为那个时刻,百货大楼里只有一些色彩暗淡的布料。新衣服一般会在年三十晚上放在枕头边,初一早上让孩子喜出望外地穿上。

不过,现在守岁好像反过来了。大人们是熬不过孩子们的。如果不是有春晚陪着,外加几碟小菜、两杯小酒伺候着,估计大人们没几个能候到零点。孩子们就不一样了,一部大片,或网络游戏,打发时间实在是轻而易举。再加上各种红包不间断定时发放,轮番上阵,几分几毛抢的也是不亦乐乎。

现在基本上不放鞭炮了,但现在放的鞭炮是上千响起步的,鞭炮足有小拇指粗,大的和手腕一样壮,炸得窗户玻璃都哗哗响。可是如今的孩子们怎么就没有我们当年的那个快乐劲头呢?对于大人们来说,过年的兴致远没有以前那么高。如今,虽然繁华的街道上,霓虹灯闪烁出绚丽多彩的光线,但大家多是守在小家里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然则,看着炫目标荧光屏,却不知为什么没有涓滴不雅赏之意。但是,那清晰的图像,靓丽的色彩,美丽的妆扮,无不显示出我中华民族的旺盛和蓬勃。

我们赶上了这盛世,难道不该知足吗?

高潮曲

凭良心讲,尽管我们已过了几千年的年,但到现在为止,国人仍然非常喜欢过年。

小孩子总是盼过年的,因为过年意味着长大。但大人们却都把过年称为年关,因为不光又累又花钱,最主要的是,过一年就少一年了,过年即意味着变老。不过,花钱有花钱的乐,年老有年老的乐。

正月初一是春节。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传统节日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辞旧迎新,继往开来,这个节日马虎不得。年前那么辛苦的忙碌,就是为了这一天。

正月初一,天还黑咕隆咚,人们就被周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小孩子们揉着眵目糊眼,穿上枕头旁头天夜里准备好的新衣服,兴奋地蹦下床,跑进厨房,大人已经在煮饺子了。

饺子煮好后,一般要给祖先乘上一碗,让孩子端进堂屋祖宗牌位前,让老祖宗们先尝,然后点燃挂在竹竿上的鞭炮。在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中,一碗碗饺子热气腾腾被端上了餐桌。吃了饺子,要发压岁钱了,崭新的一张或者几张纸币发到孩子手里,完全归他们支配。孩子们把压岁钱小心地塞进最安全的衣服口袋里,那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飘飘然几乎要飞上天的状态,其心情,估计与现在的暴发户所差无几吧。

门外头已经有伙伴们兴高采烈的吵闹声了,家里的孩子们也和他们一起,口袋里装上一把爆米花儿或者炒花生,一群人从东家跑到西家,听见谁家鞭炮响,便一股脑儿跑到谁家,在人家刚刚放过的鞭炮碎屑里找寻没燃的小鞭,捡了装在兜里。一会儿掏出一个点燃,远远扔出去,听那脆生生地“叭”的一声。有那胆大的,竟敢从老子的一挂鞭里偷偷掐掉一小截,拆开了一个一个放了听响声。

闹够了,玩累了,回家吃饭。大年初一这顿午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最主要的是菜里肉多。就是那种有肥有瘦连着红润润的肉皮的条子肉。那时候,除了过年,平日里是很难吃到肉的。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心满意足,大人们满脸幸福微笑不语。

现在的孩子们对过年那种期盼已久的心态,包钱的饺子和压岁钱,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说到底,他的兜里不缺零花钱,没有为钱所困的窘况;也从来没有体验过挨饿的滋味,更不存在想吃什么而吃不到的现象;他也不需要偷着将过年燃放的鞭炮掐上一小截去玩,和电视、电脑及手机相比,放鞭既危险又多余。

喝酒曲

家人相聚———喝!同学聚会———喝!拜年———喝!送寿———喝!结婚———喝!

初一,初二,初三,初五……除了喝还是喝。

酒场,可以说,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到十五基本就没间断过。

酒桌之上,杯影交错,白的、红的、啤的换着花样喝。因为是过年,大家放松了,喝的比平时尤其多、尤其猛。好酒之人大多会醉酒,尤其是在春节,似乎必须喝的比平时多才能显的高兴。于是乎,感觉一个正月似乎是酒的世界,满大街都有醉汉,满世界都有酒味。

过年要走亲戚拜年,大家总不可能空手吧?那肯定要带些东西去。东西还要讲究体面还要讲究双数。今天要去舅舅家,明天要去姑姑家,后天他们来我家,大后天我去他们家,这样来来往往的,一个春节下来,年结束了,房间的东西满满的,像个小杂货店,吃又吃不掉,兑又兑不得,年年如此。

天天走动,有的人心中却越来越彷徨,有的人怕年会以应酬领导,有的人怕回老家应酬亲朋好友,有的人天生量小,一上酒桌就心虚。

但难得有春节七天法定假的短暂时光陪伴父母、亲朋、好友、同学……聚会上总不能不应酬,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早作打算,早日练成喝酒神功,应酬之道,尽可在酒桌上如鱼得水,尽享酒中之趣。

要想在酒桌子上大显身手,陪好领导、长辈,干翻同学、同事、老表,喝酒前不做好准备工作是很难的。特别是请客,作为东道主,主人肯定要带动酒桌上的气氛,自己要带头喝,平时只有半斤酒量的,要喝出一斤酒量的豪气和威风。

酒桌座位安排有学问。首先,酒桌上的座位有主次之分,特别是在比较重要的场合和聚会中,是比较严格的按座位的主次来就座的,虽然有的长辈或领导嘴上说不拘礼节,随便就座,但心中还是多少有一些在意的,所以座位是不能随便就座或安排的。

要按辈分高低、年纪大小排序,一个都不能乱,无论你是客人还是东道主,都要记住辈分最高或年龄最长者,座位的安排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无论哪里,向着门口的方向上最重要的位置,要留给最重要的客人或长辈,其余人按客人的重要程度分列其左右。至于主人可以随便找个位置坐下,也可以和重要客人相邻就座。

春节天天乐,让人乐的都有些乐不思返了,不想返工,不想到远方,只想着在离我们心最近的故乡好好待着。

过年,能用双手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苦点累点,那又何妨?

回门曲

过了初一,初二可就要忙起来了。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尚往来。初一在家团圆,初二就开始提着大包小包走亲戚了。换言之,就是拜年。

对于第一年结婚的新女婿而言,大年初二的意义更非同寻常。这一天,新女婿要向岳父岳母表示“谢意”,感谢他们将女儿嫁给自己。所以在礼物上也格外“隆重”,要在岳父岳母面前表现一番。而对于娘家人来说,女婿是“贵客”“娇客”。不管是吃饭,还是在家里闲聊,女婿都要上座。之所以对女婿有这些“非常”待遇,是因为娘家人希望女婿平时能对自己女儿好一些。

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闺女们初二“回娘家”,通常要在娘家待一天,到晚上才走。即便不能待到晚上,也要“隆重”地吃一顿中午饭。这顿午饭通常有鸡有鱼,即便在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这顿午饭也得有好几个菜。为了表现女婿的尊贵,通常上鱼的时候,鱼头要冲着女婿,一般“谦虚”一点的女婿会把鱼头转向“老泰山”表示尊敬,赶上不太“讲究”的女婿,也会无视这些礼数,很没材料地照吃不误。

破五曲

以前老听大人说,过了初四五,少肉没豆腐。意思是说,过了破五,过年准备的好吃的基本上都吃完了这时候你要是去走亲戚,不仅没有肉,就连豆腐,也剩无几了。

初五这天有很多讲究。《封神榜》里,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没说有谁喜欢穷神的,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怎么“破”?饺子

还有种说法:初五这天是财神的生日,人们要这一天燃放鞭炮,庆祝迎接财神的到来。怎么庆祝?子。

第三种说法:除夕夜在堂屋的正中,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把祖宗请回来过年。到了初五,年过完了就要送祖宗“回去”。怎么送?还是饺子。

大家看看,初五这天,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祖宗等诸多重任,怎么能不讲究呢?况且古话说得好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吃了饺子,都安安生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如今的人们虽然没有那么多讲究,既不供奉祖牌位,也没有对神仙接来送往的规矩,但饺子还是吃的,原因很简单,饺子好吃而且各家都在吃。但在五,饺子都吃完了,很多人都想不起来敬奉各路神仙不像话,这有点不像话了。

不过,老人们也常说:糊涂子人,糊涂子神,相谁家的神也不会见怪的。凡事不可过分认真,自寻恼,是不是?

最主要的是,过了破五,这春节就真的过完了。想这几天,忙是忙了点,但却可以无拘无束,早上起,夜里不睡,饿了就吃,闷了溜达。时间被大家奢地挥霍着一晃而过,过了破五,春节长假基本上就于画上了句号,新的一轮按部就班又转动起来啦。

如今适逢盛世,各种年会、庙会、灯展等节日文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家尽可以去凑凑闹。家里如果盛不下,还可以举家出门旅游,想去哪去哪里,多好。

过年,有人说好,有人说难。其实,好不好、难不都是一念之间。年少有年少的愁,老年有老年的乐,看怎么把握。最主要的是,一年有一年的惊喜,一年一年的收获,好事多多,喜事连连,干嘛不乐?

但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尽管我们小心翼翼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过,但总如白驹过隙,年,呲一下就过完了。

说到底,年,是华夏子民一个喜庆的坎,更是一个喜庆的心结。。所,听”。在饺,,送:生宗要破。信烦回不侈等艺热里难就有地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