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院门
风穴寺全貌
宋代悬钟阁
奎光塔
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位于我市市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市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齐,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后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风穴寺总面积约50余亩,现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了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民间相传,唐初扩建寺院,院址初选龙山东南山下,待物料备齐第二天将要破土动工时,夜里突然一阵大风将砖木石料一卷而走不知去向。第二天僧人发现没有了物料,四处寻找,终于在现汝州市东北九公里风穴山中找到了物料,众人决定在此处建寺院。因以“风”点穴,故名“风穴寺”。这些传说无疑增加了风穴寺的神秘感,但与风结合也合情理。
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6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有江南园林风光。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更重要的是风穴寺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0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是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涟漪亭是河南仅有的明代双层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国第三大塔林。
风穴寺建筑风格奇特,无中轴线,随山就势,高低错落,古柏清泉,谷深景幽,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历代为游览胜地。刘禹锡、岑参、元结等涉足观光,并留下动人的诗篇。风穴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建筑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条件布局,整体具有园林的风格。全寺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时所建,主要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方丈院、地藏殿、观音阁、钟楼、藏经阁、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钟楼、毗卢殿和中佛殿历史悠久,保存最好,价值较高。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由唐玄宗赐名,供奉佛教禅宗七祖贞禅师的舍利。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1963年风穴寺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佛殿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毗卢殿位于中佛殿后,重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内有永乐七年周王朱肃献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层悬钟阁建于宋代,阁内悬挂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造型浑厚古朴,铭文清晰。中佛殿,为典型的金代建筑,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毗卢殿,建于明成化间,是一座琉璃殿,殿中立有一尊汉白玉石佛。
七祖塔建于寺中心,为九层方形密檐式砖塔,高24.17米。此塔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塔刹之覆钵,相轮、水烟、刹杆、宝珠,都保存完整。此塔是为纪念贞禅师而建,贞禅师姓张,名贞,西京长安人,幼年知名太学,及第后,看穿红尘在南岳衡山出家当了和尚。以后辗转来到风穴寺传播佛法,兴建寺院,遍植柏树。八十四岁圆寂后,因德高望重,唐玄宗特派崔相国、李使君率弟子宗本建此塔。唐玄宗谥为“七祖”,以示纪念。据文物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一百多座唐塔中,保存完整的只有七座,而七祖塔就是其中的一座,现为风穴寺三大国宝之一。
钟楼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形式,飞檐挑角,巍峨壮观,古朴典雅。阁内两丈四尺高的木架上,悬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铁铸大钟一口。钟高六尺余,口面四尺六寸多,厚为四寸五,重为9999斤。一次成型,铸造成功。钟上铭文,字迹清晰,八卦图案规整,工高艺精。此钟对研究我国宋代的铸造业有很大的帮助。据文物专家考证,在全国保存完整,且能完好悬挂的铁钟,唐宋时期全国只有五口,此钟名列其中,是风穴寺国宝之一。
罗汉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为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十八罗汉塑像。
奎光塔位于风穴寺东侧,建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塔高5.06米,为当地文人雅士集资所修建,又名“文峰塔”。塔平面呈六角形,高三层,砖砌,密檐式,塔下原为青石台基。塔体下部砌砖,束腰塔基。一层北面镶有石碑一块,字迹已风化模糊不清。二层南北方向开有塔洞,南侧为券洞式,北侧为佛龛式造型,北侧门洞遗存部分砖雕,做工精美。三层北侧镶嵌石碑一块,上书“奎光塔”。顶层叠涩内收,上置青石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