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市场咨询机构发布《2019年中国95后洞察报告》,其中详细列举了95后群体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现状。有关媒体随即也对一些95后进行了专访,从个体的层面上呈现出更多细节。笔者也从身边的一些95后朋友们身上大约看到了他们文化娱乐消费倾向。
人们为什么愿意掏腰包?对于95后的父母一辈人来说,他们可能因为商品服务的质量、性能而掏腰包。对于80后一代人来说,他们可能因为品牌内涵价值而掏腰包。而对于95后一代来说,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才是决定他们掏腰包的关键因素。在他们看来,不是商品服务本身好不好,重要的是自己在消费过程中的主观体验舒服不舒服,他们常说:“花钱更多是为了图爽、图开心。”就拿我的表弟来说,他喜欢打球,球鞋就成了他最主要消费的产品。在我看来,他的十几双球鞋样子长得大差不差,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穿来打球。但据他说,当时买要么是因为当时看中了就想得到,要么就是因为他喜欢的球星也有一双同样的鞋子。他没有因为商品的质量、性价比等贡献荷包,明显的,个人偏好和主观体验成为他的购买冲动。而这种购买意识具有高度的个体化、个性化特征,这也可以看出95后群体的消费行为也深具个体化、个性化特征。其实想来,95后的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给传统的产业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商品的性能、特征、质量都比较容易掌控,但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和消费体验却千差万别、瞬息万变,这种动态的心理很难被生产经营者掌控。然而,当95后消费者态度鲜明的消费理念构建起来之后,这个群体在市场上就掌握了巨大的话语权。需求决定供给,只有那些使95后获得良好消费体验的商品和服务,才能赢得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随着95后群体逐渐成为文化娱乐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重塑市场上的相关产业。比如,近几年“应援经济”迅速崛起,其消费者就以95后群体为主。“应援经济”特别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情感体验的质量。消费者喜欢某个偶像明星,或者喜欢偶像明星的某些方面,这都是非常私人的选择。他们参加应援活动,可能只是由于自己投身其中获得了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在“我为他掏钱就是爽”的诉求之下,他们甚至满世界追逐偶像,大量购买他们代言的品牌商品、与他们相关的周边物件,参加各种线下活动。
但与此同时,95后群体的这种消费观念本身也具有高度的非理性。当95后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都因为“我喜欢、我乐意”时,他们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购买依据的。他们看似对自己具有高度的掌控力,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种极易发生的冲动消费,非常容易使他们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
近几年来,95后群体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酿成的悲剧也不时见诸媒体报道,引发担忧。在现在物质丰富的社会时代,95后其实更需要理性的消费观念作支撑,避免陷入盲目消费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