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熔采日月,炼石补天;纤手弄泥,抟土造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哪个女人如她一般,像猛士一样战斗,像母亲一样温存。
她是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创世女神,是中国人的第一位母亲。女娲补天和挥鞭造人的故事经久不衰,流传千古。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深入开展女娲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大力弘扬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人文精神,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2019年12月20日,喜讯传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我市“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
考察组专家察看小屯镇三山寨慈清宫
一条大河叫女水
一条大河横贯汝州。
这条河叫汝河,古称汝水,女汝通用,又称女(音汝)水。
女娲是上古三皇(天皇伏羲、人皇女娲、地皇神农)之一,后世尊称女娲和伏羲为人文初祖。在汝州民间传说中,汝河曾是女娲所居之地,汝河即因女娲得名。古籍中也有记载,如《世本·氏姓篇》说:“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
1926年,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书上,记述了女娲在汝水之阳即汝河北岸,观日月、辨风雨、定季节、利农桑,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相关内容。该帛书现存于美国国家博物馆,由我国研究史前文明的专家发现并拍照。
2018年11月22日至23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河南省专家组在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建军的带领下莅临汝州,对我市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组对大峪镇境内的女娲洞、滚石成婚、过风口、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大石柱、娃娃鱼潭、女娲泉、女娲山,小屯镇三山寨慈清宫、女娲宫、女娲泉、饮马池,小屯镇时屯村的女娲庙、娲皇路等女娲文化遗迹进行实地走访,每到一处专家们都仔细勘查自然景观,认真聆听流传在民间的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大峪镇班庄村村民王珍家里,她讲述了在当地流传已久的《兄妹成婚》《女娲救刘秀》《女娲与娃娃鱼潭》等传说故事;在三山寨小屯镇史庄村,村民史金河讲述了陈州奶奶(女娲)的来历和女娲庙的神奇诡异……他们声情并茂、如数家珍的讲述,让专家们身临其境,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照录音,汝州女娲文化研究成果显著,遗迹及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女娲神话传说深入人心、流传广泛,惊艳了省城的专家们。
2018年11月23日,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建军,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名誉主席夏挽群,河南省民协顾问乔台山,河南省民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凤有,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学院教授韩丽霞,河南省团校副教授、青少年理论教研室主任王静,河南省民协办公室主任胡永华等专家学者齐聚市委会议室,就我市创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开展立项论证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听取了我市创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工作的汇报。专家们根据两天来的实地考察认知,分别从人类学、民俗学、文献学并结合自然景观和民间神话传说及女娲文化在汝州的弘扬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就如何深度挖掘女娲文化资源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程建军在总结时指出,申报“中国女娲之乡”的目的意义在于弘扬传承女娲文化“创新、奉献、担当”精神,用女娲的大爱精神来支撑汝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并对我市创建“女娲文化之乡”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希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市在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让人类始祖女娲有一个栖息地方,让汝州的百姓心灵有个安放的场所。同时,专家组要求对女娲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进行有序的设计规划,为成功创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奠定坚实基础。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寻找女娲”活动在汝州大地轰轰烈烈展开。
命名文件
汝州大地觅圣迹
汝州是女娲活动的重要区域。汝州地名源于女娲。汝州因汝水而得名,这在先秦史书《世本·氏姓篇》和《诗经·国风·周南·汝坟》中均有记述。女娲部族迁徙到汝州后,主要活动在寄料镇、杨楼镇、庙下镇、纸坊镇、米庙镇、大峪镇、小屯镇等区域的天熊山、大熊山、老婆寨、玉皇山、风穴山和黄涧河流域,从事拈土造人、制作八卦、创作坌簧、教民渔猎、组织农耕等活动,使远古的科学、文化、艺术、冶金、历法,特别是婚姻立法等中华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汝州市境内有天皇山(即小红寨山)、补天峰、伏羲洞、娲皇宫、伏羲石、女娲石、女娲泉、女娲庙、风穴寺、慈清宫(奶奶庙洼)、风庙、地母庙等与女娲部落生活相关的遗迹和遗址。同时汝州市区有地母庙街,乡镇有祭祀女娲的奶奶庙等为佐证。
汝州有深厚的女娲文化积淀。汝州民间流传有关于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传说故事的歌谣、谚语和小调等,还有与女娲文化相关的生活习俗,如:“支鏊子烙馍”、小孩子戴“虎头风帽”、女人出嫁披“红盖头”、天下雨不停扎“扫天娘娘”、抱娃娃求子、汝窑祭祀等。特别是小屯镇三山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纪念女娲生日的祭祀庙会,香火鼎盛,历经几千年传承,历史积淀深厚。
汝州是女娲文化的传承弘扬地。近年来,汝州加快推动文化建设步伐:一是成立了汝州市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重走三皇五帝路》《重彩褪色的记忆———三皇五帝与大洪水》等专著;二是加大了女娲遗址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开通了九峰山风景区女娲文化遗址旅游线路,修建了汝州至小屯镇慈清宫的公路,并加大投资设立遗址标志、地理标志、店牌标志等;三是加大了女娲文化的宣传力度。先后召开了汝州市女娲文化论证研讨会和《三皇五帝》系列作品研讨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女娲文化传承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女娲文化庙会,编写了《汝州市女娲文化故事集》,收录女娲故事、神话、传说300多篇,编印女娲文化专刊《汝州女娲》,创作曲剧《大地之母》和坠子演唱《女娲故地老汝州》,举办10余场以弘扬女娲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大赛等。对开展史学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或记载、或文化、或遗存、或传说,都为我市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同时通过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立项论证,为进一步挖掘好、塑造好、传播好“女娲”文化,让汝州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这正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程建军考证小屯镇时屯村女娲庙碑文
百姓口中流传千年的大峪镇女娲山
山水汝州女娲地
近年来,汝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深入开展女娲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工作,大力弘扬女娲造人、补天的人文精神,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经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河南省汝州市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
今年11月7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建军,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民协名誉主席夏挽群,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文学理论专家组副组长田兆元,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神话专家组成员黄中祥,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副处长孔宏图一行8人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汝州,对我市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工作进行了考察验收。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学君,副市长张平怀等参加了创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研讨会。
同时,考察组专家采用看资料、看现场、看活动和调查访问的方式对大峪镇女娲生活遗址、滚石成婚、过风口、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大石柱、女娲洞、女娲像、女娲皇宫遗址、封王台、书画台、神马和小屯镇女娲庙、娲皇路等女娲文化遗迹分别进行抽样查验,针对考察地点的女娲文化历史遗存和文化活动进行了佐证。之后,专家们还参观了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汝河国家湿地公园、汝河沙滩公园和城市中央公园等产业和城建项目的建设成果。
专家们结合近两天的实地考察走访,分别从民间文学、神话学、非遗学与民俗学,对于女娲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就如何深挖、整合和展示汝州的女娲文化资源,在提振文化自信,提倡文旅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大背景下有所作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12月2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于命名河南省汝州市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的决定》说:汝州是河南境内除豫北太行山、王屋山区域,豫东陈地之外,又一活态的娲皇信仰文化带。境内女娲神话、歌谣、小调在民间广为流布;娲皇宫、女娲庙、地母庙、女娲石、女娲泉等传说遗迹遗址尚存,民间祭祀、民俗庙会特色鲜明、延绵赓续;本土学者对于三皇五帝的考察研究成果颇丰。汝州成为集口传文学、物化景观、民俗仪式三位一体的女娲文化密集区之一。
“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成功创建,“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的成功建立,不仅为汝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作出了有力注解,也必将为汝州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昔日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之地,今日女娲的子孙在女娲之乡,发扬光大女娲创新精神,唱响女娲文化、弘扬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出一幅和谐富强的新画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水宜居绿城汝州会更加美丽富饶。
有诗为证:
娲皇大爱古荒悬,猛兽凶禽心胆寒。
抟土造人兴地盛,炼石治水补天穿。
教织渔网捞沧海,亲制竹笙响宇寰。
华夏文明多璀璨,丰功始祖后人传。
伏羲女娲“滚石成婚”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