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岭:用文化自信谱写山村振兴秀美篇章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50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2-17

牛角岭:用文化自信谱写山村振兴秀美篇章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通讯员 马鹏亮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红白相间的“力霸号”火车旅馆,古色古香的街头小品景观,各地作家、摄影家团体举办的采风活动,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朝纪到牛角岭调研,汝州神曲《喊生灵》M V在牛角岭拍摄……

过去的4年里,牛角岭的父老乡亲越来越觉得,这个昔日“难见一个生人”的小山村,离文化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乡土文化与外来的先进文化“揉在一起”,越来越使这个村子涌动起昂扬蓬勃的力量。

全村187户728口人,贫困户124户477人,仅贫困户就占了65.5%。这是牛角岭村昔日的真实写照。

但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乡情醇厚,民风淳朴,处处透着融洽与祥和。沐浴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各级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社会各界,以文化振兴筑基,以文化振兴作魂,把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作为切入点,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使这个古老的山乡勃发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孕育着从深度贫困村到美丽宜居乡村嬗变的秀美篇章。


利用电商联盟推销村里土特产


文化引领,乡村喜见新气象


地处蟒川镇南部深山区的牛角岭村,东与宝丰、西南与鲁山交界,旅游资源丰富,四周有罗圈冰川遗址、冬青沟旅游区、周郝王陵,与鲁山县小雷音寺景区毗邻,村内保留有完整的明清建筑1处,豫西典型四合院石墙瓦房30多处,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为文化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牛角岭村不断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牛角岭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化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不断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积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全力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牛角岭,初步形成了处处绿树,满村花香的山村新貌,书写出一幅“房前屋后,果树左右;墙角鸣鸡,树下卧牛”的美丽画卷,村庄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福祉持续增强。乡风文明大幅提升,村民素质显著增强,彰显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阵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牛角岭建成了标准化村室2层14间405平方米,文化广场1050平方米,1000平方米游园一座,文化墙1000米,全村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可以收看60余套电视节目。新农村书屋存书数万余册,涉及养殖、种植、党史博彩、小说、杂文等40余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常地。老年活动室里,村老年协会每月对本村好人好事进行汇总,筛选当月村推荐好人。通过开展“五老”好人好事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五老”人员争做好人好事的热情,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全方面弘扬社会新风尚,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汝丰杯”文学笔会


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带动下,牛角岭村扶贫产业蓬勃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乡村发展的扶贫产业迅速建成投用。193米的扶贫井有效解决了全村多年来的吃水难问题,2019年11月投产的纯净水厂实现了牛角岭村从过去“吃水难”到如今“卖好水”的华丽蜕变,不远千里从河北唐山运来的废旧火车车厢,经过改造后变身火车旅馆,更让牛角岭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变成汝州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一系列扶贫产业的发展,改变了牛角岭落后贫穷的旧面貌,富了村里、美了村民。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激活文化,发掘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振精神?牛角岭村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志智双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变外部“输血”为自身造血。

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制定牛角岭村村民公约,并遵守执行,相互监督;多次组织开展“道德讲堂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建设教育、家庭美德建设教育、个人品德建设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宣传讲解,使贫困户进一步增强了“孝顺父母、赡养老人、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思想意识,树立了“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自强自立”及“关爱、善待、宽厚、包容”的理念。

通过“贫困户脱贫先进榜样评选”和“十佳文明卫生户”等评选活动,弘扬正能量,用身边人身边事零距离感染教育引导身边人。一场场活动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开展,一个个事例入心入脑特色鲜明展现,带给牛角岭全体村民的,是更加宽广的视野、更为开阔的思路和愈发文明的思想。


市作家协会牛角岭创作基地揭牌


精神滋养,村民生活更多彩


文化振兴,盘活的是农村人过去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空对空,要贴近百姓生活,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找到结合点。牛角岭持续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在农村乡里乡亲间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的氛围。

如何改变农村群众农闲时节的文化娱乐生活,是牛角岭村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汝州市是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等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诞生于汝州的曲剧是全国第八大河南第二大剧种。牛角岭村挖掘汝州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汝瓷、汝石、曲剧、剪纸、石雕、泥塑、广场舞、手工糖画技艺、假山盆景制作技艺以及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

在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上,要扬正气、压歪风、富头脑、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为满足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求,2018年,牛角岭村邀请汝州等地的曲剧团来村搭台唱戏,演出了《风雪配》《三子争父》《孤男寡女》等数十场传统和现代曲剧节目,附近数千余名村民也闻声赶来看戏。

每逢传统节日及农闲之时,牛角岭村还举办文娱活动,将道德正能量融汇到文艺汇演当中,节目以小品、快板、三句半、秧歌等形式,表现本村孝亲敬老道德模范故事及社会新风尚等,以此触动群众心灵。精神文明的滋养,使牛角岭的村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目前,牛角岭村的古村落、古民居已获得市级保护单位,群众居住的四合院石墙瓦房,出门的道路为青石台阶,建筑风格各异,石磨、石碾、石磙等彰显的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古朴民俗,引领着人们去了解牛角岭村的历史文化。


牛角岭文学采风


创新载体,文化财富传下去


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重构。既要有所传承,让乡亲们记住乡愁,也要与时俱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牛角岭村以市委宣传部、市作家协会、蟒川镇党委政府、汝丰焦化公司共同举办的“走进云水蟒川、感受特色之美”文学采风活动为依托,搜集整理关于牛角岭村的古老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代、当代感人事迹,将50余篇近20万字的作品汇编成书,作为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佐证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牛角岭村还邀请市作家协会,在牛角岭村成立文学创作基地,以牛角岭特色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故事,激发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灵感。

文学采风活动期间,市作家协会的各位老师呕心沥血、潜心创作,累计创作诗词歌赋、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体裁文稿近百篇,累计30余万字。在新闻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市委书记陈天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魏学君等亲自过问,亲笔修改文章,并批示出版了一期《汝海》杂志专刊。这次文学采风活动,在精神文化方面、意识形态领域为牛角岭村迎来了一次文化振兴的丰收,鼓舞着牛角岭村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增强认同、增强自信,凝聚起克难攻坚、奋勇直前的强大思想动力。

牛角岭村积极开发利用反映本村文化特色的活动,保护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扩大团队人数,侧重吸收中小学生学习曲剧,使曲剧得以传承;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引导村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切实增强村民的自立、竞争、效率和民主法制意识。

文化舞动牛角岭,乡村振兴亮点多。昔日的偏僻山村,华丽转身为汝州的明星村、先进村。牛角岭村先后被授予“汝州市一星级党支部”“汝州市星级党支部优秀村”“汝州市一星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汝州市人居环境改善二星级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多项荣誉。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青山绿水环境美,乡村整洁农家美,乡风文明幸福美,文化振兴和谐美。牛角岭村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使牛角岭村正在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化旅游家乡美的特色乡村。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