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栋梁 贫屋生孝子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9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2-09

寒门出栋梁 贫屋生孝子

汝州明代乡贤滕昭勤廉孝贤遗事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尚自昌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滕昭(1421—1480),明代汝州举人,太学生,兵部左侍郎致仕。死后祀汝学乡贤祠,后建滕公祠堂专祀。乡贤祠记:其秉心正大,操行高古。致君泽民,兴利除害,有禆治道之大者。滕公祠记:公凤裁在台院,事业在边陲,德泽在吴闽,勤劳在漕运,模范在乡邑。

我市发行的《历史名人》明信片


少孤家贫勤学入仕


滕昭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滕霄,官至四品,任湖广黄州知府18年。父亲为官清廉,家无余财。滕霄虽偏爱小儿滕昭,但对儿子要求严格,滕昭自幼没有享受到官宦子弟的奢华生活。滕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已到“家无儋石之储”的贫困境地。

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从小对滕昭严加管束。滕霄死后,靠纺线织布维持家计,亲教滕昭读书习字,鼓励他好好读书,以继承父志。年甫成童,送州学学习。窘迫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生活节俭、不事奢华的淳朴习性。

滕昭自幼聪明,饱读家藏诗书,诗、文、书法俱佳。明正统二年(1437)考中秀才,正统五年,赴汴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年19岁。第二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进士考试未中,因“气岸魁伟、文学赅博”被选入太学学习,业成留朝廷任职。

滕昭任职京城,按制可接母亲到官府居住。母亲程氏本不打算去京,但怕滕昭为官腐化,就来到京城。


监察陕晋褒奖分明


1453年,滕昭被吏部推荐为陕西道监察御史(七品官职),代表朝廷巡察陕西、山西等省的军政管理和官员的业绩。赴任前母亲告诫滕昭:“尔父居官,始终廉洁。尔任风宪(监察御史),尤当加慎。况吾平生不喜华靡,勿以我故而较丰。”

滕昭走遍陕西、山西,明察暗访,不吃请,不收礼,按程序对官员认真考核,实事求是地撰写考核鉴定,褒奖分明,被考核的官员皆服,受到陕、晋官民的一致好评,认为这是朝廷对两省最公平、公正的一次考核。消息传到中央,明代宗朱祁钰大悦,在朝会上对滕昭大加赞赏,要求监察人员当以滕昭为榜样,尽责履职。


主考顺天考风一新


顺天府(今北京市)在天子脚下,历年乡试总出问题,让明代宗非常头疼。1456年8月,是顺天府三年一度的乡试,明代宗亲点滕昭监督顺天乡试,并召见滕昭和另一名主考官刘文介,要求二人严格考风,考出顺天的正气,为全国做个榜样。

他和刘文介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互配合,采取多项措施,使许多作弊手段无法起到作用,除去了考场积弊,使一些幻想靠走后门、拉关系、贿赂考官等手段入选的富豪权贵未能如愿,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贫民子弟跃出龙门。顺天府考生认为这是最公平公正的一次乡试。


四川审案名扬京师


天顺二年(1458),四川都指挥司有一起谋杀案,长期不能定案,遇难家属长期住京告状,此案不破,影响西南的稳定。明英宗朱祁镇召开朝会讨论此事,大臣们认为滕昭可担此任。英宗就召见滕昭,命其赴川审讯查办此案。

滕昭领旨后日夜兼程,到四川后立即查阅案宗,到案发现场明察暗访,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升堂审问,一讯定案,双方皆服。

滕昭把案件办理结果上报朝廷后,英宗非常高兴,称滕昭办事有力,堪当国家大任,遂命滕昭从四川巡按福建。

滕昭赴福建后,一如既往,很快办完公务回京交旨,回都察院任职。英宗认为都察院御史中数滕昭最为老成,遂下旨破格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


母死回乡守墓尽孝


天顺六年(1462)十一月二十二日,滕昭母亲忽患重病,滕昭急忙赶回家中,医生守在身边,母亲已奄奄一息。见滕昭回来,母亲打起精神告诉滕昭:“汝能尽忠报国,不坠家声,我死也瞑目。”说完闭上了眼睛。

母亲死后,滕昭向朝廷告假丁忧,在京城为母亲买了棺材,雇两辆马车,带着妻儿老小,载着母亲的灵柩,行程半个多月回到汝州老家,为母亲守孝。回乡后将母亲放在家中正堂守候,接受亲友吊唁。天顺七年三月初七,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祖坟。滕昭则在墓边打了草棚居住,昼夜与母亲相伴,至三年孝满。


经略辽东晋都御史


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东北边防吃紧。一天晚上,宪宗皇帝梦见皇宫墙将倒,吓出一身冷汗,突然一人破门而入独力挺之,宫墙复起。第二天宪宗上朝讲起此事,大臣们认为挺墙之人一定是治国的重臣。说起梦中人的相貌,朝臣都认为是滕昭。

此时滕昭守孝已满,正准备销假复职,接到宪宗500里加急诏书后立即还朝。滕昭还朝后拜见宪宗,宪宗端详一番果然如梦中所见之人,心里非常高兴,就诏令滕昭任辽东巡抚,负责管理整顿辽东边防事务。

滕昭到辽东任职后,发现粮食储备不足,城防需要加固,就一面上疏朝廷拨款储备粮草、加固城防,一面命令部队加强巡逻和训练,要求烽火台值守人员日夜坚守岗位,违者严惩。他每天和普通士兵一样参加训练,大大鼓舞了将士的士气,并再三告诫将士,遇事要小心应对,不要主动挑事。他重视提拔基层的年轻将领,经他推荐提拔的将领后来在抗清战争中均表现突出,为保卫边防立了大功。对地方治理,他深入调查了解百姓疾苦,严惩地方贪官,铁腕打击恶势力。

他任辽东巡抚的两年,军队士气旺盛,百姓安居乐业,军民关系良好。清军对他的做法也十分敬畏,不敢轻举妄动,边境相安无事。成化二年,明宪宗因念滕昭久居边关,政绩卓著,调回京城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都御史原杰副手,总督漕运兼淮阳巡抚。

他调离辽东回京城时,将士和百姓拦轿挽留,送行的人多得堵塞了道路。《辽东志》这样对他评价:“滕昭,河南汝州人,气岸魁伟,文学赅博。成化初巡抚辽东,经略要害,申饬将卒。完城郭,缮甲兵,谨烽堠,边人安之。前所举荐者多以勋名显著,还朝之日军校士人,攀留遮道无不洒泣。”


制长运法改革漕运


禄粮、漕粮皆为京、边军饷。明初曾设漕运使,后又建立粮长制度,负责漕粮的征收和解运,称“民收民解”。1424年以漕运总兵官取代漕运使,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各地漕粮就近运交淮、徐、临、德四仓,由运军分段接运至通州、北京,每年转运四次,又称转运法。宣德年间,平江伯陈瑄议定漕粮兑运法,与以前之漕粮支运法参行。“支运法”指民将粮运至淮安、徐州、监临清、德州水边四仓,交收运官分派官军转运于通州、天津二仓,往返经年,民多受累。

滕昭在总督漕运时,发现运输手续复杂,管理混乱,官员虐待漕卒事件经常发生,甚至虐待至死。他通过调查和多方征求意见,制订了“长运法”,报朝廷批准实施。“长运法”简化运输手续,减轻了百姓负担,节省了时间,同时也避免官员虐待漕卒的事件发生,因此“兵民皆得苏息”。滕昭因督办漕运有功,还京城任都察院理院事。


福建救灾设县归化


1470年,全国各地发生灾害。福建尤因外受倭寇侵扰,内有农民不断起义,天灾人祸更重。朝廷派大臣到各地赈灾,因滕昭曾巡按福建,对那里情况熟悉,就任命滕昭为福建巡抚,总揽军务。福建百姓闻清官滕昭来闽,如获父母,夹道欢迎。滕昭到福建后查看灾情,打开官仓赈济灾民,并将贪官绳之以法。

闽西有个叫紫云台的地方,地势险要,境域属“两郡四邑裔土”(汀州、延平两府,清流、宁化、沙县、永安四县的边地),是个四不管的地方。1448年,邓茂七曾在这里聚众起义,各地响应,起义军占领福建省20余个县城,波及粤赣两省。明朝廷两次调兵入闽镇压,起义军失败,邓茂七阵亡。之后不断有人在这里聚集造反,官民深受其害。

滕昭认为这种容易出乱子的地方,单凭优势兵力镇压,终究不是长治久安之法。要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是在那里设县,建立县、乡管理机构,这样既可以把对百姓的教化工作经常化,出了乱事又有县管武装可以调用。因此,在平定叛乱后,他向朝廷上书,在四县之间设县管理。朝廷同意后,划清流、宁化、将乐、沙县部分地区设归化县,即现在的长汀县。


巡抚南畿设县靖江


福建救灾尚未还朝,又接到巡抚南畿(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一带)的诏书,滕昭马不停蹄北上巡查,时至明成化七年(1471)。

位于长江南岸的常州府辖无锡、武进、宜兴、江阴四县,但江阴治下一个叫马驮沙的大镇却在江北,似为江北扬州府的辖地。马驮沙为长江入海口隆起的一块块沙洲,三国时为孙权的牧马场。宋代沙洲合为大洲,适应人们居住,人口逐渐增多。明代人口密集,已成大镇,由于历史原因却被隔江的江阴县管辖。官民凡事都要过江向江阴官方汇报和办理,很不方便。

滕昭了解马驮沙的历史和现状后,奏请将马驮沙从江阴分出另立县治。他的理由是,马驮沙这地方,凡事都要过江向江阴官方汇报,很不方便。这里的人口增加很快,已达到设县的数量,而且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田赋税收高于扬州。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处金陵(南京)下游,是抗击海上入侵的门户地段,设县可成为捍卫金陵安全的重镇。

1471年十一月,滕昭奏本获准,成化帝同意设县。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赐名靖江,仍归常州府辖。靖江后来不仅在抗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代鸦片战争中还成为抗英的重镇。


升汝州直隶改豫府格局


1471年,因滕昭政绩卓著,升为兵部右侍郎,两年后升为左侍郎,领受正二品俸禄。

我国在地方管理上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一直延续到元代,唐宋虽设道、路,但只是个地域区划,没有办公场所,实际也是两级管理。元代时,实行行省制度,省下设府,府下设州、县。州是介于府和县的地方政府机构,不辖县的叫小州,实际就是一个县。辖县的州叫大州,级别略高于县,实际地方实行的是省、府、县三级管理。州夹在府县之间,成为不上不下似多余的一级政府。明承元制,在运行中已发现在府下设州的弊端,南方开始把不辖县的州降为县,将辖县的州直接隶属省管,叫直隶州,地位等同府。

明初河南设七府,分别是开封、河南、汝宁、南阳、怀庆、卫辉、彰德,各府辖州县很不平衡,其中开封府面积最大,辖17个县和5个州,5个州又辖15个县,加上州所在的县实际辖县37个;其次是南阳府,辖6县3州共17县;怀庆府和卫辉府均不辖州,仅辖6个县。南阳下辖的汝州从隋代设州到金代600年间一直是州(郡)级建制,是中原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将汝州划归相距近400里的南阳府管辖,实际上失去了中原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发展自然步入低谷。农户缴田粮要送到南阳府,往返近千里,民间流传有“南阳送回(一次)粮,孩子会喊娘”的歌谣。

1475年,滕昭的好友原杰任河南巡抚时,认为汝州管辖的宝丰镇太大,遂奏请将宝丰镇升格为县,仍归汝州管辖。在改革元朝以来地方管理不合理的行政区划方面,滕昭与原杰有共同语言。闻讯原杰改宝丰镇为宝丰县的消息,滕昭致信汝州知州宋钦,让他向原杰提出改汝州为省直辖。滕昭也致信原杰,陈述汝州归省直辖的好处和依据。原杰同意以省布政使的名义向朝廷报告,宪宗皇帝驳回了反对意见,同意汝州归河南布政使直辖。公元1476年,汝州从南阳分出,成为河南唯一一个归省直辖的州,名汝州直隶州。同年底在汝州西部设伊阳县,将汝州、鲁山、嵩县交界地的村镇划归伊阳县,汝州管辖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汝州再次成为汝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汝州升为直隶州后,隶属府的11个州有不少提出直隶省辖,均因所在府的反对未能如愿。1514年,开封府所辖的归德州升格为府,辖6县1州共9县,河南形成了八府一州的格局。清初有人提出取消汝州直隶州的建议,朝廷派人调查后认为不妥。1724年田文镜主政河南,在雍正皇帝的支持下,对河南的区划进行了大调整,将郑州、陈州(今周口)、许州、郏州(今三门峡)、光州(今信阳)从所在府中分出由省直辖,形成了8府6直隶州较为合理的格局。


崇文敬贤以文化人


滕昭崇文敬贤,重视以文教化百姓。任福建巡抚时,路过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墓地,专程去拜祭。杨时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和程颐的学生。

1083年程颢调汝州监酒务,其弟程颐一同前往。二人在汝州收徒讲学,留下了如沐春风和程门立雪两则尊师重教的成语。程颢在汝州工作3年,汝州成为全国新儒学的圣地,对汝州教育影响至今。明代汝州在州城中大街建二程祠和二程书院,以二程精神鼓励汝州学子。滕昭曾在二程书院就读,如沐春风和程门立雪的故事一直是激励他进取的坐标。

杨时作为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一直是他敬仰的圣人。滕昭在拜祭杨时墓时,正逢墓地修缮,他不仅捐薪资助,还应请写下了“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几个大字,落款是巡按御史滕昭。墓碑高105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这块碑如今仍竖在杨时的墓前,与墓地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1012~1067),福建仙游人。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勤政廉明,直言敢谏。蔡襄任泉州知州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有重要作用。他工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生平著述甚富,后人辑有《蔡襄全集》。北宋庆历三年(1043),仁宗实行新政,命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在三人的推荐下,仁宗任命直言敢谏的蔡襄为知谏院,时称“四相”“四监”,朝堂一派新气象。但改革因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失败,庆历五年(1045),王素(字仲仪)由天章阁待制(三品)降为汝州知州,蔡襄也调至福州,王素与蔡襄时常寄诗互励。蔡襄的《寄答汝州王仲仪待制》:“汝水闽山道路长,行邮时复寄新章。谏垣笑别三年近,病枕魂飞万里强。烈火未应焚玉石,埋轮曾是问豺狼。主恩未报头生白,羞见龙泉百炼钢。”在当时影响很大。不久二人再得重用。蔡襄在治平四年(1067)卒于家中,墓地选在仙游县枫亭镇埔头村。成化元年(1465),滕昭任福建巡抚,专程到蔡襄的故乡祭拜。闻蔡襄对家乡的贡献,甚为感动,认为当以蔡襄为镜,就组织并带头捐款,为蔡襄修墓、建祠、立碑。1998年,海内外宗亲集资复修,并于墓前两侧增建碑廊等。1961年,福建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滕昭守孝和晚年归乡养老期间,便装简从,为汝州文化建设东奔西忙。风穴寺修缮,他积极捐款并参与策划、筹资活动。岘山寺修缮,他闻讯后积极参与。风穴寺和岘山都留有他的诗篇。


致仕还乡回归平民


明宪宗晚年对大臣不信任,把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太监当亲信,常常派出太监监视大臣们的行动。由于太监汪直聪明伶俐,明宪宗就派他主持特务机构西厂,汪直出马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扳倒南京镇监覃力朋。

此后,汪直屡兴大狱,引起大臣们的不满。大学士商辂与万安、刘珝、刘吉等上奏其扰乱朝政,要求杀掉汪直。在群臣的压力下,明宪宗不得不稍稍压制汪直的权力。但不久之后又恢复如初。

汪直从此与百官势不两立。他首先从有宿怨的兵部尚书项忠下手,让言官郭镗、冯贯告发项忠违法。项忠遂被免职,牵连兵部侍郎滕昭、程万里,以前告发汪直的大学士商辂,左都御史李宾,尚书董方、薛远及等数十人均被罢黜。这年是成化十三年,滕昭56岁。

面对突来横祸,滕昭从容收拾行装,回老家种田。滕昭回到汝州,乡人热情欢迎这位为汝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功臣。归乡后,滕昭在家安心种田教子,从不议论朝政的得失,更不谈自己的冤屈。村里有红白大事,他有忙必帮。州县有公益善事,他积极参与。与家乡老人登山观景、锻炼身体,进寺赴庙参与保护文物古迹。汪直暗中派人监视滕昭,没发现滕昭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言行。皇帝对滕昭无怨无悔的做法和豁达的品格也格外敬重,准备重新启用。


一生如歌贤名流芳


成化十六年四月十日滕昭病逝,宪宗皇帝闻讯非常悲痛,派内侍赴汝州宣谕,在其家中设灵堂祭奠,由礼部安排丧事,选择吉日安葬。兵部、都察院、布政使司均派官员为滕昭送行。滕昭安葬之日,汝州四县官民成群结队来为其送行,送行队伍从墓地连到州城。

滕昭葬在城北洗耳河西岸的祖茔杏园坡,墓园由礼部设奉祀生管理,由滕昭后裔俊秀的子孙充补。

1504年,河北进士王雄来汝任知州,在乡绅的推荐下,将滕昭增祀学宫名贤祠中,神位题:“国朝正议大夫兵部左侍郎滕公”。

1519年,山东进士张崇德任汝州知州,兴学宫、创书院,除强植弱,诚心爱民,汝州出现政通人和的局面。1520年是滕昭逝世40周年,张崇德决定在汝州建造滕公祠堂纪念。官民闻讯后无不赞同,纷纷捐钱捐物。第二年正月,滕公祠在城隍庙东选址择吉日动土,二月二十五日告竣。祠堂坐北向南,拜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大门,四周有围墙,成为汝州一景。为保证祠堂的香火之资,还将城壕地定为祠产。

后来,滕昭墓地被破坏,所幸其祖父滕兴墓得以保留,墓前有明成化五年滕昭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时,明宪宗皇帝对滕昭的祖父滕兴及祖母滕陈氏赠封的圣旨碑一通。圣旨碑气势宏伟,结构紧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为蟠龙,碑座为龟趺,是按五品以上官员的规格刻制的。碑质为上等青石,完好如初。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