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家住米庙镇枣树庙村的潘金章,整个下午,他几乎没有休息一刻,不停地在他的牛厂忙碌着储备过冬草料。
枣树庙村位于米庙镇的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山区村,靠山吃山的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特别不易。今年44岁的潘金章,由于他的母亲患有大病,医疗支出较大,加上家里上大学和小学6年级的子女,家庭生活困难。2015年底,潘金章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市农业农村局驻枣树庙村工作队多次到潘金章家上门走访。“我们去找他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励他要通过自力更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帮他出点子、找出路。”市农业农村局驻枣树庙村第一书记尹龙江介绍说。
在驻村工作队和枣树庙村两委的引导帮扶下,潘金章开始种植油菜、小杂粮、烟叶等经济作物,又当起了枣树庙村夜间巡逻员。2017年9月,他还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发展起了自己的养猪场。“那时养的也不多,最多的时候也就100多头,不过养猪受行情影响很大,这两年养猪虽然没挣到大钱,但日子上还算过得去。”潘金章说。经过自己一年多的努力,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2017年,潘金章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实现了有产业有收入的脱贫目标。
“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现在我家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干活也越干越有劲儿。”如今,几年前的贫困户潘金章已成为枣树庙村脱贫致富的优秀典型。
2018年5月,致富后的潘金章还主动向组织靠拢,他参与竞选枣树庙村委员,并担任了枣树庙村的扶贫专干,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开展走访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了解贫困户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帮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
2018年9月,潘金章主动要求自己成为分类管理户,不再享受市级分红类政策。“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补贴只会越来越懒,只要肯干,不管谁家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潘金章感慨地说。
2019年10月,潘金章利用无息贷款3万元,又向亲朋好友借了一部分钱,投资近10万元,将原来的猪舍改建成牛棚,新建一个清除池,购买了地磅、铡草机等设备,如今已经养殖肉牛15头,他还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从疾病来说,养猪的疾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养牛,牛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只需管理得当,根本上很少生病。从收益稳定性来说,养猪市场行情常常波动较大,需要踩着点才能赚到钱,而养牛的市场行情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只需养殖的牛不生病,不死亡,收益很稳定,基本上是不会赔钱的。”潘金章说,山区村与平原村相比优势不明显,但是山区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他要想方设法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让养殖业成为枣树庙村的支柱产业。
谈及今后的打算,潘金章不假思索地说:“枣树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265人,现已脱贫77户、260人,未脱贫户3户、5人。虽然大部分群众都超过了脱贫线,但是离奔向小康的道路还有一段距离,我作为村里的扶贫专干,自己脱贫了还不能算脱贫,我还要带领更多的贫困户和我一起致富奔小康。”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