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与汝州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7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1-07

女娲与汝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汝州厚重的女娲文化

(一)汝州是女娲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1、汝州是女娲的封地

女娲被后人尊为“三皇”之一,其主要功绩有造人和补天,以及“后承伏羲制度,始作笙簧”等。目前,由于上古先人四处迁徙、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女娲神话在我国很多地方广泛流传。有关女娲信仰的起源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是以芮逸夫、常任霞、闻一多等学者为代表的“南方说”,与南方说不同意见的是以茅盾先生提出的“北方说”,他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认为女娲神话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状况及思想观念。以张振犁教授为首的“中原神话调查组”,自1977年以来,对中原地区(主要是河南省)包括女娲神话在内的中国古典神话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女娲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诸多专家、学者参阅大量典籍和对历史遗存进行考察后认为,中年后的女娲从西北地区迁入中原地带,汝州是女娲的封地、主要活动地,也是女娲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世本·氏姓篇》(张穉稡集补注本)载:“女氏,天皇封弟于女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晋有女宽,皆其后也。《陆贾新语》”

天皇指伏羲,弟指女弟即“妹妹”,“女水之阳”即指汝水的北面。

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秀美的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北汝河,又称“汝河”,历史悠久,为古汝水上游演变而来。

据《水经注》记载:“女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

汝州古称梁县,今流经汝州境内的北汝河古时称为女水,后为“汝水”。

由此可见,“女水之阳”当属今河南汝州,而汝州是女娲的封地。

20世纪30年代,湖南有人盗掘文物,盗出了战国时期楚国帛书三卷,如此珍贵文物,被愚蠢的盗贼卖给了美国人。此三卷帛书虽至今没能全部破译出来,但开篇首两行可以看出伏羲、女娲与汝水同时出现。尤其“居汝水测风雨”印证了“世本”中“伏羲封弟娲于汝水之阳”的记载。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女娲曾在此居住,女水、汝水也因女娲在此居住而得名。(见郭鸿志《三皇五帝与大洪水》及《重走三皇五帝路》)

2、汝州地名源于女娲

汝州因汝水而得名。汝州之名,始称汝海、汝坟。追本溯源,它之所以皆以“女”字冠名,盖因女娲氏族长期栖居而得名。

“汝水”古称“女水”。汝字从水从女,“女”可读nü,亦可读r u。《说文》释女曰:“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尼吕切。”释汝:“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太平御览》卷六三引《春秋说题辞》云:“汝出猛山,汝之为言女也。宋均注:女,取其生育也”。这里已经指明了“汝”起初说的是“女”,也可以指汝水是生育人类的母亲河,是远古时期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印痕。

汝州地域上古时期,称“汝海”。据道光《直隶汝州全志》知州白明义序曰:“汝域据中州之胜,分少室之灵。山则斗拱星罗,崆峒挺秀;水则襟滍带扈,汝海朝宗……”如上文字,从中点明汝水之域古时称为汝海。明万历《汝州志》卷一,知州方应选曰:“汝,旧号汝海,当尧水时,茫茫巨浸,乌睹汝坟哉?自禹凿伊阙(洛阳龙门)決使入河,始成大陆……”以上志书,皆言汝州古称“汝海”。

舜帝为政时,命禹治理洪水,凿山伊阙,龙门为开,导汝海之水注入大河,汝川始为陆地。然则,海底不平,高丘出露,其地始称“汝坟”。

关于“汝海”地名之称谓,在古代诗文中不乏其例:“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东。”(李白)“木不雕镌土不彤,台无层槛屋无重,背依汝海三三曲,面对乔嵩六六峰。”

关于汝坟地名之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国风。周南。汝坟》中云:“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据明正德《汝州志》卷七《周诗》释《汝坟》云:“是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率商之叛国以事纣。故汝坟之人犹以文王之劳,既如此而王室之政方酷烈而未己。”

汝州的地名源于女娲,在汝州关于女娲的传说、遗迹、风俗也广泛和普遍存在。其中汝州风穴山和三山寨也有女娲生活过的遗迹。

(二)汝州是女娲活动的重要区域

天皇伏羲之所以要把古老的两山一川之地封给妹妹(也是妻子)女娲,主要原因是远古时期汝州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高温暖湿气候,成了祖先首选的佳地。

原中科院资深院士、兼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负责人,地质、古人类考古专家贾兰坡,中科院地球与地质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周昆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蔡全法等人,他们一致认为,13000年前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后,华北包括黄河中游和淮河支流的汝河、颍河中上游地区,成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到了8000-2500年前,当时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很多。这样,在嵩山南部的汝河、颍河上游地区,形成了一个文化核心区,之后便成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区之一。

除了《世本》和“楚帛书”的记载外,能证明汝州故地是女娲故地的实例还有很多。汝州的风穴山即在古汝海的北岸(汝水之阳),据郭鸿志先生考证,正因为风姓的女娲在此穴居,所以此山称为“风穴山”。风穴山上的白云禅寺被人称为风穴寺也正为此。但风穴寺在唐开元年前是女娲庙(风姨宫),是后人在女娲所居的石穴建起的祭祀女娲的庙院。唐开元后期至大中年间才被佛教强占为寺。这在明清《汝州志》和《风穴志》中都有明确讲述。风穴山前西起夏店东至焦村至今仍存的36条大冲沟和汝河南的湖浪山(古汝坟、滕墳)证明了女娲时期的大洪水史实。三山寨三座山头分别建伏羲庙、女娲宫、九姑庙,也可说明女娲的领地延及女水两岸,其后裔曾长期在这一带聚居繁衍的历史。

在汝水北岸的汝州市大峪镇,有许多女娲生活的文化遗迹和传说。主要集中在与登封市相邻的天熊山、与禹州市相邻的大熊山和流经山下焦村镇、纸坊镇的黄涧河流域的核心区域。另外还有大峪镇西部老婆寨、玉皇山和山下米庙、骑岭直达夏店、庙下、寄料一带,所有乡镇都有祭祀女娲的庙宇———娘娘庙,奶奶庙、老母庙。

(三)女娲文化对汝瓷文化的影响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从冶炼和煅烧的角度来分析,炼五色石补天是女娲氏族时期制陶或冶炼情况的反映。由于金属冶炼出现的年代相对比较晚,炼五色石不可能是炼青铜等金属,而石与陶的属性相对金属来说更加接近。因此女娲炼石反映的是原始先民制陶的情形。

经过大洪水死里逃生的伏羲女娲长大后“兄妹相婚”,聪明的女娲抟土捏泥人摆在野外土台或大石祭台上,祈祷上天保佑她多生儿女。那时雨多,泥人被雨淋坏不吉利,女娲便把泥人炼成陶人,受此启发,陶器也从此产生了。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女娲发现青石经过煅烧发红后遇水便成了“石灰”,用石灰掺砂勾抹洞穴漏雨的裂缝比泥管用,于是烧石灰补天漏也成了生活经验,“炼石补天”也就成为女娲的一大发明。

中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一万年之久,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开始了定居生活,盛水、蓄物等日常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陶器的发明。中国陶器的分布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汝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所辖地域周围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蜡石、萤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而且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汝州自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灿烂的制陶艺术,烧制出了独特的陶器制品———汝陶。

原始社会制造的汝陶制品,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这从槐树尹遗址的发掘中可以得到印证。槐树尹遗址位于汝州市洗耳河街道办事处槐树尹村,属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掘的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其中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更少,泥质红陶多加碳质。陶质细腻,均为手制,多采用泥条盘筑法。个别器物内部可明显看到泥条痕迹,制成陶坯后,外部再加修打磨。器底较厚,并无修削,器壁较薄,但不均匀。烧制火候较低,陶器质地疏松,刚出土的陶片,用力搓捻即成粉状。采集到的遗物标本多为陶片,有三足钵,深腹罐,高领罐等,器表绝大部分为素面,部分经磨光,有纹饰的很少,常见于夹砂陶器,有蓖点纹、划线和附加乳钉纹。此时生产的汝陶制品,生产工艺较简单,缺乏艺术性。

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时期,汝陶产品的品种有所增加,已出现了简单的黑陶和灰陶制品。该时期的汝陶以中山寨遗址的遗存为代表。中山寨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镇中山寨村,该遗址发掘的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汝陶品质特征。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出现了以彩陶为特点的“彩陶文化”,使汝陶文化达到最为繁荣时期。在该时期的神德宫遗址(位于汝州市焦村镇安沟村)中,发掘出的汝陶器物从造型和烧制水平上都较以前有较大进步。汝陶器以泥质红陶为多,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红陶纹饰有线纹和彩绘,素面较多;夹砂红陶砂粒粗大,陶土较纯,质地较硬。器物为手制和轮制,器表多数有陶拍印迹和刮削的痕迹。在器物肩、腹部饰附加堆纹,但很少见。器物的纹饰比较单纯。器形有泥质红陶尖底瓶、红陶缸、红陶直口折腹平底钵、彩陶盆、折腹罐、罐形鼎等。

仰韶文化时期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出现,成为汝陶艺术的代表作,把汝陶艺术推向最为鼎盛时期。该彩陶缸出土于距今6000年的闫村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镇闫村),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公分、口径32.7公分、底径19.5公分,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在这件砂质红陶缸的腹部一侧,画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彩陶画,从内容上看,这副彩陶绘画可分为两组:一组为鹳叼鱼,一组为带柄的石斧。鹳形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嘴下叼一条大鱼,形态逼真,古朴优美。石斧捆绑在一个竖立的木棒上,木棒上有四个圆孔,用以穿绳固定石斧。木棒中部有x形符号,握柄处用尖状器刻画出绳索花纹。这就是堪称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绘画水平最高代表的———“鹳鱼石斧图”。2003年国务院公布了64件不可移动的国宝级文物,鹳鱼石斧彩陶缸名列第一,为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被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到了距今约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汝陶艺术继彩陶之后又出现了一伟大创造发明———黑陶。该时期的汝陶艺术主要反映在属仰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的大张遗址(位于汝州市陵头乡大张村)中,该遗址中出土的汝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黑陶。红陶陶土较纯净,夹砂陶质地较次之。彩陶均为残片。灰陶和黑灰的陶土似经淘洗,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有条纹、细绳纹等。器物有折腹缸、彩陶盆、大口红陶缸等,器物分手制和轮制两种。器物质地坚硬和采用轮制方法制造,是该时期汝陶器的进步之处,也是父系社会阶段汝陶艺术的特点。

在同属龙山文化的煤山遗址(位于汝州市煤山办事处),发掘出了完整的陶灶,陶灶质地坚硬,设计科学,有两个风道,可以看出此时的制陶技术已臻完善。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汝陶艺术的影响也相当深远。汝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汉代人重视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在汝州城北的张庄汉墓群中,发掘出了汉代常见的陶壶、陶仓、陶奁、折腹罐、陶灶、陶甑等,有些器物表面尚施有一层绿釉,釉烧成温度约在950℃-1000℃之间,为低温釉。这些汝陶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也可以算作由陶器到瓷器的一个过度类型。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唐、宋时期,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汝陶器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汝瓷。汝瓷在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当时,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足见汝瓷之弥足珍贵。

从汝陶到汝瓷,代表了汝州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两个阶段,共同见证了汝州历史的源远流长。纵观汝陶历史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综上所述,汝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女娲文化哺育了汝瓷———这个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汝瓷的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女娲文化在汝州数千年来的积淀,因此女娲文化对汝瓷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女娲文化在汝州的传承

1、风穴山

汝州有座中原名刹,人们习惯地称为风穴寺。为什么叫风穴寺呢?据郭鸿志先生研究考证,寺名来自山名,风穴寺所在之处的山古时称风穴山,而风穴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风姓女娲曾在位于汝水北边的此山山腰处穴居而得名。

2、三山寨

汝州小屯镇境内三山寨,因三座主峰呈几乎等边三角形坐落故名。又因三座山峰相距均约三里又称三里寨。三座山峰相连还有四座小山峰,中间是一块三百多亩的盆地,恰似一朵七瓣莲花,又有人称莲花山。

郭鸿志先生在《河南汝州三山寨女娲宫》一文里阐述,三山寨东峰顶上原为太清宫,早年敬的是始祖伏羲。明嘉靖年重修时,人们把“始祖”误作“祖师”。西峰顶上是神清宫,神宫早废,上边原是九姑庙,若问九姑是谁,没有人说清。在河南淮阳有民间传说,女娲中年以后离开宛丘西行了,而女娲的小女儿挑着担子去寻找母亲。汝州的民间传说,女娲中年时从陈州云游到汝州,看三山之地势如莲花,便落户在这里,建立了新的部落,当地人称女娲为陈州奶奶。直到去世后,传位给了小女儿。郭鸿志先生结合三山寨遗迹与当地传说,推断当年女娲的第九个女儿称九姑,女娲在世时,小女儿九姑是她“观测风雨”演八卦推易理创玄学的助手,女娲去世后,九姑接替她为首领成了新一代女娲。新女娲仍要选拔氏族内聪明的女子做她的助手,这个助手就是掌握玄妙之学的“玄女”。这样,九姑的玄学一代代传承下来,九姑玄女也成了九天玄女。因此,以中原为主的全国各地至今遗存很多九姑庙、玄女庙。其实都是女娲小女儿之后裔化身、分身又合身的神庙。三山的中峰,其腰部的庙院是慈清宫,大殿里放的就是女娲,当地人称“奶奶娲庙”,称庙前低洼盆地为“奶奶庙洼”。

3、天熊山

天熊山又名天皇山、女娲寨、小熊山。它背靠嵩岳阳城,南依当时湖泊老南海,远眺汝川即古汝海。这里是女娲生活的大本营。女娲在这里教人造屋养畜、结网捕鱼,初始农耕,实行族外通婚制。同时定姓氏、制笙簧、教人养蚕制衣。

《皇图要览》、《世本》和《纲鉴易知录》等史书都有记载。

山顶西部最高处有女娲的补天台遗迹,上有女娲庙,庙旁有女娲泉,自古为寨内山民所用。

补天台向南延续一岭凤凰岭。岭上一坪凤凰坪,也叫封王坪。这里是女娲部族造屋群居的主要生活区。伏羲去世后,中原各部落首领在这个坪上,推选女娲为统领中原的“女皇”(首领),坪中有封王台和女娲书画台。书画台,也叫伏羲八卦台,传说伏羲女娲曾经在这里画八卦、造六书、初创文字,附近有毛(笔)岭和笔架山。老南海西南岸有伏羲女娲的“皇印”山。

由于伏羲女娲姓风,东寨门南下一山岭,叫风王岭。岭中数洞叫风王洞。这里金矿石、铁矿石储量大,民间传说是羲娲二祖留给后代的“金山”。汉代志书称:古时阳城曾在此山设置炼金、铸铁督察官。岭旁过风口有两尊四丈高的石人,呈手拉手状。相传是伏羲女娲滚石相合成夫妻的证婚石。二石人间一石洞,是二祖的“洞房”。

天熊山前黄涧河畔的老婆地,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河的源头处有个女娲潭,也叫娃娃鱼潭,说是女娲在潭中洗澡时,生了数不尽的娃娃鱼。鱼儿跃出水潭,经日晒变成人,女娲还嘱咐两条大鱼在水中修炼三千年后变为圣人,必须从岭东四十五里的马峪川河洞走出去,有人在那里迎接。三千年后,二鱼真的修炼成圣人,从女娲潭下洞中来到马峪川洞口,果真有二位男女老人在这里等候。二老给二圣取名鲧和大禹(鱼),还送给天书和治水工具。后人称这河叫禹洞河,二山洞叫鲧王洞和禹王洞。还说为大禹他们起名送天书的就是天皇伏羲和人皇女娲的英灵变化的。

天熊山南坡山腰有女娲洞和伏羲洞,曾经南北相通。乾隆《大清一统志》和《登封县志》称:“登封县南三十里小熊山有通往汝州二洞,深不可测。”

4、地母庙街

在汝州市区,有专门供奉女娲的地母庙,因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毁掉,目前仍有地母庙街为佐证。(汝州市文联供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