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玫瑰”花更红要闻简报业务研讨促业务提升简 讯图片新闻永乐街上治乱象街头巷尾身边事张献:一个知足的老兵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59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10-14

张献:一个知足的老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战场上那么多战士都牺牲了,他们什么也没有,我能有一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增加负担。”一个老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说这话的叫张献,1929年12月生,王寨乡孙庄村人,1949年3月参加工作,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年90岁的张献老人精神矍铄,除了听力稍微弱了点外,眼睛不花,日常学习、生活起居完全自理,并且还经常到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娱乐活动,日常还在家照看曾孙。

当看到慈眉善目的张献时,你不会想到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老兵。他的一生讨过饭、扛过长工,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部队担任过连长,1991年4月从工人岗位离休,享受副县级待遇,在地方工作岗位上,他要求从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

苦命的独子要参军

他的故事要从旧中国说起。张献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6岁开始跟着家人到处要饭,1946年从南阳市内乡县逃荒到汝州,当时他12岁。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12岁的张献开始给人扛长工,一直到16岁。这期间,他的哥哥10岁时得了盲肠炎因少医无药就没救活,他姐姐15岁时也因病不治而亡。而他的父亲也在他出生前不久亡故。作为一个遗腹子,作为一个三兄妹中唯一活下来的孩子,他是在母亲和奶奶的含辛茹苦中艰难长大的。

1944年11月,临汝县抗日县政府成立,1947年11月临汝县第一次解放后,很快组建了县大队,后改为独立团(均为现役军人),十个区全部成立了区干队(由民兵组成)。

得知解放军征兵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和家中独苗的张献本可以不用当兵,但他抱着翻身干革命解放全中国的强烈愿望,在母亲的支持下,1949年3月义无反顾地入伍干革命(自第四区干队入伍后到县大队)。“其实当时干革命也没想太多,就是为了能吃饱饭,为了让全国人民不用再出去要饭吃。”张献回忆说。

参军后,张献先后参加了临汝县南北山剿匪,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因作战勇敢获河南省政府颁发剿匪胜利纪念章一枚。

深入虎穴去剿匪

1950年,部队南下经湖南到广西参加大瑶山剿匪,张献和他的战友们作为先遣队在未知山中形势的情况下走进了大瑶山。

“走进去容易,但是再想出来就难了。”张献说,“当时我们部队流行一句话,当兵宁去打大仗,也不去剿匪。”

据张献回忆,当时大瑶山的匪患非常严重,有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有当地群众组成的小股势力,更甚的有些村子整村人都是土匪。“我们在明处,敌人在暗处,而且土匪熟悉地理,当地群众又会给他们通风报信,我们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暗算。”张献和战友们进到山里几天了,连一个土匪也没找到,土匪总是在他们到来之前就跑完了,中间还会时不时地放冷枪,给他们的剿匪任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战士们身上带的干粮都吃完了,但也出不了山,他们只能在土匪逃跑的空寨子里捡一些扔掉的芋头来充饥。

“我们有时候一夜能搬28个地方,都没法休息。土匪地理位置熟悉,总是在我们休息时放冷枪。”张献回忆剿匪的艰辛时说。

1951年,在先遣队的前期摸排和宣传下,大部队也进入大瑶山开始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很快,土匪总司令林秋山被抓后,山上的土匪就都投降了。

一身荣耀不当官

1950年张献获中南军政委颁发解放华中南纪念章一枚。1952年所在部队改编后到广西北流县驻防。作为未接受正规教育的连排长,1955年11月,张献在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系统学习一年,并以战术100分、射击95分的成绩毕业。

张献从干部学校毕业后,指导员问他想去哪里,当时有两个地方可以选,一个是新疆,一个是朝鲜。张献回答说:“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6年12月,张献作为志愿军第二梯队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线388高地参加了攻势坑道的修筑。此间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生产助理员等职务,还被金日成接见,受团通令嘉奖,并获全军和平纪念章一枚。1958年,张献随军撤回到东北,驻防辽宁开原11年。

1969年,张献转业回到家乡。虽在部队立过功、任过连长并在军校接受系统教育,但张献从不居功自傲,特别是复员回乡后,他以自己文化水平低为由不当干部。1970年被分配到汝阳小店钢厂,期间领导多次找他谈话让他担任干部职务,都被他拒绝了。这一干就是10年,1980年张献回到汝州,县领导希望他能担任东二干领导职务,也被张献拒绝了。后来,张献被分配到汝州煤炭公司工作,在这里又干了10年,期间没有担任过任何领导职务。

1980年上级下文张献恢复19级干部待遇,1982年调整为享受18级副县级干部待遇。1991年4月光荣离休。

张献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兵。他做人低调,为人正直,教育子女严格。虽有三女一子,但他从没有因子女或个人的私事向组织提过要求。提起往事,他常说:“很多战友们已为国捐躯,甚至不少同志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国家对我已经很照顾了,我很知足,感谢党和政府,不想再给组织添麻烦。”

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乐义 通讯员 岳志恒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