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村的来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句赏析(五)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四、中共临汝地委和中共临汝县委的建立三、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汝州地下党员的革命活动·人物介绍·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4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9-21

中共党组织在汝州的建立与发展(二)

四、中共临汝地委和中共临汝县委的建立三、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汝州地下党员的革命活动·人物介绍·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及中共河南省委等上级领导机关,多次派共产党员来汝州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10月,中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派中共党员王象乾到汝州、鲁山组织抗日武装。王象乾先到鲁山,见到旧友王复初,秘密串联组织抗日武装人员。11月,王象乾到汝州,见其同乡、国民党临汝团管区少校部员杨福堂,并经杨福堂介绍,结识了团管区上尉办事员韩润甫。此后,经杨福堂从中介绍,王象乾参加了临汝县在乡军官训练团。经过几个月的秘密活动,王象乾在汝州、鲁山两地秘密串联抗日力量2000余人。

1938年1月,王象乾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请求把汝州、鲁山两县已经串连的抗日武装人员组织起来调往抗日前线,参加敌后抗战。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吴云甫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指示:“已经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暂时隐蔽,待战争波及到临汝、鲁山时,再就地起来抗战。”同时,批准王象乾到延安抗大学习,派雷鸣以《解放日报》《行都日报》记者的身份,到豫西接替王象乾的工作。于是,王象乾与雷鸣同返豫西,面见王复初、杨福堂,交接了关系。后来,雷鸣通过杨福堂、韩润甫,在临汝县各中学接触学生,了解进步青年,动员青年学生胡克慎、毕澄溪、毕金溪、刘仁明、范景明、王恩众、王化宇、刘桂林、韩润甫、马云涛等10余人到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8月,雷鸣调到竹沟新四军留守处工作,在延安抗大学习的王象乾又被派回汝州、鲁山一带开展党的工作,继续巩固已经串联起来的抗日武装力量。

洛阳师范学生杜善行,1938年1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豫西特委负责人吴芝圃委派,回老家临汝县开展党的工作。杜善行回临汝县后,在纸坊乡留王店小学教书期间,发展王朝栋、于书策为中共党员。同年4月,杜继甫在洛宁县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吴芝圃决定派回临汝县开展党的工作。杜继甫回原籍小屯镇李湾村,先后发展杜聚扬、杜波、马全、杜聚才、王瑞林为中共党员。这些党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传播马列主义,秘密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为了坚持中原抗战,加强党对中原敌后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1938年11月,刘少奇奉中共中央命令,从延安南下去河南确山竹沟镇,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工作。南下途中,1938年12月,在八路军渑池兵站停留期间,他代表中共中央中原局,主持召开了中共豫西各地委主要领导参加的“渑池会议”。会上,刘少奇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沦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对豫西地下党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大力发展党员等六条具体意见。刘少奇在会议期间,特别强调建立和扩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反共顽固派。

“渑池会议”结束后,中共豫西省委作出了“豫西地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加强统战工作,积极组织武装,大力发展党组织,注意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开办训练班,训练党员和干部,准备日军进占豫西时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同时决定建立中共临汝地委。豫西省委派在渑池党训班学习的中共汝阳县委书记何启光和参加“渑池会议”的贺崇升,到临汝县组建中共临汝地委和中共临汝县委。

1939年2月下旬,何启光从渑池八路军兵站来到临汝,经组织介绍,住在临汝县城中共地下党员杜善行家。通过杜善行与地下党员王朝栋、杜继甫取得联系,发展李岱为中共党员。接着,在杜善行家建立了中共临汝地委代号信字地委,辖临汝、鲁山、郏县、伊阳、嵩县、宝丰6个县,何启光任地委书记,贺崇升任副书记,王象乾、彦云为委员。同时建立了中共临汝县委,何启光兼任县委书记,王朝栋任组织委员,李岱任宣传委员,杜善行任统战委员,彦云兼任妇女委员,杜继甫为委员。何启光在中共临汝地、县委成立会议上,讲了建立中共临汝地委对豫西抗日救国运动的重要意义,并确定当时的任务是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和刘少奇主持召开的“渑池会议”精神,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一切抗日爱国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开展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掀起抗日斗争高潮。

根据中共豫西省委关于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的指示,中共临汝地委派地委副书记贺崇升、委员王象乾到鲁山开展建党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中共鲁山县工作委员会。地委书记何启光到郏县开辟新的工作范围,建立了中共郏县工作委员会。

中共临汝县委在中共临汝地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的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当时,临汝县国民党团管区少校部员杨福堂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与王象乾早有联系。其弟杨才是临汝县自卫团的一个中队长。为了利用杨福堂兄弟的合法身份,在国民党部队中开展抗日工作和情报收集工作,组织秘密抗日武装,县委研究并经地委和豫西省委批准,发展杨福堂为中共党员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杨福堂入党后不参加具体组织,直接与何启光、王象乾单线联系,不发生横的关系。何启光在庙下小学,通过校长张永汉地下党员,做国民党庙下区长王绍武的工作张与王是朋友关系,加强对县城以西庙下、临汝镇一带政界和教育界的统战工作,团结了不少爱国人士。

1939年上半年,中共临汝县委积极、慎重地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学校,先后在县城、庙下、焦村、留王店、半扎街等地学校,发展党员40余人,全县党员达到49人。根据党员人数的增加和工作需要,在半扎街、庙下街、留王店、焦村建立4个党支部,在汝阳中学、省立陕县高级棉科职业学校(该校1937年迁入汝州办学,学制二年)、李湾村建立3个党小组。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后,在学校和农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1939年底,国民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出笼,在洛阳建立了“劳动营”,豫西的形势日益恶化。中共豫西省委针对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采取了停止发展党员,整顿巩固党组织,实行隐蔽精干,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工作方针。统战工作重点也由做上层工作,转到各县做中下层统战工作,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中共临汝县委在中共临汝地委的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共豫西省委的指示、方针和政策,在党内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党员训练班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整顿支部,审查干部,对党员进行了形势任务和气节教育。对已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干部,调动工作,送往延安或到新四军去,能隐蔽的继续留下,坚持工作。对消极动摇的党员,采取“甩掉”的办法予以清除。

为了提高党员的素质,中共临汝地委和中共临汝县委先后举办多期党员训练班。每期半月时间,参加二三十人。由何启光、贺崇升主持,主要讲党的基本知识、抗日斗争形势、统一战线和游击战争。第一期是在县城中大街杜善行家举办的,学员都是汝州籍的党员。第二期在县城玉带街罗云生家举办,参加学习的是临汝地委管辖的其他县的学员,这些人多数是各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他们学习结束后,都回到原来工作的地方,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斗争。

1940年初,中共临汝县委对已经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将其中一部分送到豫皖苏边区去,不能走的,采取自谋职业的办法就地隐蔽起来。按照豫西省委的决定,何启光、贺崇升先后调豫皖苏边区工作,由王子平王舟平来临汝接替何启光任临汝地委书记兼临汝县委书记,继续领导临汝及周围几个县党的工作。1941年7月,国民党更加残酷地迫害共产党员,王子平奉命撤离临汝,赴延安继续参加抗日斗争。

中共临汝县委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抗日群众运动,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准备开展游击战争的工作上。

临汝县的抗日救亡工作遍及全县各地。主要的活动是组织宣传队、话剧团、歌咏队、办识字班、夜校、编写小报、墙报等;在群众中广泛进行抗日宣传动员,号召群众誓死不做亡国奴,团结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县委委员王朝栋在半扎街民权小学,发展5名党员。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书写张贴抗战标语,传阅抗战书籍,进行抗日宣传。县委委员彦云,通过国民党临汝县妇女会桂友筠等进步人士,在县城东关办失学儿童和妇女识字班,参加的妇女有几十人。在学习班上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地下党员李广兴,在庙下举办两期农民识字班,参加学员40余人,在教学中穿插讲授抗日内容,教唱革命歌曲,如“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还把延安抗大校歌“黄河之滨”改为“汝河之滨”,在学员中进行教唱,激发大家的抗日热情。庙下小学党支部负责人杜继甫,在纪念“七·七”事变活动时,利用和国民党庙下区长王绍武的统战关系,由王绍武主持召开“七·七”事变纪念大会,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群众募捐。杜继甫还组织教师排演话剧、书写和张贴抗日标语,使广大群众受到深刻的抗日教育。

 

中共临汝地委第一任书记———张德群

 

张德群(1914.4—1999.1),曾用名何启光,河南省罗山县人。1937年12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临汝地委书记兼临汝县委书记。

1935年,张德群在开封县第一高中学习期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一二·九”爱国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与同学们组织抗敌流动话剧团(后被更名为宣传队),在郑州、洛阳等地演出抗日话剧百余场。

1938年10月,张德群任中共汝阳工委书记。12月参加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召开的“渑池会议”。根据会议决议,中共豫西省委派他和何崇升,到汝州组建中共临汝地委和临汝县委。

1939年2月,中共临汝地委(代号为信字地委,辖临汝、鲁山、郏县、汝阳、嵩县、宝丰6个县)正式成立,张德群任地委书记。同时建立中共临汝县委,张德群兼任县委书记。

他在担任临汝地委和临汝县委书记期间,深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积极、慎重地做好组织建设。先后在县城、庙下、焦村、留王店、半扎街等地学校,发展党员40余人。并在半扎街、庙下街、留王店、焦村建立4个党支部,在汝阳中学、棉校、李湾村建立3个党小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张德群除组建临汝地委外,还组建了临汝、鲁山两个县委,汝阳、郏县两个工委,在嵩县、宝丰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11个党支部。这个时期临汝地委共有党员180人、29个党支部,拥有400余人的抗日武装。

1940年2月,张德群被调到豫皖苏边区工作,先后担任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长、豫皖苏区党委组织部长、淮阳地委书记等职。

建国后,张德群先后任中组部干部处副处长、外交部党办主任。1960年7月至1982年1月,先后任驻苏使馆首席参赞、驻古巴大使、驻巴西大使。1983年1月离休。1984年起,先后任中国拉美友好协会副会长、会长。1999年1月1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

李翔宇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