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农业的“新三卖”实践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4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9-20

汝州农业的“新三卖”实践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营战 黄耀辉 刚鑫雨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沼渣堆肥,沼液浇灌,生态种植你来看;乌鸡捉虫,大雁控草,林下风光无限好!北靠嵩山,日丽风和,地利天时人慢歌;粒大核软,靓红剔透,酸甜爽口吃不够!”仲秋的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石榴园里,一派丰收的动人景象。

近年来,汝州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围绕融入平顶山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做强现代农业,大力推动产业振兴,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积极实施“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型,一批农特产品成为乡村“新宠儿”,农业产业化项目如一幅幅美图装点出秀美汝州。

小屯镇耿庄村牡丹园

三产融合奏响雄浑乐章

9月18日上午,在庙下镇文寨村的甘薯种植基地里,一片片甘薯叶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铺展开来。农民赵晓辉说,他家的甘薯有几个品种已经可以收了,随着他翻动田垄,一个个金黄水嫩、大小均匀的甘薯探出头来,看着眼前的景象,他黑黝黝的脸上露出庄稼人的喜悦。

赵晓辉的笑容成为汝州市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一张生动的名片。汝州市以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四优四化”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市、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试点市等国家和省级试点,为全市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市乡村振兴赢得了更多先机。

汝州市牢牢抓住“无粮不稳”这一农业基础色,加快推进以优质小麦发展为引领的“四优四化”进程,实现了小麦的“大变脸”:从一般中筋品种向优质强筋品种转变、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转变;生产技术实现从单项主推技术向集成模块化技术转变。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工程45.6万亩,确定了以郑麦366、新麦26、郑麦7698、丰德存5号等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通过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进一步聚焦我市小麦、玉米等核心品种和优势产区,抓好了这些品种,管住了这些地块,就把住了农业结构调整这杆‘大秤’的定盘星。”汝州市农业局农业科科长陈信周告诉记者。

汝州市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第二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和河南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市的机遇,先后发展深耕深松、统防统治、机械烘干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02家,大力实施社会化服务项目。建立完善政府、保险、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生产建起一道厚重的屏障。2017年秋,该市农业保险承保小麦面积达63.8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承保面积达10.8万亩,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保险全覆盖。同时立足当地优势,建立了富有活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全市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总需求量达50万吨,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订单全覆盖,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

2017年6月,汝州市以创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为契机,以“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理清集体资源,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截至目前,全市459个行政村(社区)已全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共清查集体资产49.0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1.7亿元,非经营性资产37.39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79.24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134.54万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68447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59家。

汝州市政府出资616万元,在电商大厦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各乡、镇(街道)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产权交易服务站,各村利用益农信息社建立村级联络点,形成市、乡、村三级交易平台,统一管理、协作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市财政对农村产权交易品种转让方的交易费用给予补贴,鼓励引导农村产权通过交易平台进行流转交易。

既立足农业又跳出农业,着力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汝州市在“三产融合”互动发展路上蹄疾步稳。先后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市和国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市。围绕“一河九园”休闲农业特区,规划建成了鑫源生态农场、蒋姑山农林综合体、天葡汝蓝云农庄、南天门、士博生态园、凤凰山生态园、丰禧庄园等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规模以上生态观光农业园区达到66家,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2017年成功申报田园综合体试点县,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牢牢抓住“三农”工作不放松,积极依靠科技支撑、充分释放改革活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宛如注入高科技动力的引擎驱动着汝州农业阔步前行,奏响了一曲绿色崛起的雄浑乐章。

焦村镇士博生态园石榴熟了

清晰描绘现代大农业体系

9月18日下午,小屯镇杨其营村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工人们正在搭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负责人李学平擦着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再有20多天花生都该熟了,今年雨水好,花生长得不赖,赶紧建个储存仓库,1200亩花生收下来要占很大的地方,原先的仓库不够用了!”

随着一批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汝州市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产业纽带作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

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

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规划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由于特殊的土质,庙下镇生产的甘薯色泽鲜艳、口感甘甜,深受消费者青睐,再加上庙下镇历来有“三粉”(粉面、粉条、粉皮)之乡的称号,甘薯是生产“三粉”的主要来源,因此村民们大都围着甘薯做文章,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种”“产”“销”为一体的甘薯产业链条。在东都实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熟练地给粉条称重、打捆、包装。“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冬天我们这里的传统手工粉条作坊内,热气升腾,工人们围在一起加工甘薯粉条,也是一道风景。”企业负责人说。

产业因聚而强,近年来,汝州市围绕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依托庙下镇甘薯加工销售基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机制完善、要素集聚、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甘薯种植面积5.3万亩,甘薯专业加工村9个,加工企业73家,甘薯加工产品年产量18万吨,2018年实现甘薯产业产值23.86亿元。

焦村镇“南桑北蜂”发展桑园3500亩,种桑养蚕户89户,养蜂560箱,养蜂户86户,两项务工群众1300多人。其中养蚕的贫困户22户,养蜂贫困户66户,参与务工的贫困群众461人。引进桑枝食用菌、桑叶、蚕茧及蜂产品深加工,发展以蚕桑文化、蜜蜂精神为主题的农耕文化旅游等,“接二连三”,拉长产业链条。

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园正在带动乡亲们走好乡村振兴路。

庙下镇东都粉业生产基地

蟒川镇硕平花海田园综合体

产业振兴带来如画乡村美景

产业兴带动百业兴,既具有豫西传统农耕文明,又赋予新时代特色的美丽乡村,在汝州被精雕细琢、缤纷绽放。

9月19日上午,在米庙镇石槽王村村民靳广亮的家里,他拧开从卫生间房顶通下来的一个水管的水龙头,看着清水哗哗流进花圃内,忍不住笑了:“半年来我家都是用这净化后的污水浇菜浇花的,不说谁也看不出来这水原来是厕所里出来的脏水。”

一旁的村党支部委员王迎春告诉记者,原先村民家里大部分用的都是旱厕,又脏又臭不说,夏天还容易招来蚊蝇。今年3月,在政府配套资金的扶持下,280余户村民家的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污水三级沉淀、净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庭所有污水的无害化净化,并且净化后的水可以浇菜浇花,实现循环利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汝州市围绕“创环境、上项目、抓改革、求创新、惠民生、当示范”的总基调,深入研究政策,结合汝州实际,确立占领制高点,打造省级样板区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理念,着眼于根据汝州市的村庄特点,选取不同类型、不同业态、不同形象的村庄,按照乡镇推荐、实地考察、现场答辩、综合评定、公开公示的竞争立项程序确定,体现公平选点。结合乡村实际,注重产业发展、特色营造,做实村庄发展规划,让项目的设计在规划中升华,在落地后出彩,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性,把蓝图交给群众、把愿景交给群众,让他们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参与村庄建设、维护建设成果。

做好一本规划,串起百里乡村旅游示范带。以“一条精品线路,串起十片山水田园;七颗闪耀新星,带动千百美丽乡村”的规划格局,全市农村正在向着“点上出彩,面上美丽,线上协调”的梦想家园迈进。

为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汝州市采用规范的办法分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在各乡镇均衡布点,并依照试点竞争立项成绩和规划设计大赛的位次分配资金。通过规范分配,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促进了“阳光财政”的建设。通过竞争立项,撬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实行规划先行,增强资金整合的黏合力,制订有利于资金整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财政资金的投向,吸引其他资金投入,确保投入不断档,建设不冷场;多线操作,扩大涉农资金使用的集聚性,围绕美丽乡村多方位、立体化的建设目标,利用各部门的支农政策循序渐进,推动资金整合工作向纵深推进,最终撬动乡村的跨越发展。

美丽乡村由点到面,汝州的乡村正在悄然改变,生态治理、乡村建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目前,位于蟒川镇的现代农林生态花海田园综合体项目雏形已现,昔日荒无人烟、蛇虫出没的荆棘之地,已是碧叶连天、繁花似锦,万亩花海扮靓田园风光,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事体验在这里得到精彩呈现,游人如织,效益可观,已成为汝州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日渐成熟,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从绿水青山的大鸿寨地质公园,到千丝万缕的东都粉业生产基地,从靳村沙沙吐丝的春蚕,到杨其营村丰收在望的千亩花生,从石槽王村干净整洁的花木庭院,到魏沟村错落有致摆放有序的蜂箱,广袤的汝州田野上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焦村镇槐树新村旧貌换新颜

小屯镇丁堂村游园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