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率先垂范春风化雨陈天富调研在建项目建设我市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情暖中秋欢乐过节从温饱不足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4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9-17

数说汝州城市70年系列报道(经济篇)

从温饱不足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70年斗转星移,70年沧桑巨变。汝州,这座北依嵩山、南靠伏牛的“煤城”,经过蝶变,成为今天这座生态、智慧、健康、文明幸福的宜居绿城。70年来,一串串数据让人听到了全市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铿锵步伐;一幅幅图表让人看到了百万汝州儿女描绘山水宜居绿城画卷的壮丽场面。即日起本报推出“数说汝州城市70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70年来,汝州市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1182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468.02亿元,增加了467.9亿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生产总值增加了466.41亿元,年均增长11.55%;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2元增加到2018年的48913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7月,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建国初期,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产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为88.0:6.0:6.0;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的前提下,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1988年为27.6:43.7:28.7;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4:40.0:52.6,逐步成为第三、二、一产业共同推动、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增长格局。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70年来,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0.104亿元提高到1978年0.76亿元,2018年达到34.55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35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48.4%增加到51.4%,提高了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逐年递增,2007-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连续10年跨越40万吨大台阶,2018年为47.09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49年的6.02倍。我市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培育了巨龙淀粉、汇源牧业、华扬农牧、中王生态等2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巨龙淀粉是中南地区产能最大的玉米。

新型工业发展迅速。解放初期,工业基础薄弱,只有几家手工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建国后,全县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建起县机械厂、县钢铁厂、县印刷厂、县食品厂等集体工业企业。据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全县集体小工业单位758家,全部工业总产值145.1万元。改革开放后,汝州市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多数企业实现优化重组,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依靠卷烟、原煤开采的两轮驱动发展为以能源、建材、冶金、铸造、食品为优势传统产业,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们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现实,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了机绣纺织、汽车装备、智能终端等新型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201家,实现增加值81.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3.5亿元,利润总额20.1亿元。第二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07%,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高46.91和6.3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3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第三产业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后,通过加大第三产业扶持发展力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繁荣商贸业,积极拓展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娱乐、金融等现代化服务业,通过机制建设、产业规划和项目推进,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等互促共融、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三产业呈现出结构日趋优化,总量、水平双提升的良好态势,城乡消费市场日益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全域旅游初具规模。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71万元增加到246.39亿元,全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7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80个百分点,人均增加值25751元。

宋乐义 牛应军

胡帅杰 李小萌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