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目睹了在局机关永远不可能见到的画面。扶贫以来,我哭过,笑过,很多往事至今历历在目。”夏店镇黄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青建回忆说,但最令他难忘的,竟然是发生在黄沟村“六改一增”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虽然只是记忆长河里的沧海一粟,但却被铭刻在记忆深处。
2018年7月10日,黄沟村贫困户王次会站在粉刷一新的家里,眼含着泪,拉着李青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感谢党!感谢李书记!要不是李书记,我这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住到自己的窝里!”“不要谢我,你得感谢咱市的好政策。”李青建对王次会说。
有头发谁愿意装秃子
李青建回忆:2018年6月的一天,他和驻村队员在黄沟村五组入户走访。走到村北头贫困户王法元家时,看到王次会从王法元家里出来。李青建就询问王次会是咋回事?王次会说:“王法元住人家闺女家去了。我家里漏雨住不成,暂时在人家家里住,给王法元看门。”
当时李青建还心想:漏雨的房子多了去了,咋就住不成了?结果到王次会家里一看,李青建惊呆了。王次会的家在村子最北的头一家,老宅子建在一个约2米高的石头坡上,破烂不堪,早已不能住人。现在的住房仅靠与邻居中间挖开的一米宽的过道供通行,一人深的荒草将通道遮掩。进屋一看,三间房子,漏雨不说,地坪未硬化,墙壁也未粉刷,房后坡上的雨水从屋里往前漫,整个屋里就像个水窖。
“屋里住不成,你看这就不像过家嘞。有头发谁愿意装秃子,这房子要能住,我也不会出去串房檐住。老丢人呀,快埋土里的人了,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王次会老泪纵横。
心焦如焚谋对策
王次会是黄沟村五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78岁,眼睛看不清。老伴袁爱叶,今年74岁,患有长期慢性病。儿子因家庭困难入赘别家,无力照顾王次会。
听“六改一增”施工人员王延强说,王次会是肺癌,但家人都瞒着他,不敢让他知道。王次会近期刚住院回来没几天。
“扶贫扶到今天,还有贫困户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安居才能乐业,没有家怎么安居,怎么乐业。要我这第一书记弄啥嘞!”李书记是个性情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睛湿润了。
“不管做多大的难,我一定要让王次会有个自己的窝!”李青建坚定地说。
“李书记发怒了,那是我第一次见他发脾气,并且是为了一个贫困户发脾气!”驻村工作队员曹忠良说。
决心已定,接下来面临的是一系列难题:一是技术问题。王次会门前的小山坡怎么办?坡上的电线杆怎么办?房屋后的雨水怎么办?二是自身动力问题。怎样让王次会的儿子知道孝敬父母是应尽的义务,什么事情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同时解决王次会的燃眉之急呢?三是责任问题。“六改一增”资金户均6000元,王次会的情况特殊,资金可能要超过1万元甚至更多。王次会家投入资金过多,会不会有责任?
“六改一增”得民心
“有什么责任我来承担!”李青建首先把王次会家的情况向黄沟村脱贫责任组进行了汇报,争取支持后又和施工人员王延强一起商量对策。
李青建在交流中知道王延强和王次会家有点亲戚,就让王延强先去和王次会的儿子王胜伟商量,要求王胜伟尽尽孝心,出钱找钩机将房屋前的石头坡挖走,把院子平整出来,并负担前脸粉刷费用。工作队再用“六改一增”资金进行房屋治漏,在屋内下好排水管道,然后硬化屋内地坪和粉刷墙体,并在屋门和街道中间硬化一条1.5米宽的水泥路,同时协调村电工将电线杆移走。
第二天,王延强高兴地打来电话,“李书记,来看看吧,王次会家开始挖山坡了!”
李青建带着驻村工作队连忙赶到王次会家,只见王次会的儿子正在指挥一台挖掘机开挖屋门前的山坡。李青建向王延强伸出大拇指,感谢他的付出。
李青建再次叮嘱王胜伟,一定要孝敬老人,常回来看看,不能把老人丢在家里不管不问。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李青建一天最少一趟往王次会家里跑,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工程完工了,王次会开心地笑了,感动地哭了。因为他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窝”。
“扶贫就要扶到老百姓的心窝里。”李青建总是这样对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说。
扶贫担子重,任务紧,有时为了赶进度,驻村工作队常常吃不上饭,但他们却说:“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愿风雨无阻,永远奋斗在扶贫的路上。”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通讯员曹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