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环卫的古村落,保持着当初的地理格局;明清时期的民院民宅,仍在使用的明代石桥,清嘉庆初建造的豪华私家戏楼保存完好;同治年间修筑的土寨,地下四通八达的地道,抗击日寇时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老街、老道,古井、古树,石磨、石碾,上马石、拴马石……这是国家传统村落汝州张村展现给游客的一帧帧画面,并承载着中华民族勤、智、友、善、孝、悌、礼、义方面的故事。
“僭越”的铁须龙头
三河环一高台地 张姓移民居成村
临水的高台地,一直是先民首选的宜居地。
张村位于市区东北20多公里的嵩箕山南麓,地处丘陵和平原的交会处,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形成冲集形的高台地。西河发源于大、小尖锅顶之间的汇水沟,流经村北西折再南行。东河发源于叫牛头沟的两山之间,从村东南流与南河交汇。南河则发源于村东北紫云山西侧的汇水沟中,西南行至村里的高台地沿村南西行。三河之水在村西南汇成一河,向西注入汝河支流黄涧河。
明洪武年间,来自山西的张姓移民被分配到这一带择地垦荒。当家人看中了这块水丰土肥的宝地,特别是那棵可以栖身的酸枣树。据传,这棵酸枣树高丈五有余,主干一人多高,树围两个成人合抱。主干尽处向四周长出多个分枝,分枝连在一起,形成近圆形的平面,可容纳三个四人的牌场。夏秋树叶遮天蔽日,小雨全被树叶截留。后来枣树老死,人们把它连根挖出,留下了一亩多的大坑,成为村民洗衣的水塘,20世纪80年代还在使用。
张村的张姓始祖,就把行装卸在酸枣树旁安身,在树东盖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多,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他们就把这个新村叫酸枣张,一来感谢这棵树曾为先祖挡雨遮日的恩德,二来区别其他张姓的村落。其实这棵酸枣树本身就是张村的标志,符合中国地名命名的习俗。
明代石桥(北桥)
三座明代石拱桥 记写先辈智和劳
张村有三座明代单孔拱桥,全部用当地石材构成,数百年的大水冲刷,仍横跨在河道上。桥面石头上深深的车辙印,是石桥方便行人留下的碑记。
北方的河多为季节河,汛期常常是沟满河平。环卫张村的三条河发源于北部的深山,无数的汇水坡集成的雨水给村民带来丰衣足食的同时,也为村民出行和生产带来了麻烦。为解决出行和生产难题,村民集资先后修筑了三座坚固的石桥,因为没有留下名字,村民按方位称其为北桥、东桥和南桥。
三桥的桥墩均用巨石和糯米浆建造,桥拱的正中朝下置有“斩龙剑”,桥的两侧有护栏。桥两侧拱顶的正中在来流和去流方向分别置有石刻龙头和龙尾。三座桥均按明代规制和民俗建造,记写着村民的富足和文智。
南桥因地处通往禹州的古道上,建造较为豪华,除修有雕刻精美的护栏外,桥两边还竖有两对高大的石狮。张村人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路人。这个桥2003年公布为汝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张村张氏桥,也算是对张氏先人的敬重。
牌坊前的石狮
张宅五处四合院 光宗耀祖传后人
河南人自古勤劳节俭,把积蓄用于建房,来光宗耀祖和传留后人。
张家到张慎修这一代步入辉煌。乾隆年间,张慎修通过纳捐取得贡生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官至浙江宁波府经历司经历,掌理往来文移之事。慎修生四子元章、汉章、俊章和锦章。张家发达后,将旧房拆去,先后建成五处相连的宅院。
五处宅院东西相邻,坐北向南,结构相同,均为四进四方院,每处东西宽约12.5米,南北长约65米,主建筑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为大门、大客厅、二客厅和后楼,后楼后为马院。整个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有楼、房200余间。
五处宅院解放后分给了不同姓氏的村民所有,除部分危房改造成现代建筑外,均保留有大部分原来的建筑,仍为远近罕见的超大古建群。
五处宅院居中为主院,建造规格和质量也最高,除临街的门楼和一进内的厢房改建处,其他建筑基本保持历史原貌。现存的大客厅建筑独特,叫“明三暗九”,即外面看是三间建筑,但室内有九根一围粗的竖柱支撑,实占九间的面积。朝南的一面没有墙,由槛框和格子门、槛窗、雕花裙板组成,明清工匠在雕刻方面的高超技术在这里定格,让人惊叹不已。房顶上有五脊六兽,六兽的龙须是铁须。据说这些规制只有进士以上身份的家庭才可以享用。
据传此房建成后受到别人的嫉恨,一纸“僭越”的状子将其直接告到开封府。当张家正为此事四处打点说情的时候,张慎修的孙子张松茂考中了进士,此事才不了了之。
张家还先后在纸坊街、长阜街、吴洼等地购买上千亩地产,在城区购置20多间店铺。有一门移到县城附近的吴家村,盖起了豪华的宅院,成为该村最富有的人家。
现村部占用的一处院落,为慎修六世孙张保录所有,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院落。
栓马石
张家母子爱戏曲 盖处戏院娱乡邻
张村保存一完好的清代戏楼,建于嘉庆初年,面阔5间,进深10米,坐南面北。台前上部护板垂饰雕刻精美,房顶箱脊垂脊保存完整,屋顶因做工精细至今不漏雨,可谓古代建筑的一个杰作。是我市现存规模最大、最豪华,也是最完整的戏楼。
张慎修的妻子焦氏是个戏迷,小儿子张锦章受母亲的影响也喜欢看戏,又娶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戏迷妻子刘氏。张氏喜欢和小儿子锦章住在一起,自然受到父亲财力的偏向。锦章在外有生意,财路广,是远近闻名的能说会道之人。民传他用能说会道的嘴和用不完的钱没有摆不平的事。
张锦章是个孝子,父亲去世后怕母亲孤独,以建个戏院服务乡邻为由征求母亲的意见,爱积德行善的母亲非常高兴,妻子自然是双手赞成。
锦章爱讲排场,走访北方几个省选择戏院样式,制成图后找最好的工匠施工。戏院分戏楼、广场和左、右、后三个观戏楼。观戏楼为年老人和乡绅观看,年轻人、孩子和外来的看客只能站在广场看戏。锦章夫妻因爱好不同,各供养一个剧团。由于村剧团高手众多,影响力大,常出外演出,有些时候还可自负盈亏,所以能长期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张村剧团影响了村里的许多戏迷爱好者,村里也走出了多个演员,还出现了写戏的作家。今年81岁的张海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寄料曲剧团团长,渭南、长葛、禹州等曲剧团导演,撰写有《李豁子劝学》《上访户住监》等现代剧本。他保存有诸多过去的老剧本,曾一次捐献给市档案局100多册。
张村也是曲剧的发源地之一。
绿树掩映建筑群
筑寨挖洞防匪患 军民联手抗日顽
清同治年间,在张家带动下,全村出资筑起了张村寨。张村寨是土寨,环村的河成了天然的寨壕。
张村人见多识广,在筑寨时挖了逃命的地道,以备寨被攻破后应急。据老年人讲地道总长约3公里,设有60个出口。出口多与家里的水井、红薯窖和院内、室内的隐秘处相连,有多个出口通往村外的沟里。地道分上、中、下三层,纵横交织,陷阱、疑道、暗堡密布,如迷宫般。地道内还备有起居室、厨房、储藏室。
民国时期土匪作乱,张村人将老寨和地道加固完善,增加了不少防御功能。
1944年5月,日军发动了中原战役,国民党军抵抗失败后撤离,日军占领了汝州城,组建伪政权管理汝州。日伪在一些村镇和交通要道设立据点,祸害一方百姓,防范和阻击八路军皮定均、徐子荣支队大峪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张村和相邻的焦村、李楼等村的地方武装,在焦村焦道生的领导下组织联保联防,并收留了国民党一个失散的特务营,实力大增。八路军派人与焦道生联系后,焦道生视八路军为友军,并在粮食弹药等方面对八路军以支持,对八路军到敌占区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日军看中了汝东这股势力,多次派人许以高官以招降焦道生,均被焦道生拒绝。焦道生不降,并影响多个地方武装观望。日军更害怕焦道生与八路军结成联盟对日军构成威胁,决定对焦村和张村进行偷袭,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1945年农历二月初一晚,日军调集登封、禹县、郏县和汝州四县的日伪军,决定在天亮后围剿焦村和张村。
据已故老干部任丙寅老人生前回忆,八路军发现登封方面的日军有异动,怀疑敌人在汝州有行动,就事先通知焦道生做好准备。初二早上,守候一夜的军民正庆幸平安无事,远处听到了枪声,是大峪根据地的八路军阻击登封方面来敌传来的。村民也发现了埋伏在村西的一小股敌军,双方开始交火。
战斗从早上进行到下午5点,军民边打边退,安全撤入村内,并从地道撤到山里。日军占领了空寨后,烧毁了几座草房后撤离。
张村人敬重先人的劳动,对村里的古井、古树,墙上的拴马石,不用的石磨、石碾给予了保护。村里的三座石坊“文革”期间被推倒修建了石桥,石坊前的狮子则推进了沟里。如今狮子被村民找回,竖在了村里的桥头。筑在桥上的石坊部件,精美部分全部朝外,仍可展现当初的风采。
张村的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大户人家迎新的礼仪“大奉盅”已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的石刻技术也很有名,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