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营战
这段时间,产业扶贫受到舆论关注。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百舸争流,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内生动力。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最终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工程。
记者近日在陵头镇朱沟村采访时,该村省派第一书记王红军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会主干,在选择扶贫产业道路上的探索和尝试,就很值得其他驻村工作队借鉴和思考。
朱沟村在选择扶贫产业初期也谈了很多项目,一些项目如服装厂尽管项目预期效益很好,但因为山村征地困难和国家环保审批限制等诸多因素,最终未实现落地。而村里最终选择的石磨面粉厂和小食品厂项目,因为符合山村发展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项目落地后不仅运转良好,而且解决了贫困户家门口就业的实际问题,受到贫困户的大力支持。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才能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关键也是要抓住“精准”两个字。这就需要精准对接市场。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也要按照市场需求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
搞好产业扶贫体现着一种发展能力,也需要破解不少难题,这其中既包括农村自身的条件约束,也包括在落实过程中的新问题。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另一方面,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