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蝉说蝉征稿启事欣接光荣之家牌(新韵)“八一节”有感咱当兵的人(外一首)八一抒怀市井风情水煎包夏荷一场触目惊心的车祸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1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8-05

市井风情水煎包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市井风情,莫过于走在它的街头巷尾,用味蕾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而汝州的水煎包子,最能代表老汝州的市井烟火。

如今,在老汝州的城乡集市、街边小摊,很容易看到水煎包子的摊点。食客不一定密集,却源源不断;气氛不一定浓烈,却尽兴酣畅。不管你是农人乡民,还是工人干部,在随意支起的小吃摊前落座,吃的是一份随意,一份恬淡,一种市井之气,一种历史余韵。

水煎包子属于大众风味的小吃,物美价廉,制作方面不受四季影响,一直是汝州畅销的地方风味小吃。在大街小巷,路边摊点,都能吃到正宗的水煎包。

提起儿时的水煎包子,如果您不流哈喇子,算我没说。

市区旧时的包子铺,大都开在中大街,老东关桥头、老十字街、老城隍庙口、老西关桥头,直至延伸到火车站、汽车站门口……汝州老城并不大,但也有十来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大街,而以前这些包子铺,几乎都集中在这条街上,几乎成为这座小城小吃的代言者。

包子铺出现在汝州已有些年头,即使在儿时,包子铺的门框也已变成了暗红色,墙壁也开始破损,可是这些包子铺的手艺,却令人赞不绝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位于老十字街的大肉水煎包子和位于中大街与望嵩路西南角的老回民食堂的羊肉水煎包了。

卖水煎包最少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擀皮包馅,一个人掌锅,眼疾手快,配合默契。

擀皮包馅者一般为女性,只见她从和好的面团上揪下一大团发面,在案上撒上一些面醭,三下五除二就将面团搓成长条状,左手握住,右手揪面球,也不打眼看,噌噌噌,大小均匀的面球就准确地飞上案板。等揪到一定数量,就用小擀杖在面球上一压一旋,面球就变成了圆圆的面皮。

案板上放着一大盆包子馅,高高地隆起着,像一座光滑的山丘。馅的味道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水煎包子的品质,所以做馅尤其重要。羊肉粉条、大肉萝卜两种馅料一直是老汝州水煎包子好吃的秘诀所在。

另外,馅里肉多不多,也是衡量水煎包子好吃不好吃的重要标准。为了显示肉的分量,他们往往把纯肉馅覆盖在最上面,但只是薄薄的一层。包包子的时候,用竹制的批子顺手一划拉,便拔下来一些肉馅和盖在下面的粉条、萝卜。包好包子,大盆里的肉馅也不见少,让人一看直呼:“肉真多”。馅取好,在面皮上一抹,左手一握,五指一拢,一个包子就包成了。

包包子者动作飞快,几秒钟一个,几乎让人看不清楚包包子的过程。

煎水煎包子的锅是特制的平底大铁锅,口径二尺有余,一锅能装下几十上百个包子。锅一直在火上,那油壶出油成线,在锅底浇上一层油,将生包子一个一个整齐地码在锅里,大火加热,掌锅师傅舀起半瓢水,顺手抖进锅内,“刺啦”一声,水汽弥漫,香气氤氲,赶紧盖上锅盖,大火细攻,慢慢蒸煮,这个过程便是“水煎”。

“水煎”一会儿,掌锅师傅用长条状的铁锅铲一铲下去一推一翻,就将一排包子翻了一个个。翻完后仍将锅盖盖上,几分钟后水分渐少,等汤汁收尽,二次浇油,炸响欢鸣,不一会儿,焦壳成型,把所有的包子连在一起,即可出锅了。

水煎包在烹制过程中融煮、蒸、煎于一体。刚出锅的水煎包,因为仅兼得水煮、汽、蒸、油煎之妙,所以色泽金黄,上软下焦,上白下黄,乳白油黄,焦皮儿朝上,一个个码在盘子里,氤氲着扑鼻的香气,既好吃又好看,让人禁不住口水直流三千尺。

只见那水煎包一面焦脆,三面软嫩。咬上一口,脆而不硬,香而不腻,汤汁四溢,味道鲜美至极。那层薄薄的焦壳,像薄纱,像蝉翼,仿佛吹弹可破,实则不然,一口咬去,焦香四溢,弥漫在嘴里,缠绕在味蕾上,久久不肯散去。

记得小时候,买水煎包子需要粮票,一毛钱二两粮票是四个包子。如果谁提溜一个油晃晃的草纸包走亲戚,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中华大地的每一种美食,都能找到与历史相对应的地方。说起水煎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两千多年前,刘邦与其母被秦兵追杀,逃至丰县东城时已是黄昏时分。当时母子二人又饥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铺正欲收幌关门,其母便向店主讨事。店主见二人可怜,就把烧汤剩下的粉丝剁细,再加入调料做成包子,随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锅中煎熟,并且用豆面、小米面混在一起熬成粥,让母子二人食用。刘邦与母亲食后顿觉精神倍爽,并得以顺利逃至沛县,免遭劫难。后来刘邦登基做了皇帝,仍然念念不忘那顿救命饭,于是特意从家乡请来了当年丰县开包子铺的那一家人,并将他们迁至长安新丰宫(今临潼骊山新丰宫),水煎包子也由此传向全国。

汝州一脉,当属嫡传。这是玩笑话。

所以说,不就是一个水煎包子吗?中华家的美食,还真不能乱扒拉,顺着历史的脉络,一扒拉就是两千多年。

改革开放初期,汝州市区的包子铺四面开花,特别是位于丹阳路西段和洗耳路中段的两个汽车站附近,包子摊一个连着一个,上车下车,只要时间允许,乘客们都会先吃几个点补点补,如果不能坐下来吃,也会买几个带到车上享用。现如今,汝州的包子铺都进店经营了,花色品种也更多了,但那种久久萦绕在味蕾深处、叫人思念的味道,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人可以忘,事可以忘,但小时候那或淡或浓的舌尖上的味道,和那种挥之不去的市井风情,是人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最悠远的,就像深深镌刻在大脑的最底层,抹也抹不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