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功章故事贺魏恩照老师六十三岁寿辰赞魏老师(外一首)赞市实验幼儿园七绝·紫云山(外一首)七绝·紫云湖晨游滨河公园国画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9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7-16

我的军功章故事

司伟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军功章是对军人艰苦付出和无私奉献的褒奖激励。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话说回来“不想立功受奖的军人恐怕也不是好军人”。谁有了成绩不想得到肯定呢?应该说,渴望立功受奖是每名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在我26年的军旅生涯中,也曾先后4次因工作成绩突出而荣立三等功。一枚军功章就是一段铁血荣光的经历,一枚军功章就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当我小心翼翼地抚摸那4枚金光闪闪的勋章时,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就立刻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鲜活于眼前……

1998年7月中旬,我从济南陆军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位于豫南小镇上的某步兵师当排长。当时,正值50万大裁军实质展开期,我所在部队要由师整编为旅。8月1日上午,师里刚刚举行过向军旗告别仪式,准备精简整编。意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上,由于湖北地区连降暴雨,嘉鱼县牌洲湾长江大堤突然决口,长江汛情告急,大武汉告急。深夜时分,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立即赶赴灾区抗洪抢险。我跟随连队于8月2日凌晨以摩托化机动方式向湖北方向挺进。过武汉、经荆州、到石首,在抗洪一线的46个日日夜夜里,我和连队官兵一起激战久合垸、苦战新字岗、夜巡长江堤,扛沙袋、堵管涌、筑子堤,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防线,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期间,有任务时,我和战士们一样冲到一线同洪魔搏斗;休息间隙,就抓紧写写官兵的感人事迹。没有桌子和凳子,我就找来一块硬纸板,垫在膝盖上写。加之天气炎热,常常是汗水湿透衣背、打湿纸张,我先后在军地报刊发表新闻稿件近20篇。抗洪抢险结束,我所在师荣立集体二等功,我个人也荣立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三等功,这让我第一次尝到了新闻报道工作的甜头,更让我坚定了“埋头苦干,当老实人不会吃亏”的决心和信心。

我的第二枚三等功奖章是2003年获得的。那时,我刚刚走出军旅生涯的一段低谷。2002年11月,我结束解放军报社第十届通讯员培训班为期3个月的学习刚回到旅里,就被选调到集团军宣传处帮助工作。从旅机关到集团军战役机关,平台更大了,机会更多了。这对我来说,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因为按照常理,帮助工作几个月一般都会留下来正式调入纳编,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年春节刚过,集团军政治部换了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主任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清理机关超编问题。作为宣传处帮助工作时间最短、资历最浅的同志,领导们权衡来权衡去,最后还是决定让我先回原单位。2003年6月2日晚,部首长特意在集团军招待所为我们6个人饯行,虽说部处领导对我们几个月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我们回去之后好好干,但我的心情还是低落到了极点。那一夜,从来没有失眠过的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委屈的泪水不知不觉中打湿了枕头。

重新回到旅里,总感觉自己是被“贬”下来的,总觉得别人都在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时常提醒自己: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气馁,越要更加努力,只有干出优异的成绩才能更好地证明自己。那段时间,我如履薄冰、“忍辱负重”般地暗暗用劲,每天坚持白天下基层采访,晚上加班写作,几乎是日写一稿。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很快,我采写的稿件接连见诸报端,尤其是反映旅党委“以具体求深入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的消息稿件还分别登上了《解放军报》和《前卫报》一版头条的“大雅之堂”,打破了旅里多年没有上过军报头条的落后局面,旅首长和机关的同志们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了,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2003年10月,副旅长夏世富因“正确面对个人进退去留”事迹突出被确定为重大典型进行宣传,由中央媒体、军区机关、集团军机关组成的庞大采访团进驻旅里,这也给我崭露头角、施展才华搭建了舞台,带来了机遇。作为旅新闻干事,我主要负责上通下联、协调保障、协助写稿等工作,经过采访团历时10余天的艰苦细致采访、写稿、协调,从当年11月份开始,《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以及军区《前卫报》等媒体连续集中刊发了反映夏世富事迹的报道,给全军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调整改革树立了榜样,吹来了一股新风正气。年底年终总结时,我还在首都北京协调发稿事宜,部里主动给我报请了三等功。从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领导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只要你有了成绩,大家都会看得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部队搞新闻报道的容易立功,而且二等功也不算难事。此言不虚,我身边很多新闻战线的同行都立过二等功,有的还不止一次,而我算是屈指可数的没有立过二等功的。其实,我也不是没有机会,只怪自己关键时候掉了链子。2007年11月下旬,按照年度工作惯例,正是部队年终总结、选改士官、老兵复退的繁忙时节,这个时候集团军党委机关首长都要带工作组下到各旅团蹲点指导工作。这年我刚好留守,没下部队。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集团军赴炮兵旅工作组王干事电话,说集团军高政委指示,让我连夜赶往炮兵旅,抓紧采写该旅选改士官中坚持阳光作业的经验做法,首长还明确指示这个稿件要上《解放军报》一版头条。任务紧急,我一点也不敢马虎,当天晚上就赶到炮兵旅展开了采访工作。我一边看资料、搞座谈、理思路,一边和军报驻军区记者站站长黄超联系,他因为有别的任务不能过来指导,我们多次进行电话沟通,并就稿件的主题思想和写作路子进行了反复探讨。我仅用一天多时间完成了一篇2000余字通讯稿件的采访写作,第一时间赶到报社进行通联协调时,已经是11月28号了。新闻本身就是易碎品,况且这条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也就那几天时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我不可谓不用心,也不可谓不努力,但因种种原因,稿子最后还是没能登上一版头条,只在一版发了出来。

关键时候没有顶上去,没能完成首长交给的任务,我因此给首长留下了“能力素质不足,任务没有完成好”的印象。这也一下子把我之前的成绩给抹杀了。当年年终总结中,集团军政治部本已通过了我的二等功立功事项,结果在军常委会上,高政委一句“司伟宽立二等功有点高了”,会场上再也没人说话。“煮熟的鸭子到底还是飞了”。最后,我由二等功降为三等功,这算是我的第3枚军功章。我能怪什么呢,怪只怪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机会。不过,栽个跟头捡个明白:领导交办的事要坚决全力以赴,关键时刻必须得瞪起眼,哪怕是你不吃饭不睡觉,甚至“不择手段”,毕竟有些事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

历史的指针定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突发8.0级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陷,生灵涂炭。国之大殇,十万火急。5月12日深夜,我所在集团军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动若风发,星夜启程,千里驰援四川灾区。当时,我正在驻豫南某摩步旅采访,13日凌晨时分,我随部队登上了赶赴灾区的专列,昼夜兼程于15日早上抵达彭州市白鹿镇重灾区,不顾连日旅途疲惫,来不及卸下背包,来不及吃口干粮,我就和官兵们一起投入了抢险救灾战斗。我们穿越深山峡谷地带,历经数十次余震,先后攀越300米以上滑坡路段62处,600米以上无路陡峭山崖15座,途遇塌方滚石23次,将受困于2500多米高山上的26名老人成功救下山。

把灾区当战场,视任务为生命,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哪里有线索就战斗到哪里。从5月15日起,在集团军部队所辖任务区高度分散、本级报道人员少的情况下,我遵照集团军首长指示,先后往来奔波于彭州市、青川县、广元市朝天区等重灾区,几乎每天都冒着余震塌方危险,穿山越岭,深入救灾一线采访,采访完就接着加班写稿,写完无论再晚也要赶到市区把稿子发出去。那段日子,白天晚上连轴转,吃不香睡不稳,累得腰酸背痛、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也不罢休,真可谓不讲条件、不惧生死、迎难而上、任劳任怨。至7月25日回撤,奋战灾区近70天,用忠诚、责任、英勇和奉献展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过硬素质,为鼓舞部队士气、激发官兵斗志,树立前锋劲旅形象作出了应有贡献。抗震结束后,我被济南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了我军旅生涯的第四枚三等功奖章。

时间像一个沙漏,指缝中溜走,回忆里太多起起落落。从2009年2月我任职集团军宣传处副处长后,虽然中间还有过几次立功受奖的机会,但我都毫不犹豫地让给了处里其他年轻的同志,我们当年不也是这样由老同志们一路让出来的吗?人生没有回头路,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头审视时才会看得更加清晰,很多当时当年当局没有明白的道理,过后才会“恍然大悟”。也许随着年龄增长和职务变迁,我在军旅生涯中以后很难再有机会立功受奖了,但我会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珍惜已经取得的荣誉,我会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好我的每一枚军功章,因为它们凝结着我的拼搏和汗水,见证着我的军旅和奋斗。每当看到它们,我就浑身徒增无穷的力量,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路上奋发向上,时刻警醒着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无论干什么都要为它增光添彩。

军功章将永远闪亮在我的内心深处。

(作者系汝州市市委常委、市人武部政委)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