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童牧汝好故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9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7-12

治污濬城湖比射强军备刻帖载文道

北宋神童牧汝好故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尚自昌

宋代是汝州历史上文化昌盛的一个高地,留给我们太多的思念。纪念杨亿的思贤亭、赞美富弼的众乐台、苏辙求雨的致雨亭,这是宋人对唐代望嵩楼园区增加的纪念性景观;治理污水而成就的城中湖泊太史湖,有30个可圈可点的景致,这是宋人留下的与望嵩楼齐名的城湖园林;成名于宋代并为宫廷所重视的文化产品汝瓷、汝帖、汝石被誉为宋室鸿宝,近千年来一直为汝州代言,汝人美其为“汝州三宝”……太史湖的创修人和汝帖碑的刻制者均为大观年间汝州知州王寀,江西德安的神童,2016年被评为汝州首批20位历史名人之一。

王寀《汝帖跋》

汝州汝帖馆

直秘学士十三郎空降汝郡守大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七言诗《励学篇》。一个王朝的最高领导人以这样简明的方式激励学子读书,让天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不可能造就不出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北宋是我国文治达到巅峰的朝代,涌现出大量的名臣良相。民间不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有读书的条件都会从小培养子女习文,还因专门的“童子举”出现很多少年天才。

最有名的三大神童为杨亿、晏殊和蔡伯俙。杨亿是宋太宗朝大臣杨徽之的侄孙,7岁能文,10岁就能赋诗,11岁时入宫作《喜朝京阙》,被宋太宗看重,授官秘书省正字,掌校定典籍,刊正文字。18岁时又被宋太宗亲赐进士及第。蔡伯俙是福建福清人,3岁时参加童子科考试,被真宗赐进士出身,授官秘书省正字,命与晏殊一同进东宫给太子赵祯当伴读。晏殊5岁作诗,14岁就因“神童”之名被地方官举荐参加殿试,被宋真宗赐为同进士出身,授官秘书省正字。可惜蔡伯俙“天才败于圆滑”,让晏殊得了北宋第一神童的美名。

北宋还有3个睿智的神童,留下的与诗词无关的益智故事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终生受益的经典。这3个经典故事就是《文彦博树洞取球》《司马光砸缸》和《十三郎五岁朝天》。文彦博和司马光均为北宋名相,十三郎官至兵部侍郎。相对于前两个故事,十三郎的智慧含金量更大,只因他的名气太小和故事太复杂而鲜为人知。这个十三郎就是后来出任汝州知州的王寀。

王寀,江西德安人,北宋后期知名的词人、书画家。王寀字辅道,号南陔,因兄弟排名十三,家人唤其小名十三郎。其父王韶为北宋军事家,宋神宗时平西夏有功,官升至资政殿学士。

王寀5岁时同家人在京城观灯,因穿戴华丽,被贼人盯上。贼人乘家人不备,将王寀背到自己的肩上离开。王寀发现自己被贼劫持,猜想可能看中自己帽上的宝珠。他没有声张,把帽子脱去藏在怀里,并用帽上的珠针在贼背领上暗暗作了记号,等待时机脱险。当王寀看到几顶大轿从旁边经过时,拉住桥杆大叫捉贼。贼一听吓得扔下他就跑。轿里坐的是神宗皇帝的贴身太监,因为急着赶回宫安排晚宴,看他聪明就将他带到宫中。朝思暮盼有个儿子的宋神宗听说太监拾了个孩子,以为是吉祥之兆,便召见了王寀。王寀讲了家事和自己丢失、脱险的经过。宋神宗听完后说道:此案不破,愧对这个五岁小儿。开封府接旨后按王寀提供的线索,当晚将正和同伙喝压惊酒的贼人缉拿归案,并连带将多年的几期积案一同告破。

此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襄敏公元宵失子,十三郎五岁朝天》和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七十一卷《十三郎五岁朝天》均有详细介绍。

王寀文学成就很大,《宋史·艺文志》记有其作《南陔集》一卷,《全宋词》选有其词12首,《全宋诗》选编其诗作16首。

王寀生于元丰元年(1078),崇宁二年(1103)登进士第,任秘书省著作左郎。大观二年(1108),不到30岁的王寀从直秘阁(掌秘阁藏书事务)任上,空降京师西南门户汝州,任知州一职。

疏洫拓陂造城湖变害为利成胜景

年轻气盛的王寀,从天子身边空降至地方要郡任职,自然是踌躇满志,想做成几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新官上任三把火。汝州州衙东南有个污水沟,是州府为美化环境引牛山河(今洗耳河)水经州衙后花园、院内荷塘后从东墙排至城壕沟形成的。后来朝廷在汝州设铸钱局,废水也排入其中,增加了污水的入量。由于河沟失浚,污水横流,浸入民宅,成为城区一害。丞相富弼任知州时想疏浚河道没有如愿。富弼任职时为1069年,王寀11岁。30年过去了,走马灯似的换了20多任知州,均没解决这个难题,百姓怨声载道。

王寀了解这一情况后,于第二年二月的春令日召开治理污水动员会,在雨季到来前,将这片污水沟坑治理成为城中湖泊,即远近闻名的汝州太史湖。

现存最早的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记:“太史湖,在本州。宋太守王素濬治,为一郡之胜。概今废。”明万历《汝州志》也将该湖记入《山川》中,内容一字不差,显然是抄录前志。清王士俊《河南通志·山川·汝州》记:“太史湖,在州城。宋太守王素濬治,为一郡之胜,名太史湖。李廌有记。”这里比明代的汝州志书多了“李廌有记”的信息。而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记:“太史湖,即小西湖。为太史王公所濬,亭舍壮丽,为一郡之胜。今俱废圮。而湖存空名,在城西北。”这里太史“王素”变成了“王公”,显然在纠正前志中的错误,但没有说是太史王寀。

近年汝州文化学者杨占营先生找到了载于元代孛兰肹等撰的《元统一志》中的李廌所记的《太史湖》,收入其编著的《望嵩楼诗文辑注》一书,为研究汝州太史湖的修造者找到了答案。

宋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陕西人李廌撰写的《太史湖》详细记有治污成湖的经过和盛况。文中记载有“今太守德安王公慨然曰”等文字,并且说明太史湖修于“丞相富公领州以来”。查李之亮《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丞相富弼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和熙宁四年两次任汝州知州。王素则于1046年任汝州知州,而李廌生于1059年,说明太史湖与王素没有关系。而富弼之后在汝州任职的王姓太守有王陶、王晳、王诏、王襄、王寀和王旉,只有王寀是德安人,符合“今太守德安王公慨然”中的王公。

太史湖是王寀在汝州任上解决民生变废为宝的创举,是汝州城市治理和升级改造的典范。

居安思危不忘战身体力行强武备

王寀出身于军人之家,父亲因军功封太原郡开国侯。宋代北方的威胁一直是宋人的心病,王寀受父辈影响承传着习武的家风,学有治兵和用兵之道。

宋代汝州为三辅州之一,拱卫着京师的西南门户,军备建设是守宰的重要工作。一个文职知州重视和参与地方厢军的训练,在史料和文献中是不多见的,说明王寀在当时是个很有大局观的地方守宰。杨占营谈起王寀,认为王寀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官员,建议研究一下李廌歌颂王寀的歌行诗《汝州王学士射弓行》。

该诗写于太史湖修好后,王寀在州衙和太史湖举办的一场以射箭比赛为主的一次军训场面。汝州许多百姓观看了比赛盛况,猜想影响力应不亚于苏轼的“密州狩猎”。

汝州人自古崇文尚武,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年轻知州组织的近乎全民参与的精彩军演,无疑唤醒了汝人长期休眠的尚武基因,也可能会刮起一场全民习武的旋风。10年后金兵入侵中原,徽钦二帝被虏金国,淮河以北的府郡尽失,唯汝州在知州赵子栎的带领下,军民团结、同仇敌忾而幸存。靖康事变汝州能独存,不能不说没有王寀重视武备的功劳。

刻帖载道作笔史博古知义为鉴戒

王寀对汝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刻制了《汝帖》。《汝帖》集历代体例的书法之大成,为古代碑林帖中的珍品,被誉为宋室鸿宝。明清时与《淳化阁帖》《泉州帖》和《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汝帖是中国文化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是汝人的传家宝。

《汝帖》问世后,历代均有拓本出版。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汝州市政协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协约,将馆藏的宋拓本《汝帖》影印出版。此书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的私藏,有翁的题跋和历代名人名家对此帖的评价。

纵观历代名人名家对王寀和《汝帖》的评价,多涉及碑石的质量、与其他名帖相比的艺术品价值和某些字的真伪,没见有专家关注王寀修帖的动机。

汝文化学者、汝帖研究院院长李志军通过研究指出:《汝帖》与他帖的最大区别不仅是学习书法,而且其具有鲜明的“笔史”主题,独树一帜。其实这一主题王寀在《汝帖跋》中已说得非常清楚。

汝帖成于大观三年八月,王寀守汝一年有余,经过数百天“老大难”的磨砺,国事、郡事、官事、民事,让血气方刚的年轻郡守平添几多成熟。北部边境的危机,朝廷打击元祐党人的折腾,官场上的钩心斗角,朝廷在汝州设置官窑场和括田所对州民利益的侵害,社会风气、道德观念、官场懒政等等很多无奈让这位大儒忧心忡忡,欲通过修一部历代名人名家的良言、金句、遗事的法帖教育吏民,幻想人们能从习字的过程中理会、提升和改变自己,从而提高整个社会风尚。这其实也是儒人对一个朝代走向没落而无能为力的良知表现。在文字狱和文化同样昌盛的宋代,王寀知道在字斟句酌方面的小心翼翼。落款于大观三年八月上丁日,这天是宋代法定的祭孔日,以孔孟之道为主题思想的跋自然让时之小人无孔可叮。

王寀汝州考满,先后任陕州、襄州知州,翰林学士和兵部侍郎。政和六年(1116)九月,游山西紫团山,写《题紫团山三十六景》诗,附序,被地方刻12石,嵌之慈云寺壁间。政和八年,被人诬陷父兄昔在边曾与夏人谋反,寀有害皇帝的举动,被下狱,弃市。一代神童就这样了结一生,时年不到40岁。17年后的南宋绍兴五年,其19岁的儿子王彦融徒步走京师上书讼冤,王寀得以平反。

今年是《汝帖》碑刻制910年,谨以此文对王寀书以敬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