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焦村:蚕桑成海蜂漫山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9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7-11

田园焦村:蚕桑成海蜂漫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爱军

一次焦村之行,使我得知了一个确切的消息:有两种小小的昆虫,正准备大规模进入焦村全境,一个要“蚕食”南部平原,一个要“蜂拥”北部山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一静一动,双向夹攻。面对此情此景,当地干部群众却不是严阵以待,而是欢欣鼓舞,翘首以盼,做着欢迎它们的各种前期工作,对它们寄予厚望,希望它们到来后,全力“投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当地带来全新的面貌。它们是谁?“蚕食”者,桑蚕也;“蜂拥”者,蜜蜂也。

左一省桑蚕专家郑作运(左一毕会涛(左二与薛文来(右二等在查看蚕桑长势

一、田园焦村

7月1日上午,笔者受邀参加河南知名油画家魏沟采风写生活动启动仪式。不用说,这个日子是活动方精心挑选的,以此致敬亲爱的中国共产党98岁华诞。魏沟是焦村镇的一个深山村,位于汝州、郏县、禹州三县(市)交界处,10个自然村,900来口人,20平方公里的地域,一个村就占全镇地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真正是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是个深度贫困村。

以前籍籍无名,这两年却声名远扬,笔者即便之前一次也没来过,却也对它了解不少。因何?脱贫攻坚工作专啃“硬骨头”,贫困户成了总书记及各级领导最关心最牵挂的人,越是苦寒之地,越受领导关注,变化越大,新闻越多之故也。这两年魏沟在分包该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市政协主席陈国重以及市物价办驻村工作队的鼎力支持下,拓宽了7公里的路,解决了3个偏远自然村的饮水问题,上百户群众还建起了水冲式厕所,种植蟠桃150多亩、薄皮核桃5000多棵、软籽石榴1300多棵,古村落专项规划申报成功,被命名为省级传统村落……同时,注重文化旅游开发,邀请汝州作协组织作家集体来此采风,与汝海兹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此拍摄了精准扶贫微电影《汝海兹风》,这次河南知名油画家采风团的光临,就是他们对魏沟风光的又一次新的大规模“行销”。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此言真是不虚。这是一个艳阳如火的大热天,除了些零星的、像被拉扯得七零八落蚕丝般的小片白云外,瓦蓝的天幕被骄阳扫射得干干净净,显得幽远高深。在几棵粗大的,冠盖巍然的橿子栎树下,油画家们正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地坐在凳上,面对画板涂涂抹抹。据说魏沟有千年以上的古树20余棵,百年以上的古树100余棵,这些古树既是他们热衷描绘的风景,又为他们交替提供着荫凉,你在大树下画远处的山近处的房舍,他又在另一棵大树下画在这棵大树下画画的你。那山、那树、那人、那牛、那房、那田园……美是不消说的,但说老实话并不奇特,不过在这些知名油画家的取景描摹下,一旦在画布上展现,就别有风致,别有味道。因为是行外之人,只是觉得美,觉得这些画家真乃高人,对他们的画,他们的水平并不能作什么专业的评论,倒是在随后的启动仪式上,镇党委书记薛文来在致辞介绍镇情时,“南蚕北蜂”这四字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焦村镇在汝州市是一个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很不显眼的小镇,1992年从纸坊乡(今纸坊镇)分离出来,69.82平方公里地域,平原山区各占一半,而16个行政村中也是8个平原村8个山区村各占一半,共有2.8万人。焦村有山有水,紫云山、九龙山盘踞东北,水有紫云湖、安沟水库,山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说其不高,没有一览众山小的雄奇,姿色也就平平;说其不低,则是平地起坡,徒增了山民生活的不便与不易。而说水,这两个水库紫云湖也只是个小型水库也可说其不大不小。说其不小,则山间突见一池碧水,蓝得幽远,显得煞有介事,令人耳目一新;说其不大,则此地降水不丰,水源细小而常断,且处于窄狭山谷,面积有限,水波不兴,便很不展翅儿(汝州土话,很憋屈,不怎么样的意思)。当地也有志于旅游开发,修了上山步道,山上也建了亭子,但名气不大,成效不彰。

可以说有山有水的焦村并不显山露水。而在我心目中,焦村有几件事值得一说,一是种烟叶,是百姓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有焦村有个煤矿,秋树李村百姓几乎家家擀毡,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20多年前我在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时还去采访过。不过据打听,种烟是有计划指标的,不是你想种多少就种多少,煤矿早就停产,而擀毡业早就烟消云散,问镇里的干部都不知道,笔者特意上网搜查,也根本没有一点痕迹。

这几年,焦村镇叫人印象深刻的是林果业。汝州城事微信公众号2018年6月9日发表的记者郭营战采写的《约吗?汝州这里的蟠桃熟了!》一文中这样写道:“记者在位于汝州市焦村镇湾李村东侧的凤凰山农业生态园里看到,500亩的蟠桃已有200亩进入成熟期,工人们采摘正忙,一片丰收的动人景象……农业生态园成立于2013年,其中果园500余亩,种植有美国红蟠、早露蟠桃等18个品种。”笔者还知道,焦村还有个士博生态园,也是汝州城事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9月12日发表的记者赵彦锋、陈晶采写的《焦村乡士博生态园开园“汝州城事”粉丝可优惠尝鲜》的文章:“5年前,焦村姑娘李彩霞偕同她的南方女婿戴凯华返乡创业,他们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近千亩,从事突尼斯软籽石榴、黑珍珠无籽葡萄、红香酥梨及牧草的有机种植,生态绵羊、散养大雁、林下柴鸡的生态养殖,逐步建成了依托生态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型发展园区———士博生态园。”那几年我在汝州市信息中心任负责人,“汝州城事”就是信息中心主办的,我们商定,为支持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凡涉及农产品推广销售,一律免费宣传。因此说句私心话,虽然我没去过上述生态园,我还是尝到了他们为表感谢而由记者捎回的蟠桃、软籽石榴、薄皮核桃等,说句公道话,真的很好吃!———这次焦村之行,从镇党委书记薛文来口中知道了其中的缘由:焦村土壤富含钾,使焦村的果子甜“甲”一方,得以大行其道,目前全乡果林已达上万亩!

所以,当我问薛书记,现在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定位,焦村的定位是什么?回答:田园焦村。

一个小乡镇,有上万亩的果园,“田园”二字,焦村当得起。

二、蚕桑小镇

“蚕卵都孵化出来了,咋弄?”来人的口气不是喜悦,而是手足无措。

“咋了?不是说4号才能出吗?”薛书记的口吻也不是喜悦,而是着急。

到魏沟参加启动仪式,我先来到焦村镇政府,刚走进薛书记屋,便听见了上述对话。我听得一头雾水,但看得出此事非小———薛书记顾不上和我寒暄,就赶紧拨起了电话,一阵交谈之后,他对来人说:“倒了吧,专家说可能是温度太高,由于没有来得及消毒、防疫,怕不保险。”

“太可惜了!”来人一脸不忍。

“专家说了,这是首战,必须成功,不能有一点闪失。”尽管可以看出,薛书记也是老不舍得,但还是硬起了心肠。

见笔者心中有疑惑,薛书记解释起来: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进了一批蚕种,孵化(收蚁)后交给群众来养,由于没有经验,提前孵化(收蚁)了,为保险起见,这批幼蚕只得舍弃。万事开头难,好事多磨呀!

听笔者说还没有亲眼见过幼蚕,他站起了身:“走,去看看。”

我以为要有一段路,谁知就在他办公室同一楼层相隔两间房子的错对门。在一张床大小支起的木板上,一片灰蒙蒙,脸贴近一看,才能看出紧挨着的一个个月饼大小的盒子上满是密密麻麻的蚁蚕,有大蚂蚁那么长,只不过不是蚂蚁的黑色,而是灰褐色的,它们在不停地蠕动,我知道这些没有按照约定而早到的小生命很快将不复存在,看着这些蠕动,心中有如五爪挠心。

“你说,发展蚕桑的由头是什么?”坐上赶往魏沟的车,我便问同行的薛书记。他简明扼要,解释开来。他2017年由煤山街道办事处主任调任焦村镇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就想着弄点事,让焦村的百姓多些挣钱门路。弄林果?业内人告诉他,有点饱和了,再弄愁销路。弄烟叶?烟草公司说计划老是紧,焦村已经种了3500多亩了,撑破天也就再加200亩。东跑西转,一时没有头绪。有人对他说,毕村有人种了果桑,听说不赖,他赶紧跑去看。毕村是该镇靳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有个毕会涛,是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系主任,还是省蚕业协会秘书长,弟弟在城里的商铺被拆了,一时无事可干,他就撺掇弟弟种果桑,种了几十亩,收益不错。

“大面积种植果桑不中呀。”面对兴冲冲找上门来的薛文来,毕会涛很不客气地给家乡的“父母官”泼了一盆凉水。原来,虽然果桑产量高,亩产能达五六千斤,可保鲜期太短了,顶多只有两天,超过两天就烂掉了,一文不值,不适合大面积种植。

时来天地同勠力,风云际会兴大业。薛文来是经济林专业毕业,市里派他任职林果之乡很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与林学院教授毕会涛一见如故,说专业能聊下去,说处世又很投缘,毕教授不忍薛文来空手而归,就对他说:“果桑不中,蚕桑可是大有可为呀。”从毕教授那里,薛文来得知,现在丝绸需求加大,而蚕桑面积减少,蚕茧成了稀缺品,南方很多缫丝厂等米下锅,有多少要多少……于是,经过反复考察论证,2018年初,焦村镇党委政府决定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主打产业,3年内发展蚕桑一万亩,建设中国蚕桑小镇。为此,薛文来和镇长席增涛多次带队到省内兰考、濮阳、伊川参观学习,并邀请我省蚕桑专家到镇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又两次组织67户蚕桑种植大户到江苏省射阳县特庸镇和东台市富安镇跟班学习各一个月,全镇流转土地3300亩并已全部种上了蚕桑。

“蚕分春蚕、夏蚕、秋蚕。这次是咱头回买蚕种,想养一批夏蚕,可惜了。”薛文来说到这儿,车已沿着崎岖蜿蜒山路,抵达魏沟。之前已有对蚕桑如此的铺垫,这也是笔者在启动仪式上听到他讲到“南蚕北蜂”时,兴趣盎然的原因,更何况还有之前还没有提及的“北蜂”!

魏沟的活动结束,已近中午时分。薛文来告诉我,省里的蚕桑专家恰巧今天来了,是不是去见见?我说当然。坐车去见专家途中,我们又接着聊起了蚕桑种植。我问:打造一个新产业,肯定很不容易吧?他说当然———几次组织干部群众出去考察,车接车送,又吃又住的,要花钱;两次组织群众到江苏跟班学习,住到群众家里一个月,要开销;流转土地3300多亩,群众收了玉米把地交出,镇里负责把地收拾利索,每亩投入50元;为群众购置桑苗提供补贴;与金融部门联系专项贷款,镇里贴息……

这么一算账,笔者惊叹:“镇里光发展蚕桑,投入已有上百万!”薛文来一脸平静:“蚕桑形成产业,就能一辈又一辈为百姓带来挣钱门路,投入,值!”过了一会儿,他补充道:“市主要领导对焦村发展蚕桑寄予很大期望,要求闯出经验带动周边乡镇,当然,市里在经济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说着,车便走下山来,进入平原,薛文来指着窗外,说这个村种蚕桑几百亩,套种洋葱,那个村种蚕桑上千亩,套种花生……笔者往外探看,透过行道林带,是无垠的、一排排半人深的桑树田,乍看起来与棉田相似,这些桑叶,一旦蚕食,便是缕缕丝线,无边锦绣!

与省里的专家在位于邢村的汝州市水库移民创业园(焦村基地)会合。他们两人,年轻者是毕会涛,年长者叫郑作运,是河南省蚕业协会理事长,1976年从安徽农业大学蚕桑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蚕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两人高矮胖瘦不同,相同的是长期野外作业被阳光赐予的古铜色的脸膛,与乡间的农民并无二致。

几句寒暄过后,薛文来还是对倒掉那批蚁蚕不舍,说2000多元呢。郑作运劝道,蚕床没弄好,又没消毒、防疫,群众都看着呢,首批蚕种,一点风险都不能冒,倒了再进。他又接着说,不过这个蚕种质量真好,蚕种盒上那么小的眼,它们硬是从里面钻了出来。他们商定,立刻定高铁票,下午就到龙门坐高铁,到700公里的某地再进蚕种。这回不走快递了,直接坐高铁带回,高铁上有空调,温度有保证。

蚕桑长势茂盛,桑叶大如大人手掌,比普通桑叶大了许多。专家告诉笔者,这是“育711”,最好的蚕桑品种,产量高,蚕爱吃,收益好。一片桑田引起了专家喝彩,田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不见一颗杂草。随行的雷副镇长说,这是王应芳的,有60亩,她老公在外打工,挣钱支持她种桑养蚕,她天天都守在桑田里。郑作运说:明年亩产茧200斤,净赚5000元,桑树大了,收入更高。

郑作运对笔者说,他们在豫北某县推广蚕桑,有省里某厅作后盾,几百来亩就有200万元的项目资金,但就是弄不成。为啥?乡主要领导不下去,派副职,副职就直接对他们说:“村里主干他不‘尿’我嘞。”可咱薛书记,只要他在汝州,每次都直接陪我们。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都不难,这是真理。

笔者见郑理事长随手掂着个大塑料透明茶杯,茶水绿意盈盈,问喝的是啥?毕教授解释说,那是桑叶茶,桑树全身都是宝,由于要喂蚕,一点农药都不能打,绝对绿色无公害。郑理事长故作神秘地说:“桑叶茶的好处,谁喝谁知道!”

笔者与专家告别时,看到路边宣传牌上有几个字分外醒目:“三年建成万亩桑田,打造中原第一桑蚕小镇”。

三、蜂蜜之乡

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有花就能招蜂引蝶,就能酿出黏得沾牙、甜得醉人的蜂蜜。不管走到哪座山,都能看见养蜂人,山区养蜂不稀罕,但若说把养蜂上升到一个地方发展战略、主打产业,恕笔者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也觉得不大可能。

“到底怎么想的?”我问话的语气里就带着不相信:确定发展战略、主打产业可不是小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贻笑大方事小,贻误发展,拖累百姓那可“不结局”。

薛文来对我的置疑不以为意,缓缓说道:咱焦村山区面积大,光魏沟一村就占全镇近三分之一,人烟稀少,地面大耕地少,想找个挣钱门路真不容易。像魏沟那样发展文化旅游不是不行,但见效太慢,辐射带动也不强,咋叫这8个山区村群众有个挣钱好门路,早日过上好生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这8个村有4个都是深度贫困村。

焦红飞的致富路为镇里带来了灵感。红飞是东沟人,母亲去世早,爹艰难地养活着他们弟兄二人。别人上学,一星期要花15元生活费,而他只有5元,因此熬不住了,就早早地回家上山放羊。放羊时,他觉得蜜蜂在山洞进进出出很好玩,就学着养蜂,经过“一番寒彻骨”,终于靠养蜂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去年卖蜂蜜香皂、唇膏、蜂蜜等加起来一共13万元左右。”这是今年初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

焦红飞的致富路能否复制、推广?镇里一班人坐下来分析:焦村有万亩果林,花开时节,万亩花海;镇里山区面积大,且境内境外山山相连,而且山上花开不断,刺槐花、荆花、酸枣花、野菊花次第开放;养蜂有一定基础,技术含量不高,劳动量不大,妇孺老幼都能干……他们还走出家门,向卢氏县养蜂协会讨教,经过内自省、外学习,终于信心满满地确定了“北蜂”的发展之路。

首先是广泛发动,群众本身就有养蜂基础,这个发动一“发”就“动”,纷纷报名;其次是示范带动,在这8个山区村中的6个贫困村,每村确定5户示范户帮带10户贫困户,其他2个非贫困村,每村确定3户示范户帮带6户贫困户,镇里为这些示范户、贫困户每户从卢氏购进三箱蜂,每箱1500元购蜂款镇里补贴1000元。今年4月初,260箱蜂已分户“入驻”山村;再次是培训护航,把卢氏养蜂协会专家请上门,分别在镇政府、槐树、梁窑举办了5期培训班,这些专家是真正实战型的行家里手,有理论、有实践,他们的培训可招人喜欢了,连相邻大峪镇和郏县茨芭镇的群众都“招惹”来了;最后是组织开路,成立田园焦村养蜂合作社,20来岁的焦红飞当上了副理事长,在槐树村开办了示范门店,通过电商、微信、快手直播等平台销售合作社的蜂产品……

收成如何?薛文来答道:今春天冷,槐花开得不好,槐花蜜不咋收,入夏天旱,荆花蜜收成也不好,就这,有些家也收了50来斤蜜。况且,这季花不好,下季还有花,只要花开,就有蜜来,这个产业绝对没问题。

“那你觉得咱这里养蜂容量有多大?”我问。

“养10000箱蜂完全没问题。”他答。

我振奋,这8个山村总人口超不过5000,人均两箱蜂,这绝对是个能大有可为的“甜蜜的事业”!

笔者生活在基层,目睹了这两年脱贫攻坚的进程,对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毫不怀疑,因为它是一场牵动上下各级,涉及四面八方的短期攻坚战,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力推动;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既有鲤鱼跳龙门式脱贫,又有政府兜底式脱贫。脱贫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会少。但对于乡村振兴这个命题,笔者却有疑惑:年轻人、能人都进城打工了,剩下的是“38妇女61小孩99老人”部队,靠谁来振兴乡村?

“户养十箱蜂,脱贫很轻松;户种十亩桑,稳步奔小康。”这句在焦村镇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显示了确定发展产业的重要性。焦村一行,尽管时间很短,走马观花,却给了我很多启示,桑蚕业、养蜂业,这都说不上什么先进产业,但它贴近本地实际,利用本地资源,“386199”也能干,而且假以时日,把产业做大,就能吸引年轻人、能人回流,而他们的回归,既是乡村振兴起步的标志,又是乡村振兴进一步加速的动能。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想想,还是河南省蚕业协会郑作运理事长针对焦村镇的点评说得好:“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只要你把发展产业确定好了,那发展的景象就大不一样了!”

焦村,好运!乡村,好运!

(作者现任中共汝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