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致富路
“以前天一旱,村子里就没水,我们要挑着担子跑三个县找水吃。那时候的路也窄,都是土路,挑着担子累了,想换换肩膀都换不成。”谈起以前的吃水情况和出行问题,今年86岁的下焦村贫困户许章贵感触颇深。
大峪镇下焦村地处我市东部山区,位置偏远,属于三县交界地带,人口居住分散,道路出行不便、吃水非常困难,再加上没有支柱产业和致富门路,群众深度贫困。
靠天吃水,是以前下焦村民的主要吃水方式。
“那时候,家家户户家里都挖的有水窖,下雨天收集一些雨水存在水窖里,等雨水澄清以后,人畜吃水都用水窖水。”下焦村村委会副书记冯国增介绍说。
“我们村以前吃水困难可以说人人皆知,前些年,一位领导到我们村来视察工作,中午吃饭的时候,他嘱咐身边的人说‘你们如果洗手千万不要用肥皂,这里吃水困难,你们洗过手的水他们还要收集起来喂牲口,用过肥皂后牲口就不吃了,这水也就浪费了。’那天,所有人吃饭时都没有洗手。”冯国增向记者讲述。
“现在好得很,我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也不用为吃水和出行发愁。院子里安装了自来水管,开开水龙头就有水。门口也铺了水泥路,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泥水多路滑没法出门了。”许章贵乐呵呵地说。
据下焦村村支部书记王月利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各界帮扶企业的帮助下,下焦村先后实施了引水工程和生产道路整修、扩宽工程。
在老村子打了深水井,群众不用再跑很远的路去拉水了,水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的水窖里,解决了老村子群众的吃水难问题。下焦新村建成以后,又为新村建设了引水工程,在邢窑村的取水点架设了三级提灌,把清凉的地下水直接通到各家各户,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王月利说,作为山区贫困村,出行困难自然不用多说,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是最真实的写照。如今,群众一到下雨天都无法出门的情况也不存在了,公路局驻村扶贫以来,首先在路上做大文章,先后对老村子的主干路进行了加宽硬化,还铺设了通往靳马线的出村道和通往农田的道路。现在不光新村的道路实现全部硬化,连老村的道路也能与靳马线联通为环线,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今年42岁的陈许召是下焦村的残疾贫困户,十几年前在矿山工作意外砸断胸椎,造成了下肢瘫痪。
“以前别人都盼着下雨,可以收集雨水,我是害怕下雨。”陈许召说,“下雨的时候,院子里街道上到处都是泥水,我根本出不了屋门。要是遇上下雨时间长,我在家里真是闷得发慌。”
“现在搬到新村后,院里街上都是水泥路,在家里烦闷了,我就自己慢慢地出来转转,就是下雨也不怕了。自来水也直接通到家里面,不用为吃不上水发愁,早上起来,我自己就可以到院里去洗脸刷牙。”陈许召双手撑着残疾人座椅笑着说。
傍晚村西头,清凉的晚风吹拂着格桑花,几位老人坐在绿化带旁聊着家常,笑得合不拢嘴……
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黄耀辉 于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