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郭营战)制作精美的透明小包装,每小盒净重125克,市场上售价20元。温泉镇邓禹村西侧的中农富邦蓝莓生态园刚刚开园,就被慕名而来的游客、客商纷纷订购。“现在第一个品种已经卖完,预计今年可产优质鲜果两三万斤,收益300万元左右,若全部进入盛果期,收益会更高。”6月2日,园区负责人路全堂接受采访时喜滋滋地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名优农特产品,采用招商引农、转型升级原有农产品、电商对接等各种扶持措施,培育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有名的农特产品,成为领跑乡村振兴的“新宠儿”。
我市在完成5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四优四化”产业示范带建设,一批农特产品脱颖而出,4个优质农产品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规模以上农业特色园区达到69家。
“有了益农信息社,咱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收货了。”看着信息员送到家的快递包裹,夏店镇夏东村的村民们很是感慨。自从村里开了益农信息社,村民网购的东西先送到益农社,由信息员帮着分发,村民们感觉方便多了。截至目前,我市初步建立起农特产品大数据平台,并组建了农特产品上行仓储配送中心,完成462个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建设。
6月10日上午,在温泉镇朱寨村,村民们正将刚刚采摘的香菇送进冷库,“我们村生产的香菇已经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为了保证质量,村民们采摘的鲜菇可以暂时放进冷库保鲜,等大车来了再装车。”村党支部书记朱学卫介绍说。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先后培育“三品一标”企业168家,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6个、地方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市级名优农产品品牌8个。
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出了问题怎么追究?我市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成从田园到餐桌全链条的智能监管和全程追溯综合管理平合,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通过平台倒查生产流通环节,很快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根源。该举措也助推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全民种草,大雁吃草,柴鸡捉虫”,这是位于焦村镇梁窑村花榆树口的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无公害石榴的成功秘诀。靠着这个秘诀,石榴园已发展到1000余亩,并运用无线覆盖、网络视频、网站宣传、微信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物联网+农业”的最新科技手段,打造出一个产销两旺的现代化绿色秀美庄园。
我市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依托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土地、林地、荒山有序有效流转,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25%以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00家。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家,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综合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
农特产品能否持续做大做强,能够销售出去、卖上好价钱是关键。“我们硕果生态樱桃庄园1200亩大樱桃今年已进入盛果期,从5月15日市商务局和温泉镇政府组织线上产销对接以来,每天卖出去两三千斤,再也不用发愁果子卖不出去了。”河南硕果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曦,对当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专门为农特产品生产企业组织的产销对接会称赞有加。据市商务局副局长于团道介绍,目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开展的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正在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