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让距离更近生活更美好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6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5-27

交通:让距离更近生活更美好

运输发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图融媒体中心记者宋乐义 通讯员郭永涛

交通,是一座城市得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形势下,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从“晴天满身灰,雨后一身泥”,到现在宽敞平坦、绿树成荫的景观大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居民出行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成绩斐然。

硬化后的山村道路

硬化前的山村小道

建成通车的汝登高速

乘客排队乘坐双层旅游公交车

汽车行驶在九峰山旅游专线

建成投用的公交车站

公交车整齐停放在站内

出村道路难行,街道坑洼不平,夏季积水成河,行人身陷泥潭,人仰马翻现象时有发生,村民怨声载道,过街行人叫苦连天,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的乡村道路状况。

“以前中大街就是市区最宽敞的街道,路面及绿化结构基本属于一路两渠四行树,乡道、村道多为土路,且没绿化,基本是‘晴天满身灰,雨后一身泥’。”今年67岁的老汝州人王现朝回忆起以前的道路,感慨地说。

1988年,临汝县(撤县建市前汝州市为临汝县)有1条国道(207国道)、5条省道(洛阳至界首、平顶山至临汝、孟津至宝丰、庙下至鲁山、临汝镇至木札岭)、6条县乡道(临寺公路、临大路、临陵公路、田风公路、临风公路、官温公路)。据1987年10月临汝县交通志编纂领导小组编辑室编纂的《临汝县交通志》记载,全县共有乡村公路261条,计长1067公里,其中,油路6公里,砂石路142公里,水泥路20公里,土路899.4公里。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我市各乡镇陆续开通了客车,有条件的农村也采取自筹与争取国家资助相结合的办法,纷纷上马,修通了简易的乡村公路,从而初步缓解老百姓乘车难、出行难的问题。到上世纪末,我市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普遍对农村公路进行了加宽和硬化,路况明显好转,通往乡村的客车线路和客车车次明显增加,农民的出行有了根本好转。

“自宁洛高速开通以后,从我市去平顶山、洛阳更方便了,可到郑州去还没有高速,开车要三四个小时,既满足不了当时我市的经济发展,也对群众的出行造成诸多不便。”谈起我市的道路变化,市交通局工作人员聊起了高速公路。为解决这一出行难题,经市委、市政府努力,2013年6月10日,汝登高速开工建设,该高速公路全长58.549km,其中登封市境内23.72km,我市境内34.83km。项目于2016年9月6日提前建成通车,这对于我市融入郑州1小时经济圈,承接郑州市产业转移、乃至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全省重要产业基地、提升我市区位优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在,我市域内现有高速3条(二广高速、宁洛高速、林桐高速)、国道2条(207国道、344国道尚未完工)、省道5条、县道12条、乡道43条、村道942条(混凝土硬化),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836公里。新207国道路面宽26-50米,市区路段两侧廊道绿化100米、60米不等,呈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彩,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绿色景观大道;特别是农村公路,不仅对453个行政村实现了混凝土道路村村通,还进行了升级、加宽、绿化。截至2017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442公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驴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汽车行驶在道路上

“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老汝州市民李福生说。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买车?那时连做梦都不敢想。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也分不到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自然更少。

记者翻阅临汝县交通志看到,1986年底,临汝全县共有客车15辆,12条班线(都是省内班线),1个运输企业、75个厂矿企业,各类货运车辆1725辆。

“过去农民出远门,基本都要步行走土路;条件好一点的,才能坐马车或拖拉机。如今,舒适的班车进了农村,老百姓想坐哪趟就坐哪趟。”家住杨楼镇的王天力对交通改善出行情况深有体会。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现有客运车辆875辆(高级客车111辆,中级客车48辆,普通客车177辆,公交车139辆,出租车400辆),客运班线51条(其中公交班线21条),客运线路最远达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自2018年4月1日起,我市开通1路、2路两条市区环线免费公交线路,当月25日起,我市又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开通夜间公交车,其余公交线路统一实行上车一元一票制的“惠民公交”政策,新增30辆纯电动公交车(含2辆双层观光公交车),在城区新建公交候车亭135座、立式公交站牌23座,基本实现城区乘客乘坐客运车辆、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转乘无缝隙对接,切实服务城乡群众。

2016年至今,我市还为全市文明村的60岁以上老人办理免费乘车证近7万张,办理离、退休老干部免费乘车证4000余张,办理成人、学生优惠月票5000余张,实行伤残军人、伤残警察、盲人、优秀教师免费乘坐公交车,既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让群众充分得到了实惠。

“现在村口就有客车,直通市区,我们60岁的还可以办免费公交卡,在市区坐公交车都不用花钱,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了。”王天力高兴地说。

路政人员检查现在的货运车辆

客运汽车站

牛车、驴车、骡车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主要的生产运输工具,一般用来运送庄稼、农家肥及其他生活、生产用具。

“麦收时期,田地里到处都是牲口车,一车也拉不了多少,拉一趟还要歇一会,一个麦收就要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王寨乡朱洼村的李太兴回忆起以前的运输车,感慨地说。

据《汝州市志》记载,截至1988年底,临汝县汽车保有量达2075辆,各种拖拉机5000辆,从事运输的拖拉机3500辆,还有各类马车1429辆,全年实现货运量218.4万吨,周转量10381万吨/公里。

随着改革开放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我市的个体货运业户以及货运企业逐步出现,期间我市共新增货运车辆2000余辆,新增货运企业10家,淘汰拖拉机2500余辆,马车逐步退出我市货运市场。个体货运业户以及货运企业逐步占据我市货运行业主要市场,期间共新增货运车辆4000余辆,货运企业增加至30余家,拖拉机逐步退出我市货运市场。自2009年起,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我市货运行业进入持续稳定增长时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道路运输企业166家,营运货车7432辆(特种运输车辆140辆),从业人员13700人;另有驾驶培训学校17家,年培训学员2万余人,全市客货运增速连续3年保持省直管县(市)前三名;2017年荣获省市级荣誉36项,交通运输整体工作居省直管县(市)前列。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