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幸在《今日汝州》上读到了龚延民先生的新作《煤山辞》。兴趣所致,爱不释手,复读数遍,意趣盎然。近日游煤山公园,观柳赏花之际,不禁又想起了这篇辞作,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体验。
我想留意汝州文化的人士,大约都会对以下这些问题产生兴趣:远古时期的汝州先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许由为什么要逃避禅让,他究竟是怎么说的?那时候煤山周边环境怎么样?这些问题与现实可能没有太多联系,思古之幽情而已。但若置身煤山遗址而全然不思、不知、不生发这些疑问,那是不是也太索然无味了吧?莫急,这些问题统统可以在《煤山辞》中找到答案,而且使你饶有兴致。
作者首先为我们构思了一个神秘的故事框架,即和古代隐士许由先生一起游煤山,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带你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文章开头四句“与许由之神邀,访远古之煤山,跨灵羊以横渡,济汝海之广宽”,以干净利落的言辞,轻松愉快地交代了故事的开端。但包含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尤其是匪夷所思地点出了渡汝海的方式———骑着灵羊渡过宽广水域而登上了煤山。这只灵羊的特殊性,势必激发起读者浓烈的阅读兴趣。这四句是全文的总纲,几乎每一个字都是伏笔,下文都有深刻的照应。
接下来即写煤山概貌:先隐下去而又耸立起来的高高的土丘(隐弅),森林茂密,其中有蜿蜒曲折的小径,这小径将“我”和许由先生引向密林深处,即将看到一幅远古先民的生活图景。这时候远古的汝州人出场了,作者特意写到,他们普遍个子很高,有一丈多高(高逾十尺),皮肤既白皙又光滑,方脸,眼睛细长;女的黄头发,如波浪般,长垂到脚后跟,而且走路很快,如旋风一般,说话语音尖厉但清脆悦耳。这样的形象,这样的情态,既古朴,又摩登。既不可思议,又令人羡慕。这是对先民由衷的礼赞,又是对今天汝州人的美好期盼。先民是多么的高大、洁白、浪漫、美丽。这么强大的基因,理应衍生出更加出类拔萃的后人,可是我们做到了吗?就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形象而言,对得起先民的优秀基因吗?的确值得深思。总之,《煤山辞》中对汝州先民的描写,确实是破天荒第一遭,此前还不曾有哪个人这样写过,大约人们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吧。延民先生如此拓荒,可谓创意空前,寓意深远,贡献独特,仅此一笔就值得拍案惊奇!
再往下看,汝州先民的日常生活历历在目:有人冶陶,有人乘独木舟捕鱼,有人种稻,有人耘土,有人逮虎豹,有人炼青铜。总之,根据煤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推测出来的生活场景在这里一一得以呈现,而且情态逼真,活灵活现。尤其是作者还隐约交代了当时先民已处于奴隶社会,有了等级差别,内心已有难言之隐。“余问生生之虞否,皆相顾而茫然,望江流之无尽兮,对长天而无言。”这里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对受压迫的不满和无奈。作者在浪漫的想象中仍然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仍然紧扣煤山文化的史实,不给读者以误导,这是非常可贵的写作品质,值得肯定。
行文至此,应当说对煤山文化遗址的描述和演绎已经完成,但如果就此结束,实在是虎头蛇尾,失之仓促。既然是和许由先生一起去的,那就必须对其有充分的叙写。正是这样,一句“许由先生欲归兮,牵其羊而盘桓”,使游煤山的故事转入第二阶段———正面描写许由先生,塑造中华第一隐士的高洁形象,披露其千古难闻的心声。先写其独特的坐骑“灵羊”,这一段文字极其优美,美到让人忍不住要亲手去触摸的地步。“其羊丽而硕大兮,匹牛马而比肩。犄角粗而弯曲兮,如蟠龙之三环,绒洁白而如雪兮,有顶眼而望天,意温良而柔顺兮,绽雄风之凛然。”这些都紧紧扣住一个“灵”字,难怪其能渡海,实在是神乎其神!作者为许由先生配发这样一只灵羊,我想是有其深刻含义的。羊是善良温顺的象征,这是为了陪衬许由先生的千古隐士形象,这样一位让天下而不受的磊落君子,实在应该配有这么好的坐骑和伙伴。
和许由先生对话的机会只有一次,作者自然要紧追不舍地问,也是人们一定要弄明白的疑问———您为什么不接受禅让,为什么要洗耳朵,为什么要隐居箕山,为什么宁可用手捧水喝也不肯用瓢?这些问题在过去所见的资料中、故事中从未见过许由亲自作答(当然也不可能),而那些作者们也都没有拟写出合理而深刻的答案。在这篇辞作中,终于有了许由集中而深刻的回答,有了由衷地心灵独白。这一段辞长达42句,220多字,有总有分,安排三个层次。从道法自然、与物相谐、洁身自好、不图名利几个维度做了慷慨陈词,一片道心光风霁月,感人至深。“古君子之崇高兮,岂流俗之可污”,开宗明义,掷地有声;“天自高而清朗兮,地自大而饶富;日自行而经天兮,月自圆而往复”,大自然是这么美妙,何必人为干预?“予修身而无暇兮,岂留意于天下”,这就是不愿意接受天下的原因。“尝与白云同悠兮,犹觉云闲我乏,曾与花木相期兮,更疑花先我发。而与山石共眠兮,方悟石逾我坚;总揽山气氲氤兮,惊诧风近我远;暂与流水相谐兮,感慨水柔我刚,终归箕山之原兮,永期山高水长!”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这么个情形,而此前谁曾这样剖析过?“予自誓其远名利兮,何诱我以强权?让天下于英贤兮,何劳我以忧烦?故洗耳以自洁兮,见巢父而愧惭;不假物而自饮兮,掬流水之甘甜,弃瓢囊之不用兮,告来者以自廉。”这就是洗耳挂瓢的深刻用意。这一段答词可谓道出了千古中华隐士的心声,如泣如诉,情真意切,振聋发聩,彰显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非凡文采。我想许由先生九泉有知,则必为之欣慰矣!
和许由先生分别,故事告一段落,文章也到了结束阶段。该段短小,但仍然轻灵有趣。如文中这样一个镜头:吾与先民揖别兮,见游人之嬉闹。这就好比是作者站在今天煤山遗址凸起的大土丘上,恍然如梦,见到了远古的煤山先人。有了一番接触之后,一转眼又回到了现实。身边是络绎不绝、嬉戏欢笑的公园游人。游人不知道作者神游远古的得意,也不知道离此处不远的洗耳河畔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也不知道汝州先民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怎样生活,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迪和借鉴。他们没有心思探求这些,当然也不大可能获得更多的乐趣,也许他们思考的问题会更现实些。但我想,作为汝州人,或许应该去读一读《煤山辞》,她或许能为你增加一点文化底蕴,增添一点人文情怀,增添一点生活的乐趣。
我们要感谢《煤山辞》的是,它以辞赋这种特殊的体裁赋能煤山,以独特的文学手段,融括了其他文体所不可能融括的多种趣味。既丰富了煤山文化的内容,又深刻揭示了煤山文化的本质,激活了煤山文化的魅力。
必须要说的还有:《煤山辞》的语言流泻如水,舒卷如云,绵长如丝,温润如玉,自然而然中凸显壮丽奇瑰。反复吟咏,意味无穷,诸君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