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谷里桃花源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湖边的榆叶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读(四十三)美好的“油滋拉”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4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4-30

美好的“油滋拉”

李晓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说起猪油渣,其实都算不上一种正经吃食。

不年不节,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不伦不类,菜谱上也从来没有它的芳名,但就是这种“狗肉不上桌”的美食下脚料,竟让许多人魂牵梦萦,味思难忘。以至于如今一些饭店竟打着怀旧的招牌推出了猪油渣的改良版———油炸五花肉,价格竟然不菲,竟然很受老饕们的喜欢。

小时候,快过年了,家家都要支油锅,炸一些丸子、酥肉之类的年货。因为这些美食都需要猪肉做主料,割肉必不可少。而割一些肥肉炼成大油让一家老小长时间“有油水”吃,“炼油”更是不可或缺。

猪油的熬制过程并不复杂。大人们先到菜场买来一大块肥肉,这块肥肉最好是“板油”。这“板油”位于猪的腹部,是猪油最集中的地方,出油率高、油渣少,很受家庭主妇们的喜爱。她们先用刀把“板油”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方块,然后投入热锅进行炼制。肥腻的“方块”在锅里发出欢快的“滋滋”声,慢慢有油流出来,“方块”也逐渐缩小着飘浮起来,拥挤着、翻腾着,直到最后缩紧身子,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色泽金黄、香香脆脆的猪油渣。

等这些“方块”变形扭曲成焦黄色,有经验的主妇们会把它用笊篱捞出来放在盆里备作他用。嘴馋的孩子们不时抽空到厨房里捏一块填在嘴里,美滋滋地出去玩耍了。因为这些东西不上台面,大人们乐得让孩子们开心,根本不会责怪孩子们“偷嘴”吃。

因为“炼油”时会发出“滋滋”的响声,小城人干脆望文生义,给它起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油滋拉”。

刚熬出来的猪油呈液体状,主妇们会等这锅翻滚的猪油凉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进搪瓷缸里。放上一半天后就凝固了,变得雪白雪白,晶莹光润。一打开盖子,醇厚绵长的香味就扑鼻而来。

馋嘴的孩子们顾不上母亲“别急,别急,小心烫着”的嘱咐,迅速抓起一粒放进嘴里,外焦里嫩、入口即化,那脆香,那酥麻,仿佛要把人的心都融化掉。特别是把油渣咬碎后,裹在里面的猪油喷射而出,一包油汪在嘴里化开,慢慢顺着喉咙滑下去,感觉干涸已久的肠胃顷刻间被欢快地滋润了。

吃完,嘴边油晃晃的,也不擦,用舌头将嘴角的碎渣给卷进去,意犹未尽地细嚼着,口齿尚留有余香。吃的时候爽,吃多了心里便会觉得油腻,好在大人们每次都控制着量,不让孩子多吃,而且吃完油渣一定只能喝热水,一旦喝了凉水,很容易窜肚拉稀。

小时候,院里一户人家支锅“炼油”,好几年剩下的油渣送到乡下亲戚家,亲戚家感恩戴德,经常送一些青菜过来以示感谢。

如今人们讲究养生,猪油吃得少了,自然也难得见到油渣。物质条件得到改善,食物的供应品种也变得更丰富,如今的自家厨房里,油盐尚存,油渣不再。脆脆香香、金黄灿灿的油渣,已经悄悄地沦为一种回忆,彻底从餐桌上销声匿迹。

记忆里的食物,是有情的,同时也是有力量的,譬如这卷土重来的“油滋拉”就是。

那天在市区一家饭店,当服务员端上一盘热气腾腾刚出锅的油炸五花肉,稍上年纪的老饕们纷纷下箸,取而食之,连声赞叹。特别是改良后用五花肉炸出的“油滋拉”,撒上椒盐,又香又脆又美味,实在是让人饕口馋舌,食之而后快。

看似普通,甚至有些貌不惊人的“油滋拉”,在那种缺油少肉的生活里,留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印记,还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温馨回忆。

那种偶尔吃上一次的酥香美味,混合着淡淡的椒盐味,那种大快朵颐的解馋和过瘾,日久经年,已成为他们自我意识里的神话。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