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与国脉相通,文运与国运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不仅是河南对文化发展的再思考、再认识、再提升,更是汝州对文化发展的再思考、再认识、再提升。
“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叮叮淙淙”的开片声中,共享“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美妙感受,共同感受汝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蓬勃活力。
“中国曲剧艺术节”“中国·汝州杏花旅游文化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汝州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远古先民抟土制陶,到先古工匠烧造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从黄帝问道广成子,到《诗经》三百风雅颂;从《食疗本草》到“汝瓷为魁”,再到风穴寺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至今……汝州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汝州地上、地下文物资源相当丰富。在2007—2011
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汝州市复查文物保护单位120处,新发现文物保护单位733处,共计853处。其中古遗址137处、古建筑581处、古墓葬22处、石窟寺及石刻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9处。目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汝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8处。众多的文物古迹广泛分布于汝州域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汝州中大街,曾是老汝州最繁华的中心街区,见证着汝州三千年的发展变迁。
据历史记载,汝州城最早为周代城,建于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儿子姬烈的封地,周国国都建于此。战国时曾是榆关,为诸侯争夺的要地。北魏为南汝原县,孝文帝在城内设有行宫。隋初改南汝原县为承休县,唐朝将梁县移治承休县,这里成为梁县城,归汝州管辖,因汝州治驻梁县,这里又叫汝州州城。唐之后至宋、元的八百年间,这里一直是汝州城和梁县城。明初进行机构改革,将府州所驻地的县取消,辖地归府州直管,存在1500多年的梁县消失。明洪武年间恢复汝州时,按明代的规制重新规划,城周长九里十三步,核心区中大街南移至今地。成化年间,汝州升格为直隶州。民国元年取消了州的建制,改汝州为临汝县,州衙变为县衙。一直到1988年撤县建汝州市。
近3000年的历史,汝州城城叠城、城连城。历朝历代,饱经沧桑的中大街虽然损毁比较严重,但仍然保持着明清时的格局和风貌。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留下了多少人的乡愁。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久经酝酿的梦想,伴随着民生的期盼,正在一步步实现。汝州市中大街整治提升改造,让这条古老的街道在历经沧桑之后,华丽转身,完美涅槃。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鼎盛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启人心智,揭开了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序幕。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厚重汝州,正昂首阔步,行走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