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生态宜居文明之城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1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3-20

建一座生态宜居文明之城

———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回顾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于俊鸽 通讯员 李为体 闫飞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月2日至3月6日,我市举办了中大街新春庙会。此次庙会深入挖掘了汝州历史文化内涵,展现汝州本土传统民俗特色,在保持“民间、民族、民俗”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掘亮点,展现汝州“人文之美、历史文化之美、人民精神风貌之美”。庙会期间不仅有花灯、地方美食、文化商品展示等地域特色文化,还有曲剧、豫剧、评书、唢呐、变脸、盘鼓、铜器、舞狮、吹火等民间文艺表演助兴,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了我市和周边县(市)数十万群众前来游玩,为群众奉上了一道道传统年味的视觉和味觉盛宴。

修旧如旧,复古如古。改造后的中大街,风格古朴典雅,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历史的记忆被重新唤醒。一条融合时代特色,以休闲、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多业态、多功能的古街,一个文昌物盛、人杰地灵、雅俗共融的千年古街,实现了她的华丽转身。

中大街的改造提升是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四城联创”为抓手,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省节水型城市和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市等3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接踵而至,生态、宜居、文明的汝州,正如一幅如诗画卷缓缓展开。

城乡环境面貌变化大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对城镇化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山水宜居绿城的目标,坚持以文明创建引领百城提质,全力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张牌,着力推进“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情乡愁”的城镇化建设。

“只有水系连通了,城市才有灵气和动感。”我市坚持海绵城市的理念,启动实施了河湖渠库连通工程,开展“三河三渠”共治,整修幸福渠、东二干渠、二五跃进渠等多年失修河道,连通北汝河、洗耳河、广成河等三条城市内河,在中心城区形成了30公里的“活水绕城”景观带。同时,启动实施北汝河城区段深度治理工程,新建2座橡胶坝、2座生态堰坝,开通游船,并对河道进行亮化、绿化、美化,在城区形成了1公里宽、10公里长的连续水面景观。在此基础上,投资1.3亿元,建成沙滩公园,增设公共浴场、河道游泳池、临水栈道,免费对外开放,满足群众盼水亲水的愿景。

种树就是种幸福,我市启动实施了全域国土绿化工程,围绕铁路两旁、高速两侧、河湖渠库周边、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两侧等重点区域,三年投资62亿元,完成造林绿化30.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14年的22.6%提高到31.6%,汝州森林小镇被评为国家森林小镇,投资11.77亿元、12.01万亩的国家储备林一期项目进入全省PPP项目库。尤其是在中心城区,以常青树种为主,实施五大工程,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实施“见缝插绿”工程,实现城区道路两侧绿化全覆盖;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拆除沿街16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院围墙,增植树木,与群众共享绿地;实施“扩地增绿”工程,利用拆除违法建设后闲置的土地,新建街头游园63个,实现群众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实施“花满汝州”工程,在城市周边建成6万亩花海,提升生态绿化品质;实施“引水扩绿”工程,围绕北汝河南北两岸,建成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两座超3000亩公园,并将城区昔日的“自然冲沟”,改造成占地4600余亩的城市中央公园,形成了贯穿中心城区的生态轴、景观轴、发展轴。

与此同时,我市编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顶层设计,坚持修旧如旧、修古复古,保护和复原张公巷汝官窑遗址、法行寺塔、望嵩楼、大阅楼、城隍庙等文化地标,启动实施中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留住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同时,充分挖掘汝瓷、曲剧等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广成子、许由、刘禹锡等20多位历史名人的典型事迹,应用于公园游园、出入市口和主次干道等公共空间,凝聚城市灵魂。

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依托产业集聚区,我市启动建设汝绣产业园、特种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由政府统一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前3年免厂房租金、3年后租金减半,并在厂房装修、设备购买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让企业“拎包入住”。目前,累计引回160余家机绣企业、29家电子信息企业、8家特种车辆生产企业,实现了机绣纺织、汽车装备、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产业集聚区成功晋升为省定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179个产业集聚区中综合排名第18位。

城市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实践证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弥补城市建设欠账、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的核心载体,也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全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总结表彰暨工作推进会上,我市主要领导这样说。

缺公厕、缺停车场、缺公园、缺学校是很多老城区的历史欠账。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这些影响市民生活体验的“城市病”。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中,我市工作重点放在老城区,以“绣花精神”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市容卫生治“脏”和公共服务治“差”等“四治”,促进城市功能和生活品质“双提升”。

坚持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持续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严控工业企业污染,取缔“散乱污”企业894家,整治农村臭水塘、臭水沟25处,完成洗耳河、二五跃进渠黑臭水体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按照应设尽设、应划尽划的原则,投资3900万元,新建平面停车场29个、立体停车场2个,并在城市次干道两侧空地、单位门口和宽敞的人行道上,科学施划停车位,累计新增停车位8354个,解决了过去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同时,坚持绿色出行理念,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分步推行免费公交,设置3条免费公交线路,开通夜间公交、旅游公交,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89台,建成自行车专用道170公里、健康步道126公里,城市核心区机动车日均运行量下降21%,成功创建全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市。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构建大交通、畅通微循环为核心,完成13条道路大修、7条断头路打通、6条次干道畅通工程,城区主干道路口全部实现右转渠化改造,进一步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开展清洁城市、清洁家园行动,着力解决城乡环境面貌脏乱差问题,顺利完成8条主干道“穿靴戴帽式”整治,在459个行政村建立了市场化环境卫生保洁机制,清运垃圾14.5万吨,清除小广告“牛皮癣”3000余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针对城区缺学校、不通天然气、不通暖气等问题,实施老城区土地“腾笼换鸟”,把老城区5所高中和职业学校外迁至科教园区,腾出1680亩土地,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所,居民用气、供暖实现城区全覆盖,满足群众需求。同时,按照“有环卫驿站、有垃圾中转站、有绿地游园、有体育器材、有休息桌椅、有饮水设施”等“六有”标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临街门面房、楼前院内空地,高标准建成公厕125座,实现城区主干道每500米有一座公厕。目前,我市公厕24小时开放,市财政每年投入60万元,免费提供用纸,深受群众欢迎。

文明创建成效显著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经济发展的载体、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家园。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实施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厚德汝州、文明汝州建设,研究制定总体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全员创建、全域创建、全面创建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我市还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乡贤人物、汝州好人、最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在城市主干道分别打造核心价值观一条街、孝文化一条街、礼文化一条街、文明诚信示范街等特色街区,建设乡贤园、好人园、名人园,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崇文尚德、实诚谦和、开明担当、求实创新”的汝州精神,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对累计评选出的387个星级文明村和4000户文明户,在落实原有奖励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奖励标准,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养成文明习惯、提升道德素质。围绕企业、商户、党员干部、职业技术人才、市民群众等五类群体,建立联合征信公共平台,健全完善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全民诚信守法意识。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筑牢社会诚信的法律底线,让诚信守法成为社会共识。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对城市主干道两侧广告牌匾、标识、公益性广告进行统一设计、统一规范,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凝聚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公共卫生间


洗耳河畔施工忙(资料图)


整修城市建筑外立面(资料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