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在山间的植树人 黄耀辉摄
3月6日,在大峪镇的荒山造林点,人潮涌动,彩旗飘飘,“我为大峪添新绿”“奋战荒山绿化大峪”等彩旗异常醒目。该镇党委书记张雅丽手拿喊话器为前来参加植树的干群做动员,她说:“时间不等人,能植树的好日子就那几天,错过去就要再等一年,我们一定要加油干!”
“打算能来700人,订了800份快餐,不够吃!”
今年,大峪镇荒山植树造林点位于邢窑、田窑和下焦三个村境内的观音堂景区,准备在该景区范围内打造连片的红叶景观带。
植树造林点是这片区域的几个山头,没路、没水、坡陡、石头多,让很多造林大户见了摇头,可是再大的困难难不住战天斗地的大峪人和大峪精神。
3月4日,大峪镇召开了村两委主干和镇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会上,张雅丽让大家首先观看了一段有关塞罕坝的视频,然后通报了今年全镇植树造林的重点及在荒山造林的安排。
“我们在会上让每个村至少组织20人来植树,加上镇机关干部,计划能来700人,昨天中午送去了800份快餐还不够。”张雅丽说,大峪人就是这样,一喊就上,不讲困难、不讲代价、不提要求。有的村离得远,6点多就开始往植树点赶,工具不够用,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有的早上跟不上吃饭,带上蒸馍就来了。
“俺村除了外出打工和干不动活的老人、儿童,基本上都来了。”
大峪镇青山后村是一个仅有400多口人的村庄,距邢窑植树点大约35公里,当天村里来了21个人在山上植树。“俺村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和村里干不动活的老人、儿童,基本上在村上的劳动力都过来了。”青山后村村委会主任刘万国说。
大峪镇荒山植树点坡度陡,最高达60度以上,地下的料姜石多,更增加了挖坑的难度。
“我们这不是挖坑,是刨坑,挖坑是用铁锹挖,我们这是用镢头刨。”刘万国开玩笑地说。
看了看刘万国用的镢头,和平常家庭用的不太一样,比普通的镢头窄了许多。刘万国说,山上石头多,其他工具不好用,都不如这个。
“你瞧瞧这树坑,40厘米乘40厘米的,株距1.5米,行距2米,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宽了不行,窄了还不行,咱们得按照要求刨,这样才能种出美观的红叶来。”刘万国说。
“能在大峪的荒山植树,给后辈人换来好环境,我感觉很光荣。”
家住大峪镇玉皇村的马同善,今年78岁,是他们村来植树的20多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在他看来,能在大峪的荒山植树为大地增绿,给后辈人换来好环境,他感觉很光荣。
提起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来植树,马同善说:“村里昨天在大喇叭里通知,说要去邢窑植树,没事的去,有事的先把不关紧的事放放,都要去。”马同善说,他整天在家里干活,山上也有地,他感觉自己还能干动,所以就来了。
玉皇村是大峪镇距邢窑村最远的一个村,两地有40多公里,为能按时到达集合点,马同善他们6点半就带着干粮出发了。“俺们离这里都老远,在山上吃饭也不容易,我想着中午不行就将就着吃一点,下午继续干。”马同善说。
据了解,当天,大峪镇共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党员、村组干部和部分群众10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计划利用3天时间在2000多亩的山坡上进行挖坑,种植的树苗以黄栌和黑松为主。
大家一起去植树 于俊鸽摄
志愿者与群众一起植树 黄耀辉摄
干劲十足的群众 黄耀辉摄
挥舞镢头刨树坑 于俊鸽摄
宛如赶集般热闹的植树现场 于俊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