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蟒窝村
蟒窝村位于蟒川镇东南部,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村子。
关于“蟒窝”村名的来历,当地有两个传说。
其一是大蟒醉卧之地。
蟒川原名“杜店镇”,该镇以生产杜店酒而闻名。这杜店大曲乃纯粮秘制,绝世陈酿,过往商客,必畅饮之后方才离开此镇。
杜店镇北往汝州城中的一个大山凹里,盘踞着一条百年大蟒蛇,只要看见路上行人,便将红芯一出,吸人于半里之外,以至附近村民闻之变色,长此以往,路断人稀。
无奈之下,全镇百姓齐出祭品,燃起香火,希望上天能够派出神仙,收服大蟒,以保地方平安。
百姓的虔诚感动了隐居杜店镇南山的青冈树树仙,他施展仙术,以青冈枝点化杜店酒,使之酒香浓郁,香飘百里。
那盘踞大山的大蟒,忽一日,被一阵奇异的酒香所吸引,以致不能自制,竟爬出洞来,直嗅着香气奔杜店酒肆而去。这大蟒一进镇,径直爬进酒肆,蛇首一探,把那几缸好酒吸了个精光。出得门来,摇摇晃晃,竟不辨东南西北,径直向杜店镇东南踉跄而去。
等它爬到一个大山窝里,酒劲上来了,于是盘作一团,醉死过去。后人就把大蟒经过的地方叫作“蟒川”,把大蟒醉卧的地方叫作“蟒窝”。
而今蟒窝村西边的一座石崖上,还挂着条条白色的石痕,据说这里就是大蟒的葬身之地。
另外一个传说,却与流传于中原大地的“王莽撵刘秀”传说有关。
话说当年王莽撵刘秀时,从蟒川经过到齐沟,人困马乏,看到一口水井,苦于没有汲水工具,自言自语说:如果能将水井扳倒就好了,话音一落,水井骤然倾倒,刘秀喝到了甘甜的井水。有井的这个庄就叫“漫子庄”,意思是井水自己会溢出来。
后来刘秀被王莽追赶着,一路来到蟒窝附近。眼看王莽越追越紧,刘秀心急如焚,策马疾驰,不觉到了蟒窝西面,只见两边大山相对,中间一片水雾迷茫。
正着急间,忽然,旁边随波漂来一块巨大的石块。刘秀来不及细想,大喝一声“好石!”纵身驱马跳上石头,再飞马跃到对面的山崖边,一路向西疾驶而去。
那漂浮而来的石块却不是什么石头,原来是一只修炼了千年的神龟,这一天,本想浮出水面晒太阳,却不料被刘秀一声断喝而定在了那里。天子无戏言,从此,神龟变成了石山,匍匐在沟边上。巨大的龟盖变成了山顶上的巨石,其中的龟纹还清晰可见。
于是,村民就将这座被刘秀马蹄蹬倾斜了的山岭叫作“鳖盖坡”,最神奇的是崖边巨石上,至今清晰地留着人的脚印和几个圆圆的马蹄印。
王莽见就要捉到的刘秀一路西奔而去,气得一病不起,在蟒窝好生将息了许久才闷头离去。后人就把王莽留宿的这个地方叫作“莽窝”。天长日久,以讹传讹,“莽窝”被写成了“蟒窝”。
蟒窝村的来历颇为传奇,蟒窝村的自然条件也是秀丽异常。这里四面群山环抱,几个自然村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其中。
每年初春,这里山花烂漫,蜂飞蝶舞;盛夏时节,峰峦青翠,瓜果飘香;时至金秋,满山五彩缤纷,如同一幅天然的油画;到了草木萧瑟的冬日,白雪覆盖下的山野,仿佛一幅淡墨相间的中国画。
蟒窝共有8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这些自然村可以用当地村民的顺口溜来概括:“上蟒窝、下蟒窝、南蟒窝,三个蟒窝都靠坡;往东一走是栗树坟,南边一拐是沟口;上阁老窝、下阁老窝,翻过来坡就是王拐子庄;上铁炉沟、下铁炉沟,娘坟就在沟下头。”
从这顺口溜中可以看出:蟒窝虽然自然条件优美,但因处于群山之间,山高土薄,再加上山势比较陡峭,纵起纵落,所能用的耕地不多,交通也有些不便。
村中人口2022人,490户家庭,第一村民组以李姓为多,第二村民组和第八村民组以何姓为多,第五、六村民组基本上姓王,第四村民组主要是陈姓和冯姓两大姓,第七村民组姓霍和冯的居多。
村中最早的居民,据说是一个王姓老祖先。王姓先祖当年从郏县过来,一路以打工讨饭为生,途中遇到一个孤苦伶仃、看似疯癫的女子,就将其收留,后娶其为妻。他们成家后,就在上蟒窝搭起一个窝棚,在此安家落户了。
却说这个看似有些疯癫的祖奶奶,其实是一个奇特的有福之人。
据说,每年夏秋两季庄稼收割进场的时候,只要她往旁边一坐,虽然闷不吭声,那麦子就像下暴雨似地沿着石磙不断往下倾泻。麦子打好后,开始装车往家里拉的时候,那看似不大的麦堆怎么装也装不完,一直等到有人开口催她回去,那看着还不少的麦子几口袋就装完了。
有一次,家中用席子圈起来一圈黑豆,这个老祖奶奶看到小鸡在啄食黑豆,急忙伸开双臂上前去轰赶,结果,她两只胳膊往外一扬,那本来很结实的、缠着黑豆的圈绳脆声裂开,黑豆撒了一院子。
等家人再想把这些黑豆重新圈起来的时候,那原有的圈里却怎么也装不下了,只得另外又扎起来一个圈口,这才将剩下的黑豆装完。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福分,蟒窝村人口兴旺,很快发展成了几个自然村。
穿村而过的溪流
由于四周重峦叠嶂,树木葱郁,所以蟒窝自古以来,水资源一直比较丰沛,每条山沟里都有涓涓流淌着的河流。
虽然溪流众多,但流经村中的河流主要有三条。一条是流经村子北面的老蟒沟,一条是流经下蟒窝村的蟒河,还有阁老窝的沟口河。这三条河虽然都只有一二十米宽,但在村中纵横交错,再加上几座水库的溢洪道,足可以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
水资源丰沛,河中鱼虾也就自然而然的特别多。据蟒窝村第二村民组78岁退休教师何宽、第五村民组74岁退休教师王振松、第一村民组村民李无山等回忆,他们小的时候,每次从河边走过,那河中的鱼儿经常会跃出水面,透过清澈的水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下面黑压压游动着的鱼儿。
河中更多的还是乌龟。那时候人们还不注重养生,对乌龟这类滋补品也没有特别的嗜好,所以几座水库和河中的乌龟就像漂浮在水面的水草一样,几乎将水面完全覆盖。人们偶尔从河边路过,会顺手捡起一块石头扔入水中,一片片“水草”闻声潜入水中,不一会,又片片浮起。
只是原来的六七座水库,大都由于年久失修,几乎荒废,只有铁炉沟水库至今存在,人们将上游水源闸住,将其变成了鱼塘。
蟒窝村的几个自然村村名非常有特色,如“娘娘坟”和“阁老村”等。从这些村名可以推测出,这里在古时应该出过比较知名的人物,可惜因年代久远,很多历史渊源及出处已无从考究了。
上阁老窝村南边,有一道山岭,陡峭万仞,被当地人称作“南天门”。南天门下面的一道岭上,有一片山岭,上面的酸枣刺,全部没有倒钩,据说是当年刘秀从此地路过时,曾被生长在沟沟坎坎上面的酸枣刺扎伤,就下令让这些刺顺着生长,于是,这道岭上就形成了独特的“顺生刺”。
南天门往南走不远,一段陡峭的山坡间,接近山顶的崖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洞穴,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银洞”。
当地关于银洞的传说,还颇有些神奇的味道。
据说洞里面住着一位神仙,村民每每从这里走过,都会听到阵阵仙乐,还伴随着清晰可辨的念经声。这位神仙很善良,对村民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那时,村中百姓生活普遍比较困难,遇到家中来客或者是逢年过节办喜事等,需要桌椅炊具的话,只需到洞口点燃一炷香,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不一会儿洞口附近就会看到你所需要的金筷子银碗等。村民使用过后,只需将器物归还在洞门口便可。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很久,村人无不感念神仙的慷慨厚德。
后来,村中出现了一个贪婪的人,在一次许愿后,得到了几个金筷子银碗后,立即拿着这些东西逃之夭夭了。从此,那个银洞里面再也听不到神仙的念经声,百姓再去祈祷也得不到心愿的满足了。
故事也许传说的成分居多,但是银洞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听几位村民讲,他们小的时候,曾结伴进去过银洞。初时,洞口有筛子大小,坍塌下来的石块将洞口下面几乎填满,人只能匍匐着前行。洞两边全是光滑的青石壁,前行不久,岩洞豁然开朗,像一座宫殿一般,高达六七丈,再向前行洞底开始向下倾斜,再往前里面阴暗异常,故而人们大都在此止步。
沟口的东坡上,有一座骆驼山,山形和骆驼甚是相似,据说,这座骆驼便是银洞中神仙的坐骑幻化而成。
在阁老窝庄子北边,还有一座凤凰台。凤凰台的前面,有一座圆圆的土台,当地人称它为“凤凰蛋”。传说,南蛮子过来的时候,曾在这里将凤凰的眼睛弄伤了,所以,在凤凰台南面下有一眼泉眼,叫作“凤凰潭”,至今旱涝不竭,传说是当年凤凰受伤时流下的眼泪。
鳖盖坡上留下的脚印和马蹄印
按照自然地理位置,一般的山势都是东西走向顺其自然高低起伏,如同波浪一般,然而蟒窝村有两道山岭却与众不同。如蟒窝南面的蜘蛛山,这座山的走向和其他完全不同,不按章法,从其他走向的山中横插出来,像是要将流经此地的河流横腰截断一般,又恰似两条巨蟒自西北向东南方向蜿蜒延伸。
上蟒窝是南北两道岭夹着,后坡也叫作西坡,东坡叫作鳖盖坡,四座山将其围坐在其中,风水比较好,俗称“罗圈椅子地”。
由于村子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山势高大险峻,如同天然屏障,将村子团团包围。所以,蟒窝和附近其他村子不同,自古以来,从不用修建寨墙和其他保护措施来防止匪患。
村子地处深山,平日除了村人,外来者很少,只要半夜听见狗叫,人们披衣就往房后的山上跑。山坡上有很多嵖岈巨石,人们就躲藏在这些石头与山坡的空隙里,居高临下观望着村中的动静,待土匪走后才下山。
蟒窝当时不设寨子,还和当时村中一个有名的外科大夫王家力有关。
村民王全水的老爷王家力,是当时四邻五乡有名的老中医。他医术高超,乐善好施。不但经常免费为穷苦人看病,还于青黄不接的季节,在北边路上开设粥棚施舍茶饭。
王大夫不但医术高超,而且为人非常有威望。他看病遵循“医者父母心”,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到了我的门上,都是病人,一视同仁对待。村民送他一副匾额“积善余庆泽及四方”。
当时土匪猖獗,各自占山为王,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常殴斗火拼,那伤员自然也是不少的。这些土匪将伤员送到王大夫这里,都会得到精心的医治,这样的善举也赢得了土匪们的拥戴。
久而久之,便在村子里面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偶尔有土匪在村子周边相遇,剑拔弩张之时,只要王家力老先生往村口一站,双方立即偃旗息鼓,哪怕过后再打一场恶仗,也绝不会在村中动手。
村中民风淳朴,自古遵循圣人言训。
有一年,王家力之子王钊骑着毛驴去县城西关给人治病,遇到正在地里干活的舅舅,因赶路心急,王钊没有下驴问安就跑过去了。此事被王家力知晓后,王老先生第二天一大早等王钊回来后就召集全家弟子在院中集合,不由分说上前就是一个大嘴巴,骂他不知礼义。
解放前,上阁老窝还有一个被人传颂的王姓侠义之人王克昌,他写得一手好字,还会唱古书,为人也很侠义。每逢遇到村中被派工派活却又待遇很低的事,一般都会让王克昌带队前往。
等到了那里,王克昌先将大家分工派活,然后自己就到大街上,拿出看家本领给人说书,等赚到一些零钱后,就带回来分给大家,以补贴大家零用钱的不足。
村民自发组建的曲剧团
蟒窝虽然山高人稀,但自古以来,村民一直非常喜欢传统文化。
解放前,村中就有人随别人搭戏班子唱戏。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比较穷,但只要一听说哪里唱戏,便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前往。当地有一首民谣“铁炉沟,圆不溜周,搭不起台子趁崖(a i)头,坐不起凳子趁石头”说的就是那时候人们看戏的场景。
解放后,村中成立了“越调剧团”,虽然条件差,演员全部是男子,但是大家爱好相同,利用农闲,排练了《台湾人民盼解放》《李青海杀亲》《青龙山》《五凤山》《收姜维》《李双喜讨饭》等很多传统名剧,也曾经在山西、灵宝、方城、南阳演出过。
2001年,村中正式成立了由十几位村民组建的曲剧团,还有一个三人组成的小乐队,已经排练出十七八场戏,每年利用节假日给村民义务演出。
如今,蟒窝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短短三年时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达5000多万元,建档立卡的210户贫困户,全部搬进了统一修建的免费扶贫新居。进村道路也得到了拓宽,还开通了客运班车,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成了安全饮水取水点。建设了新村部、综合文化广场和村头游园,使村民们告别了“石头墙,土坯房,道路弯曲泥沾脚”的落后局面,过上了城里人一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