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开汤液孟诜著物化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30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9-02-27

伊尹开汤液孟诜著物化

———汝州的中医药文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尚自昌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睿智和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同的人文财富。中医中药合二为一,千百年来履行着治病调身的功能,支撑着我们民族健康和繁衍昌盛的脊梁。

中医在西医传入前称“岐黄”“杏林”“悬壶”等,源自“岐黄之术”“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三大中医典故,岐黄指黄帝与岐伯谈医术,悬壶指东汉汝州人费长房学医的故事,杏林春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医学家董奉行医不收费的善举。

中医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和道术,随着医与道的结合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医汤剂和酒的发明,医与巫分道扬镳,繁体字中的“医”字也由“毉”变为“醫”了。而医和道却难分难离,许多医学家既修道也行医,因此称为道医,自古有十医九道之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吸取了道教和儒教的精华,僧医也成为中医的组成部分。

汝州两山夹一川、汝河横中间的地理格局,北纬34度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应各类中草药的生长,为汝州形成完整独立的中药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汝河走廊的通衢之地又为中医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汝州具备了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中心地带的条件,有着5000多年中医中药文化的历史。5000年来,汝州中医药人才辈出,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华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岐黄之术崆峒肇始

在中医文化宝库中,《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被视为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主要载体。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文化的创始人,以他的名字而成书的黄帝三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

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在中医方面的“得道”是在汝州崆峒山完成的,他的老师是崆峒仙人广成子。广成子是道家的祖师,是中国长寿老人的代表,也是通医道的高手。

黄帝立于天子十九年,正好60岁。为统一天下,整个部族付出了巨大牺牲,加上不断流行的瘟疫,人口不断减少,人的平均寿命不断下降,如何让部族健康生存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闻汝海有个千岁老人广成子,就决定去拜师学习。

黄帝到汝州先后问道三次,广成子为考验黄帝的诚心,第一次没有让其登山,第二次给他一个冷脸,第三次才认真给他讲解了治国和养生的“至道”。

《神仙传》记载: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汝州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

《庄子·在宥》详细记有黄帝拜见广成子的经过及与广成子的对话。

黄帝在崆峒山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感悟,带着广成子赠送的《道戒经》70卷,《自然经》《阴阳经》各1卷离开了汝州,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

唐代汝州刺史卢贞撰《广成宫记》有这样四句铭文:德高三皇,唯轩辕氏,为皇者师,唯广成子。

正因为黄帝得到了广成子养生“至道”,才有了后来与岐伯谈医的“术数”。

洪山陶棺画汝医留实证

初期的中医是医巫合流的,最早的从图画演变出来的汉字“毉”(医)下有巫字底。《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广雅·释诂四》:“医,巫也。”王念孙疏证:“巫与医皆所以除疾,故医字或从巫作毉。”《山海经》里记载上古有十巫,都与医药有关。

在崆峒东北20公里的洪山庙仰韶文化遗址,是1989年焦枝铁路复线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超大墓葬,以一个墓里百余棺获20世纪考古大发展的美誉。在一具体型和谐匀称的陶缸腹部用红彩画两个对称的似椭圆形图案,像一个人头的外部轮廓。图案中的两个椭圆形应该是人两只眼睛的夸张,从顶部绘出射线,显然是表现照射的光芒,体现其有超常的功力。专家认为这是古代巫师作法时用的面具。

《汝州洪山庙》记载:面具是世界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一种纹饰,最早是巫师的法器,如非洲埃及法老的铜面具,四川三星堆的铜器面具等,都很有特色。面具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来说是中国的洪山庙。

洪山庙面具画的出现,说明棺的主人可能是个巫师,是部落的医生。证明汝州地域在5000年前就有了巫医这个行当。

中药汤剂伊尹首创

中药汤剂的发明代表中药进入了成熟阶段。之前中药多为一种成分的单方,病人可像食品一样放在嘴里嚼服。因药物未经加工,肠胃吸收不良,影响药效发挥,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到了商代随着制陶、冶炼技术的提高,带动了烹饪发展。人们在烹调菜肴的启示下,尝试着把几味药物混合起来,加水煮成汤液饮服,起到了前药所不及的效果———汤药就诞生了。

中医汤剂学的创始人是伊尹,商代霍(今汝州,治所王寨樊古城一带)人。相传伊尹的父亲是著名的厨师,受父亲的影响也善烹调。汤娶妃时陪嫁到汤王处,曾任汤王厨师。有一年大旱,奴隶们成批被饿死,连贵族们的饮食也成了问题。成汤沐浴斋戒七天七夜,跪在神坛祈天赐雨,终于求得了瓢泼大雨,将成汤上下淋得透湿。旱情解除了,成汤却患上了重病,药吃进去就呕吐,将肚中的饭食吐尽才停止。眼看成汤奄奄一息了,群臣们一个个摇头摆手,无计可施。成汤因为民求雨而得病,让伊尹很受感动。他想如果把草药用烧菜汤的办法做成可口的汤粥让汤王服用或许能解决呕吐的问题。于是,伊尹就把草药捣碎与新鲜的鹿肉熬成鲜美肉汤端给汤王。成汤喝起来很顺口,也不再呕吐,不久病就好了。为了表彰伊尹的功劳,汤王就叫史官把这件事契刻在甲骨上,并让伊尹潜心研究药食的制法,解救更多的子民。伊尹就把自己的研究编成《汤液经》一书。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晋代皇甫谧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明李梴在《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说:“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温泉疗痼疾汝汤史有名

温泉疗法,是利用温泉水的化学和物理综合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史记》载:黄帝战蚩尤兵至崆峒,蚩尤放火烧山,黄帝人马烧伤无数,大伤元气,黄帝心急如焚,率兵将祈上苍:“吾救万民,怜哉痛哉!”偈语:“圣水涌,愈伤痛。”黄帝寻圣水处设“立瘥阁”“愈痹宫”,为将士疗伤治疾。

宋代苏东坡在《汤泉七记》中赞道:温泉七其一,盖此地也,且沐浴可疗痼疾。

汝州温泉属氯化物硫酸盐钠钙型高热复合矿泉,泉温在57至75度之间,含有54种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符合医用矿泉标准的化学成分有氡、锂、锶等和偏硅酸、硫化氢等,被著名矿泉专家党淑芳称“其多维矿泉水,世界罕见。其价值可与法国皇家维希矿泉相媲美。”

1957年由前苏联专家考察设计、中华全国总工会投资兴建的温泉疗养院,在1973年曾作为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为河南省工人温泉疗养院。1967年,市政府在温泉成立了第三人民医院。温泉镇政府也建成了镇卫生院。现在规划建设中的温泉小镇将以独特的温泉水为媒介,成为中原唯一的康养沐心特色小镇。

医药源于酒酒祖生汝川

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医”字繁体字为“醫”,下半部分的“酉”在古汉语中即代表酒。《汉书·食货志》:“酒,百药之长。”中医称酒有“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作用。酒最早用作麻醉剂,华佗用的“麻沸散”,即用酒冲服。

中国酒的发明第一人是杜康,杜康用高粱酿造的酒,对人类寿命的增长无疑是革命性的。杜康是黄帝时期人,家居汝州崆峒山附近,他的造酒技术不可能不受这个大智者的指导,而且广成子向黄帝推荐杜康,为黄帝造酒“以养其民”是完全可能的。

有文字记载的是仪狄造酒。《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酒经》记载:仪狄作酒醪。《吕氏春秋》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于汝海之南。

仪狄,夏朝时期汝州地域的女造酒师。

酒精在医疗的消毒作用至今没有被他物所代替。在中药中的药引作用也是共知的。汝州“四知堂”药酒,名取自东汉廉吏杨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2007年,汝州四知堂获得了河南老字号的殊荣。

悬壶问世典出自梁县城

有两则与中医相关的成语叫“悬壶问世”和“悬壶于市”,与“悬壶济世”等中医典故同根同源,意为在社会上挂牌行医,出自范晔《后汉书·主术列传·费长房传》。

汉朝时,汝南城的集市上有位行医卖药的老翁,店铺前悬挂着一个葫芦。老翁看病十分灵验,药无二价,每天收入。等到集市过午散去的时候,老翁便化作一道青烟,钻进葫芦内。被管理市场的小吏费长房看到。

费长房留心观察后知老翁不是等闲之辈,就备好了一桌酒菜,磕头跪拜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就带他周游了葫芦里的大世界: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到处生长着贵重药材,还有许多侍从精心打理药材,并把采收的药材制成丸散膏丹来备用。原来老翁是管理天下药材的神仙。

后来,老翁收费长房为徒,代替自己行医治病。老翁离开梁城时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千里如在眼前。“长房竹杖”“长房缩地”“一壶天地”“壶中天地”等唐诗典故皆出于此。

费长房晚年归隐汝北山林,百年后投竹杖化为龙,骑之升天。风穴寺八景之一的升仙桥横卧寺院门外,骑寺院西域来水,方便寺院出入,是风穴寺中记录和现存最早的桥梁,应为风穴寺初建时所为。《风穴志略》记载升仙桥:桥横洞口。费长房见壶公于市,悬壶卖药,因师事之。得其术,归棲山壑。一日,投竹杖化龙于桥上,乘而仙去。

壶公和费长房见于正史《后汉书》,《神仙传》等多书也有二人事迹的记载,说明二人是汉代影响很大的名医。秦汉时期汝州为梁县,县城在今王寨乡樊古城一带,属治在洛阳的三川郡管辖,因梁城在汝河南岸,秦汉时期的史籍上多称其为汝南。

孟氏补养方养生尊鼻祖

孟诜,唐代汝州人,自幼喜好医药方术,曾于公元674年拜孙思邈为师。先后担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春官侍郎、侍读、同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等职,晚年辞官回老家北山隐居,专心从事医药治疗和食物补益的研究。公元713年亡故,享年93岁。

据《唐书》《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孟诜撰有《家祭礼》1卷,《丧服正要》2卷,《必效方》3卷,《补养方》3卷。其中《补养方》为食疗方面的代表著作。开元年间,《补养方》经其弟子张鼎增补,共有227条,皆论食药治病之道故改称为《食疗本草》。

1907年考古学者在敦煌千佛洞发现其写本残卷,今天所看到的《食疗本草》是根据历代书中保留的内容及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残卷汇集而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大都切合实用,在本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和食疗专著。

孟诜《食疗本草》的食疗理论及方法,总结了前人成就,吸收当时民间颇有疗效的食疗单方,并结合自己实践经验,使之更加系统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把饮食疗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的本草学、食疗学、营养学均有重大贡献。在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食疗养生的现代社会,产生于1000年前的《食疗本草》再度证明中医药的伟大。2007年平顶山十大历史名人评选中,孟诜名列其中,成为平顶山的文化名片。

道医马丹阳汝州永流芳

古人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马丹阳(1123年—1183年),初名从义,字宜甫。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祖籍陕西扶风人,五代时因兵乱迁居宁海,世代学儒。

金大定七年(1167年),遇重阳子王嘉授以道术。自此励行苦节,潜心修炼。王重阳临死前,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

马丹阳到崆峒山拜祭祖师广成子后,喜爱汝州的山水就长期寓居州城北街,一面行医治病,一面招徒传道。在汝州期间,他吸取前人经验所创的“马丹阳十二神针”日渐成熟,达到了无病不治的地步。明代医学家陈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中载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言其疗效“治病如神灵,浑(简直)如汤泼雪”,并说此针的传授原则:“至(好)人可传授,匪(不合适的)人莫浪(乱)说”。

大定廿三年(1183年),61岁的马丹阳在山东蓬莱与门人谈笑中离开尘世。汝州人闻讯非常悲痛,集资在他的行医处(今粮食局前)修建一座丹阳观以作纪念,那条街明清时称丹阳观街,今为丹阳路。

僧医释继洪岭南救苍生

金元时期的汝州僧人释继洪(1208年-1289年),幼年因家贫被送往寺中为僧,法名继洪。他聪颖好学,因有名师指导,25岁时便精通“五明”,获准单独出外从事佛教与医道活动。他先后云游岭南地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又翻越大庾岭游历江西丰城、临川及浙江沿海一带。在云游期间,遇岭南瘴疟盛行,便义务为群众治病防病。为治愈更多病人,他把临床经验总结成书传播,先后著有《卫生补遗回头瘴说》《指要方续论》《治瘴续说》《蛇虺螫蟊诸方》《治瘴用药七说》等书,极大地丰富了南方医学宝库。晚年又将名医李谬、张致远、王裴、章杰等人有关瘴疟的专著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的经验综合为《岭南卫生方》和《澹寮集验秘方》。两书出版后,备受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15世纪,朝鲜著名医学家金礼蒙编纂巨著《医学类聚》时,引用《澹寮集验秘方》百余条。《岭南卫生方》在元、明代曾4次刊印,日本也有多种刻本。1983年9月,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岭南卫生方》就是根据日本天保十二年的刻本影印的。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她从中华医药宝库中找到的灵感,发现了抗疟新药治疗青蒿素拯救了2亿多人口。《岭南卫生方》上卷热瘴治法中说:凡有瘴发一二日,捲起上下唇之里,以针刺其正中,用手捻去紫血,又以楮叶擦舌出血,又令病人并足站立,乃以青蒿水服,应手而愈。

明清直隶州名医响四方

明清时期汝州许多中医高手,身怀绝技,治病救人,名震四方。

程正谟,理学家程颢后人,治天花有奇招,家虽贫,却不以技贪财,不论贫富概不受谢。

焦宏弼,字圣辅,官至州同。焦出生中医世家,宏弼以上三世为汝州名医。焦宏弼是把脉高手,十把九准,在药方使用上,不泥于古方,因病因人施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境界。

马松林、马柏林兄弟,临汝镇西马庄人。看病和出诊必成双出现,各自把脉、诊断,互相质证后达以共识后再下方施治,十不失一。兄弟俩医德高尚,对救助病人从不言谢,病人知兄弟为人也不敢送物送钱酬谢。嘉庆十五年,汝州知州熊象楷到其家挂匾额表彰。

杨克举是清代乾隆年间汝州名医,家居西关,擅长皮肤科,特别对治疗疮疾有特长。他医德高尚,凡患者到家,不管再忙马上诊治,治后不管有钱没钱,马上用药调理。乾隆乙丑年州牧庄某表其门。

汝州侠医岳克恭,清末民国初人,自学成才,医术高明,不鄙贫贱,医德高尚,为后人所称颂。他看病善于观察发现而不被经验所限制,常解决一些有名医生无法医治的疑难杂症,被同行所敬佩。特别是他给穷人看病让富人出钱的事在汝州东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汝州近百年中医好传承

民国初取消了州级建制,汝州改为临汝县,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有所转变,但中医的发展没有受到影响。长期是河南的医药中心,辐射10多个县,仅汝州城就有中药铺23家,或单卖中药,或医药兼营。大的字号有仓巷街口的永庆协,从业人员20多人,有门面三间,院落四进。加工中成药140多个品种,供应汝州、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嵩县、登封等县药商;十字街的福寿水,从业人员15人,经营中药材500多种,加工部分中药,零售兼批发;西大街的惠吉堂,从业人员20人,在全盛街设有分堂惠济堂,从业人员12人,经营中药最为齐全,有600多种;东门里的寿世堂,从业人员20人;南大街的恒太昌,从业人员10多人;老字号六合堂眼药店,制作多种眼药,拳头产品有“紫金锭”“清凉散”和“八宝拨云散”等。四知堂药酒店的药酒行销28个省市;天花堂膏药店的狗皮膏药,摊贩肖书丹所制的消食丸也很有名气。

1949年统计,全市有中医240名,中医诊所66家。1952年组建了中医联合诊所,将名医集中在一起行医。1979年,汝州成立了中医院,中医发展走上了更高的台阶。汝州市中医院是河南首批县市级“二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

设在汝州市区的平顶山市中医药学校,为河南省六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之一。为全省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教学基地,河南科技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成人教育教学站。

改革开放以后,一批以中医为特色的私营医院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汝州的中医文化名片。

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方面,宋金庚先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宋金庚是纸坊镇陶村人,16岁开始行医,1958年在纸坊卫生院首开中医外科。1980年收带学徒,至去世带出学生近百名。他的儿子宋兆榜、宋兆保、宋兆普和女儿宋聪慧得其真传,改革开放后,三个儿子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医院,女儿宋聪慧2017年在第一人民医院退休后,也办起了自己的诊所发挥余热。“宋氏中医外科”2015年获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兆普利用中医药治疗少儿脑瘫的“绝活”名响全国,他成为2017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汝州民间身怀绝技的中医很多,或以针灸见长、或以药贴治病、或以偏方取胜,有的以独门技艺为生、有的背靠公立医院生存、有的在大医院开专科发挥效能……他们在以不同方式传承着中医药文化。

汝州人有尊医、爱医、学医的好传统,这是汝州医药文化先进的主观因素。解放后汝州医疗卫生事业能得到长足发展也得益汝州医药文化的好氛围。汝州人今天享受的医疗条件之高在全省县市是不多见的,这也得益于汝州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河南日报 

Copyright © 2011 今日汝州智慧全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汝州市老二门街南段   邮编:467599